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明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动态顺应视域下的商务话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孙明明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语言现象,汉英语码转换在商务交际过程中也屡见不鲜。商务话语因其特定交际意图,常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和相对稳定的语言模式,因此商务话语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存在一定的顺应机制和内在动因。
关键词:语码转换;商务话语;话语者身份;话语共同体
一、语码转换研究概述
在Uriel Weinreich(1953)的启发之下,Hans Vogt(1954) 在Language Contact中首次提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这一概念,认为语码转换本身为一种心理现象而非语言现象,是超语言的结果。社会文化语言学家John J. Gumperz 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最具影响力,将其定义为言语交换过程中隶属于两种语法体系或者两种子语法系统的言语的共存。Shana Poplack(1994)认为,语码转换是双语者或者多语者在话语中对两种或者更多语言的一种混用,前提是话语发出者和话题不做改变。Peter Auer(1998)阐明话语或者一个句子中,两种语言的并置被称作语码转换。Myers-Scotton 认为语码转换是相同对话和交际互动中两种或者多种语言变体的运用。Hoffman (1991)阐述语码转换是同一对话过程中或者同一表达中,两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的交替使用。
迄今为止,语码转换的研究中,国外大多数研究者关注句法和词素句法对语言交替的制约。在语言习得、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更倾向于用语码转换来描述双语者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及运用于一种语言的课堂行为与学习行为。在这些研究中,语码近似于一种语言变体。社会语言学家从社会心理、身份与语码选择分析和交际互动中语码转换对谈话的影响三大主流方向对语码转换进行深入剖析。虽然研究重心有所差异,但是不同的研究彼此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彼此紧密联系。Psathas (1995) 提出语码转换研究是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因此,大多数研究者仍然认同语码转换的多视角研究。
二、顺应论关照下的语码转换
1987年,Verschueren在Working Document of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中提出语言顺应论。 Verschueren(1999)将该理论进一步完善,并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大语言特征[3]。变异性指语言动态的可选择性特征,此可选择性并不依据某些规则或者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固定关系来进行,这种高度的语言灵活性原则和语言策略便构成了语言的可协商性。顺应性这一语言特性可以使人类通过从大量的语言可选项中做出可协商的语言选择,来实现令人满意的交际需求。语言的顺应性为其核心特征,其中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Verschuren(1999)认为语言运用是对语言所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这些语言选择可归因于语言内部因素,亦可由语言外部因素导致。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在可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选择、句法选择、词汇选择和语义选择。
任何交际者参与的语言互动都存在交际目的。为实现其某种交际目的,交际者不得不做出必要的语言选择,其中包括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选择等不同层面的语言选择[4]。由于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因此,语言选择都存在可协商性。交际者为顺应语言、社会规约甚至是心理动机而选择不同的语言符号,以实现成功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在不同的语码之间进行切换,可以被视为其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运用的一种语言策略。基于Verschuren的理论,于国栋(2001)提出语码转换者为顺应语言现实和语言社会规约采取被动顺应,而为顺应心理动机则采取主动顺应。
三、商务话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从商务会议、 商务谈判、 商务电话、 商务信函、 商务电子邮件、 面试、 企业广告、 产品销售信、 企业年度报告、 企业新闻发布会、 财务报告、 企业使命宣言、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商务报道或采访、 客服电话、 商务仲裁等商务体裁中选取184条语码转换语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务话语中,交际者语码转换的顺应机制符合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和心理动机顺应这三项基本构成要素。
(一)语言现实顺应
1. 语义填充
英语和汉语之间有着异质性(heterology)的差异,这种巨大的差异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对等、甚至不存在的词或结构[5],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汇或句法上的“形式空缺”[6]。商务话语中,这类“形式空缺”尤其体现在外国新产品的大量涌入,品名的汉语翻译还未被及时规范,英语品名便已经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后续译者已经找不到翻译的必要性,或者说汉语翻译版本的传播速度远远慢于其英语对应词的传播。例如:
可以看出, 各Mach数下, H=0.8δ 涡流发生器使附面层厚度减小30%左右, 减小量小于H=1.2δ 涡流发生器. 图7为尾涡诱导速度ω沿流向分布, 后缘高度H=0.8δ时尾涡强度较弱, 影响区域仅达到距试验段入口4 m左右. 因此, 为充分发挥涡流发生器作用, 叶片后缘高度须略高于当地附面层厚度.
