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芳
(天津农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天津 300384)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葛丽芳
(天津农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不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无意识之中接受了西方文化,却漠视了自己的本根教育——中国文化。教师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积淀不足、鲜有利用大学英语课程渗透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等现状,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内容引入、模式优化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隐性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渗透
1概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隐性德育,他们认为各科教学共同和首要的目的是德育教育。各科教学都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不必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学校生活、教材、教学方法都被视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1]。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许多国家加大对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将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列为重要目标。例如,日本的人才培养观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和现代意识,还要具备日本的传统和民族特点。新加坡一直强调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来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韩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特别重视。美国的许多高等学校,通过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化解当前全球普遍面对的道德危机,十分重视青年德行的培育。
近些年,国内关于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的研究很多。许多专家学者高度评说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的珍贵价值及现实意义,儒家的优秀传统道德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胡鸿列在《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教育之启示》一文中提出:“我们要培养以仁爱为怀的优秀学生来为国家与社会服务,应把中国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作为新时期品德教育的中心。”中国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把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视为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关于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研究,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黄辉(2009)指出英语教学中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渗透,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增加母语文化,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进行教学等[2]。刘长青、张秀梅(2009)指出:近年来,英语教学中只顾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过度重视对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物质文化、习俗习惯等的学习与介绍,却忽略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的教育,各种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微乎其微,造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3]。赵红娟(2011)指出了从英语课堂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4]。
2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一,使英语教师能够创新理念,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改变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弱化的现状。第二,改变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英语教学不能仅是语言技能的教学,而英语文化的导入不仅是西方文化的介绍与学习,更应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其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第三,通过尝试对折射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英语内容进行整合释义、内容编制、教学实践等,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并能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尽绵薄之力。
2.2研究的意义
其一,将儒家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把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传统优秀文化及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角,将德育内容点滴细化在平时教学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其二,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说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效化解西方文化中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其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高校利用专业课堂进行隐性德育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
3大学英语教学中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1)虽有学者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但范围太泛,鲜有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来渗透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2)国内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单从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角度把母语文化加入到英语教学中,引入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宽泛,没有具体到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忽视引入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对提升学生道德思想水平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5]。3)成功案例研究的总结比较少,不能为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在教学中导入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具体策略和内容方法上的指导。
3.2问题的原因
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西方文化强势渗透。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学习重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开始借此强势渗透到我国,不少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明显的西化现象,无意识之中接受了西方文化,却漠视了自己的本根教育——中国文化。这一现象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反思。2)教师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积淀不足。目前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不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积淀不足,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是加入西方文化的内容,缺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对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则很少涉及。3)教学理念导向存在误偏。当前我国高校在设置英语课程时,主要开设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课程,很少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课程,导致教师无法利用英语课堂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鲜有大学将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4.1教学内容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教育的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使用。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对其内容的选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需要将儒家的主要代表作《论语》(The Analects)中最能代表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语录选取出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内容,通过一定的课时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进行渗透。同时,还要探索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现形式、引入方法,做到内容相关且释义准确乃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例如,“仁”“义”“礼”“信”“孝悌”“道”“德”“忠”“恕”“君子”等儒家道德思想的基本概念词和道德纲目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并贯穿全书,构成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些哲学概念词的翻译是理解和掌握儒家思想的重要钥匙。另外,孔子还主张“仁”(true manhood; kindness)、“恕”(forgiveness; forbearance)、“信”(being one’s true self; honesty in social relationship)、“德”(virtue morals)、“礼”(ritual; ceremony)等道德条目[6]。
孟子(Mencius)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德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同孔子一道并称为“孔孟”。其主要道德学说是性善论,他的许多著名言论对今天高校的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另外,对儒家的修身观、义利观、孝道观、德治观、教育观等进一步解读,对于今天高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思想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7]。
4.2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引入法。首先依据相关英语课文的内容点或面,挖掘出与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相关的德育内容,做到经典阐释与现代赋意相互匹配并正确解读,努力打造出精品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根据《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第七单元英语课文“Home thoughts”引入儒家传统思想的“齐家观”进行解读释义。
教学模式优化法。按照教育部2007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8]。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既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如灵活采用教师引入主题、制作素材课件、学生小组讨论、采取翻转课堂、微课堂微课件、第二课堂等形式,将精心编写的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努力打造精品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结语
本文将儒家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把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传统优秀文化及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角,将德育内容点滴细化在平时教学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说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效化解西方文化中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高校利用专业课堂进行隐性德育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李秋菊.大学英语教学中儒家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2] 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4):182-184.
[3] 刘长青,张秀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100.
[4] 赵红娟.英语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实践[EB/OL].[2015-10-21]. http://www.hbwy.com.cn/08tongchuan/onews.asp? id=1911.
[5] 董伟武. 中西传统伦理精神文化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6] 杨平.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7] 张燕. 论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责任校对王小飞)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54
收稿日期:201512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59);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C-07)
作者简介:葛丽芳(1965-),女,河南焦作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及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1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