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薇薇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本土化环境下“中国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牟薇薇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要:全球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加速了英语教学本土化的进程,能够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特点并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国英语”悄然形成。通过对“中国英语”本土化特点和“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的应对策略,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本土化;中国英语;问题;策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教学与各地域语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引起了语言变异,形成了具有各个地域独特风格和特色的“本土化”英语,由此,本土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特点的“中国英语”逐渐形成,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逐渐为英语国家所接受。因此,本土化环境下进行“中国英语”教学既有客观性,又有必要性,其教学策略是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的一项课题。
一、 “中国英语”本土化特点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用英语描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或现象时,有时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汇。因此,在被很多国人所推崇的标准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情况下,“中国英语”的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已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不同学者对“中国英语”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围绕着以下三点进行定义:1.“中国英语”在语法、发音和表达方式上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可以充当交际工具为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1]。2.“中国英语”在表达内容方面反映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2]。3. 在表达形式上通常借助汉语拼音音译、逐词翻译、扩大或缩小英语单词词意范围等手段进行英语交际[3]。如在翻译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所做的各种演讲和致辞中引用的经典名句时,就应该以“中国英语”的三个特点为核心,恰当把握翻译方式。如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Nothing, not even mountains and oceans, can separate people with shared goals and vision.)、“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Opportunity may knock just once; grab it before it slips away.)对这些经典名句的翻译都应该以标准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为核心,本着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中国英语”的典型范例。
(二)“中国英语”的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运用其固有的思维模式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因此在英语与中国文化的不断接触过程中与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篇三个层面。在语音方面,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经过不断地模仿和训练后,在英语发音技巧方面能够克服诸如音的同化、连读、弱读、失去爆破、单词及句子重音等方面的困难,但在语音语调上还是有别于英语的本族语使用者。然而语音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较大影响。相比之下,“中国英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更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交际效果和表现力。“中国英语”借用标准的英语语法创造了大量表达独具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词汇,如sworn brothers(拜把兄弟)、relocated families(搬迁户)、one’s year of birth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12 Terrestrial Branches(本命年)、strive for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奔小康)、laid-off workers(下岗职工)、plunge into the commercial sea(下海)、reposition of redundant personnel(分流)、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cast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a road to prosperity(脱贫致富),等等。“中国英语”语篇构成方面的独特之处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语篇构成方面惯用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的迂回方式,而西方人则习惯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这种语篇构成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并不会造成交际障碍。
(三)“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是以汉语语法、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为核心,采取对汉语语句进行字面直译的一种错误的英语表达形式。它是在汉语思维的基础上,以英语为表达媒介的一种洋泾浜式的表达法。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按照汉语思维表达出来的“I very love you!”(我非常爱你)等语句都属于“中式英语”。
二、“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严重
中国的英语教学者们公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化导入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共识致使中国的英语教学步入了一个误区,即要想将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紧密联系,则必须忽视本国文化,避免本国文化成为学生习得英语语言文化的绊脚石。因此,我国在英语教学方面一直强调“标准化教学”,英语教材在课文选取方面多数选用欧美原文,强调教学内容上的“原汁原味”。这种做法对于学生了解西方语言及文化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交际中涉及汉语语言文化部分却难以用英语进行表达。如学生对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的习俗文化非常熟悉,但对于 “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英语表达方式却知之甚少。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严重缺失势必影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我国本土特色文化的宣扬。
(二)英语教师本土化教学意识薄弱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则是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的主导者。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往往放在英语发音、语法、词汇辨析、句型结构等方面,并一味以英美的“标准英语” 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那些被称为“不纯正”的“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慢慢消逝。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了解了“披萨”“通心粉”如何表达,却不知“烧饼”“馄饨”“过桥米线”等中国特色食物应该如何英译。这都源于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土化教学意识的不足,过度强调“标准英语”,却对“中国英语”存在偏见甚至完全否认,进而对学生进行单向获取英语语言文化的错误引导。
(三)过于重视西方文化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于外国的传统节日,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期间,庆祝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之大、参与热情之高,是中国传统节日所无法企及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有些人甚至产生了崇洋媚外思想,无视甚至厌烦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逐渐丧失兴趣。在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求和崇拜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便会忽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致在与外国人就西方国家各个方面进行交谈时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畅所欲言,而当用英语对外宣扬中国本土文化时要么“支支吾吾”“哑口无言”,要么因缺乏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而进行错误的阐述或翻译。由此可见,中国的英语教学“西方化”程度较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毫无地位可言。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致力于构建“本土化”与“西方化”兼容的教学模式,摒弃“一路西行”的教育观念,立足本土,在“中国英语”本土化环境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策略
(一)适当提高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所占比重,加强“中国英语”的运用
当前,包含中国文化的各级各类英语教材十分匮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极为不利,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频繁出现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4]。因此,在英语教材建设过程中,应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在课文的选取方面注重加强本土文化成分,增加反映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英语词汇,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适量增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国特色名词的英译方法,加强学生对本国特色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如steamed twisted rolls(花卷),fried jiaozi(锅贴),set meal(套餐),Chinese take-away(盒饭),rice noodles(米线),a stick of sugar-coated haws(冰糖葫芦),the Five Merits (decorum, manners, hygiene, disciplines and morals)(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the 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and green environment)(四美:心灵美、语言、行为美、环境美),bring about a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二)开设中国本土文化课程,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仅仅在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所占比重,并不足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本土文化的兴趣,很难帮助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开设中国本土文化课程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各所高校的外语专业给学生开设的专业课中都包含目的语文化课程,但开设相应本土文化课程的院校却寥寥无几。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掌握已无须讲解和传授,科学地开设中国本土文化课程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对母语文化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正面地看待和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有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向外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世界所了解。
(三)提高英语教师本土化教学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本土文化
英语教师是弘扬“中国英语”的关键,肩负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重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在倡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本土化教学的意识,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充实自己的本土文化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本土文化,做到中西两种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培养学生的英汉双向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表演、讨论、写作、翻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文化,吸取英语文化精华,掌握并习得中国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早日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由中国主办的、专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文化学习素材的、能够反映中国本土文化的报刊杂志,如21st Century,China Daily等,学习者能够从中学到大量“中国英语”的词汇、短语,有效补充教材中涉猎不到的文化领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现象的对比,帮助学习者理性平等地看待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现象,逐渐消除学习者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环境和目标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英语”在推广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师要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使其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使用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中国英语”将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和推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应致力于构建中国本土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正确看待“中国英语”,将中国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2] 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5):11-12.
[3] 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9-21.
[4] 肖龙福,肖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45.
[责任编辑:陆静]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160-03
收稿日期:2015-11-30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本土化身份的颠覆及重构策略研究”(12E112)。
作者简介:牟薇薇(1981-),女,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