(1)因此,在入口和流量变现环节,他们也都有和58赶集同样的焦虑:无论美团还是点评,其流量都远不如那些超级APP。
(2)不管是Windows、iPhone,还是谷歌搜索,这三样来自美国的超凡杰作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在以上两个示例中,对于“APP、Windows、iPhone”三个英语外来词汇,汉语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语义或范畴,就造成了句内语码转换的产生。在话语生成中,语码转换的运用帮助发话者构建关联性的表达;在话语理解中,此运用有助于听话者寻找最佳关联。
2. 语言经济性
语言的经济性亦有语言经济规律或语言经济原则之称[7]。法国语言学家A. Martinet对语言经济原则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他认为,经济原则必须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同时人们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从这一原则出发能够对言语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商务语境下,言语交际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常常讲求成本、效益和效率。例如:
(3)五、六月份PMI指数中的产成品、原材料库存指标都呈现提高态势。
(4)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我几乎参加了每年的中美互联网产业论坛。
以上两个示例中的PMI与CEO若被交际者分别以“采购经理人指数”和“首席执行官”进行表达,话语的音节数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话语的投入量和话语成本的增加。商务话语本身就具有简洁性一大特征(涉及法律性文本除外),发话者在汉英语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实现快速发出信息,进而使受话者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和处理信息的功效。
(二)社会规约顺应
商务语境下,话语发出者善于运用某种惯例来阐明态度、表达观点或者说明问题,这种习惯属于一种演绎式的思维方式[8],他们常用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思想。如若抛弃某些惯例表达,交际有时会变得异常复杂,因为我们必须提供附加的信息和说明。由于国际商务往来的长期发展,许多英语表达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中的一种社会规约的表达方式,逐渐被各国的商界从业人员接受、认可和广泛使用,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业界人士。例如:
(5)以珠海O2O海纳城为例,通过电商综合体的物业服务:管理面积22万平方米,预计年物业收益过亿元。
(6)请给我们一个十五公吨杏仁CIF伦敦价格的报盘。
以上两个示例中,O2O即Online To Offline这一营销模式概念最早来自美国,是指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又被称为离线商务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线上又可涉及线下,就可通称为O2O。在CIF术语下,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就标志着完成交货义务。因此,采用CIF术语订立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但是,由于在CIF术语后所注明的是目的港(例如“CIF伦敦”),在我国曾将CIF术语译作“到岸价”,所以CIF合同的法律性质常被误解为“到货合同”。为此必须明确指出,CIF以及其他C组术语(CFR、CFr、CIP)与F组术语(FCA、FAS、FOB)一样,卖方在装运地完成交货义务,采用这些术语订立的买卖合同均属“装运合同”性质。
通过对以上两个营销和对外贸易的常用商务术语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对这两个术语的简单的汉语翻译“线上交易、线下体验销售模式”和“成本、保险费加运费到指定目的港”不仅还不能完全概括该营销模式和付款条款的全部含义,而且又加大了汉语表达的负担。因此,此时商务业内人士在汉语交际过程中更愿意采用英语语码,以表达其社会规约的内在含义。
(三)心理动机顺应
在交际的过程中,有的人是通过自己的话语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通过语言的方式来突出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从而起到自我表现或警策他人的目的,说者在别人面前有时候看似随意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其实是一种对其成员身份有意识的界定。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相同的语言给人一种归属感,人们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都希望得到那地方人的认同,而能说当地的方言是得到认可的有效方式[9]。商务话语中的英语语码可以起到“区分”的功能,也就是Gumperz(1982)曾提到的“界定潜在受话人”的功能,即只有具备某些知识的话语共同体内部成员才是发话的对象。这样的现象常出现在公司对话、商务谈判、商务会议、商务电话、商务信函等商务体裁中。
四、结论
顺应原则提出语言交际的可协商性,这一语用原则解释人类语言的实际运用,其中包括语码转换。由于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的语言选择以灵活使用为基本原则,而并非建立在形式与功能相关性的基础之上。汉英语码转换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接触的自然结果,由于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接触频繁,因此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过程不可避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及社会现象。商务话语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探讨最终是为探究汉英语码转换在商务话语中的各种语用功能和内在动因。通过商务话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分析,进一步深化语码转换对商务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并指导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中选择恰当的语码转换以达到最佳的互动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佐成. 商务英语话语[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01.
[2] 严明.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陶金,王晓丽. 体育评论中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J]. 理论观察,2013(3).
[5] 高博,吴晓龙. 释意理论对口译过程中无意语码转换现象的解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 冉永平. 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 外国语,2006(6):58-65.
[7] 饶书琼. 汉语中的“名词串”句子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7).
[8] 甘长银,王向东. 商务语言的经济性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9] 黄秀升. 影视双语和语码转换现象[J]. 电影评介,2007(12).
[责任编辑:金颖男]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105-03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动态顺应视域下的商务话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研究”(13E014)。
作者简介:孙明明(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从事商务英语与翻译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