巧设活动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016-03-21 10:02邱海英珠海市拱北中学广东珠海519000
地理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设计

邱海英(珠海市拱北中学, 广东 珠海 519000)



巧设活动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邱海英
(珠海市拱北中学,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本文从活动问题的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试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能找到更好的设计方案。关键词:活动问题;语言表达能力;设计

一、创设形象有趣的活动情景

初中生喜欢“玩”和表现自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首先要有一个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活动情景。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一节的情景设计: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坐过的交通运输有哪些?

学生1:汽车、火车。

学生2:飞机、轮船。

学生3:还有地铁、轻轨……

教师问:有种运输“上门取货,安全快捷,价格便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快递。

教师:“不出家门发快递,上门取货更便宜。”快递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发展迅猛,如今已“家喻户晓”。如果让你创立一个快递公司,你会经营好吗?

展示活动要求:(1)现在你是快递公司的老板,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请你介绍公司的名字和宣传口号。(2)全班六个小组组长分别到老师处抽取订单,全组商议货物的运输方式和理由,派代表上台解说。

以上例子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立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很兴奋和好奇,跃跃欲试。这样的活动情景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后面的活动内容充满了期盼。

二、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内容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问题的兴趣,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地理表达能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课的活动设计:

播放某学生假期去日本旅游的图片,并展示该同学的疑问:为什么日本是个吃生鱼的民族?为什么日本到处可见密布天空的电线,与它是发达的国家格格不入?

活动问题:“寿司、温泉、樱花、富士山”号称日本四大招牌,这些招牌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该问题内容的设计利用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疑问,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在体验愉快的生活化地理学习的同时,有触而生,有感而发,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表达的积极性和欲望,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话题、新闻时事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学生熟悉和追崇的QQ、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时尚也透露着地理信息,利用这些事物创设活动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北京”一课的学习中,黄老师是如此设计的:

教师问:除了QQ外,有一种新的聊天软件正在流行,是什么呢?

学生答:微信。

教师展示与朋友的聊天照片,问:“知道她在哪吗?”

学生答:北京电视台。

教师问:从哪看出?

学生答:背景“大裤衩”。

教师展示活动问题:请你结合视频和自己的认识,简单说一说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

以上活动问题的设计以最新的网络时尚——微信来引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举手表达自己意见的积极性浓郁。

三、规划分层深入的活动问题链

活动探究的主体是学生,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定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才能激发学生展示的欲望,引导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达到探究目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印度”一节的活动问题设计:

印度的旱涝灾害频繁,请你根据图1、图2和图3分别从气候特点和南亚盛行风进行解释说明。

图1 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图2 南亚每年1月盛行风

图3 南亚每年7月盛行风

以上例子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问题的设置超过学生的思维深度,缺乏实践性,出现了学生不知所云、无从下手的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达不到合作探究的效果。

问题链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逻辑特点,把上例的大问题考虑后重新设计成由多个小问题组成的“问题链”。

(1)看图说出印度的气候特点。

(2)印度的降水与季风有什么关系?此时盛行什么季风?

(3)印度什么季节容易出现旱涝灾害?

(4)看图说出旱涝灾害与季风的关系。(提示:季风什么情况时出现旱灾,什么情况时出现水灾?)

这样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由浅到深,层层推进,让学生先了解现象后探究原因,最后是实践应用,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一方面学生了解印度的气候和季风的特点,另一方面探究了季风与气象灾害的内在联系,从实际分析形成旱涝的情况。

四、提出形式多样的活动要求

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导学案的书面表达和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两种方式,虽然它们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应该结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喜欢新事物的特点,在活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提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求,往往可以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印度”一节的活动问题设计: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寒。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根据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请你从气候和地形方面画简图并用文字说明原因。“日本”一节的活动问题设计:如果你是一名外商,你计划在日本国内投资建厂,你会选择建在哪?(要求:画简图标明建厂位置,并在旁边说明选择的理由。)以上两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深一层的要求,不仅要求书面、口头描述,还要清楚国家版图特征,能把地理知识点完整地在图上标明出来,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图表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说的不如写的,写的不如画的,只有通过思考后亲自动手去精心制作的知识点才是记忆最深刻的。在七年级下册每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我们都会设计这样的活动问题:挑选你最喜欢的国家,整理这个国家的知识点,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要求:适当补充衣食住行特点,采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把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展览出来,图文并茂的美画让观看的学生深深地记住了该复习的知识点。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得把地理“课堂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活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多给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发现”知识、锻炼思维的机会,比如我们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过程中,每学习一个国家的知识前,都会提前几周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问题:现在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带我们游览这个国家的特色景观,介绍衣食住行特点(要求:小组收集知识点和制作PPT,分工完成讲课、板书、评分、纪律管理等任务)。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活动问题的设计出发考虑,但也少不了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的纠正和建议,建立起良好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多方面结合,多途径、多细节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能力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