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阳县委党校 岳 媛
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分析
中共宜阳县委党校岳媛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新趋势。如何直面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确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保持政府的公信力与话语权,是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 领导干部 舆情应对
1994年4月,我国与国际互联网实现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名成员,开启我国的互联网时代。20多年间,互联网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当今时代的舆论格局,拓展了宣传思想的阵地。2015年12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期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68亿,居全球第一,网站总数达413.7万余个,域名总数超过2230万个。“互联网+”正全方位地融入旅游、医疗、养老、交通等各个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类新的生活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上舆论工作已成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成为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1.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地表达、传播与互动,是其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网络舆情的特点
(1)直接性。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在网上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发布和选择信息的自由。
(2)突发性。一个突发的热点事件加上网民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导火索。个体意见可以迅速汇聚,形成公共意见,在网上进行交流互动。
(3)丰富性。由于网民的年龄、知识结构、所处行业和经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网络舆情的内容十分丰富。网络舆情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
(4)互动性。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网民常常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网民在发表意见和评论的过程中形成互动性实时交流,使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5)偏差性。由于受个人认识和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片面化、极端化,有些言论甚至偏离事件真相。
新的舆论格局下,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已成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不懂网络、不会上网、对网上舆情毫不关心的现象。无视和轻视网络是不可取的。
1.不懂网络,观念落后
一些基层官员观念落后,对网络知识及网上操作要么不懂,要么一知半解,落后于网络时代。面对网络舆情时,一些基层官员“眼高手低”,口头上重视网络舆情,一旦涉及自身或本单位时,往往手足无措,处置失当。
2.不够重视,放任不管
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习惯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认识不够,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这种放任不管、随意应对的做法,会加速网络舆论的酝酿及形成。如果网络舆论得不到缓解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威胁社会稳定。
3.不当应对,经验不足
在网络上传输和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做到。出现网络舆情,基层干部想要用堵、封、瞒、蒙的手段掩盖事实真相,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些基层干部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缺少积极应对的意识与经验,容易引起民众误解。
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突显,基层领导干部要尽快掌握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技巧,在网络舆情突发时沉着应对、正确处理。
1.更新观念,知网、学网、懂网
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当前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重视网络,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方法和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技巧,了解民意,汇集民智。
2.高度重视,充分了解和利用网络
对于网络媒体,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和旁观者,应该积极参与。首先,基层领导干部要及时关注网络信息。通过浏览新闻网页和关注网络论坛、新闻评论等,及时掌握时事动态,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其次,基层领导干部要利用网络优势,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开设专栏、建立博客、在线访谈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增强网络宣传效果。
3.正确应对,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网络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快速、透明。基层领导干部要摸清舆情动态,掌握舆论主动权。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突发性事件,应当第一时间摸清舆情动态,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表明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举措,稳定公众情绪。基层领导干部还要改变传统应对媒体的方式。封口、删帖、用强力左右舆论是不行的,基层领导干部应当站在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秉承“快报结果,慎报原因”的原则,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在黄金4小时内公布事件真相,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空间,做到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基层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舆情动态,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总之,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媒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宏丹.网络环境下党政干部执政能力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
[2]付银生.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媒体[N].安阳日报,2010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