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6-03-21 00:25夏青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

夏青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

夏青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明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博士研究生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普遍的价值困惑:心理困惑、创造力困惑、交往困惑、道德困惑。而有限的原创性、身份的制约性、研究的孤立性、治学的功利性是导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困惑之原因。进而提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博士研究生应认清研究的局限性并一直努力,使理论研究融入生活实践与交往,树立研究的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价值困惑;价值追求

一则北大女博士因论文抄袭被撤学位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反思,该博士此前数十年的学术生涯可能就此毁于一旦。且因该事件并非孤立的个案,学术不端的现象在当前的中国学术圈甚至还很普遍,因此也不禁让人感叹当前学术环境的道德滑坡、世风日下[1]。读博之路艰辛又漫长,所付出的各方代价与所承受的各方压力巨大。如何实现自身最初神圣的学术梦想,如何使自身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取得进一步发展,如何使读博生涯变得生机蓬勃并且脚踏实地,明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困惑并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的强调至关重要。

1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困惑

1.1心理困惑

多数博士生刚投入博士学习时对博士生涯怀以向往,且认为自己是才智过人的知识分子,对新任务满怀热情,极想在相关领域中一展身手。然而当他们广泛地接触到学术文献,参加多次学术会议和研讨,与导师或前辈学习交往并目睹其发表的学术成果之后,“博士新生会进入一种所谓的‘错误定义的地狱边境’(ill-defined limbo),陷入一种‘忘却现有知识’的状态”,他们开始丧失原本的自信,学术热情会逐渐冷却,甚至不断怀疑起初的自我定位,因他们真正了解到解决一个研究任务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及其难度。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挑战与挫折。

1.2创造力困惑

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进展,博士生渐渐地会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很多想法,却常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贯彻到底而心生沮丧,博士生倍感其个人的自由创造受到限制。如博士生的“学徒”身份,必须配合导师的研究项目来规划自己的研究主题。注重实验的理工类学科甚是如此,导师争取相关研究资源,博士生往往在实验室里做着一些简单的工作,感觉只是给导师的研究打下手。另外,当博士生意识到自身在“有原创性的贡献”范围的局限性时,可能会在研究过程中力不从心。

1.3交往困惑

首先,处在“象牙塔”里的研究状态,过分局限于对理论领域的最一般的本质、概念、规律的思考和探讨,造成理论研究者“高高在上”,导致注重思辨的理论研究远离生活实践。这种仅遵循“自上而下”的单一思维方式不仅束缚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整体影响力和贡献力。其次,常期闭关修炼的研究方式,对自己与导师之间互动的不满意,与同学之间缺乏研究的共通点,使得博士生在完成了手头的研究后认为其研究主题没人关注或很少人感兴趣,会有一种失落伴随而来。

1.4道德困惑

随着读博生涯的进展,博士生因长期重复相同的工作,钻研单一的主题而倍感枯燥。另外,来自于现实环境的挑战,在职的博士生因长期应付于学业和工作之间难以平衡的困难而疲惫不堪,对于仅持微薄的助学补贴的全职博士生来说,相比于研究后期想草草结题的倦怠心理,开始找寻一份新工作反而更能获得满足感和挑战性。这些源于各种现实环境的压力和博士研究生自身的研究倦怠感,使得有些博士生忘却了自己所应担负的学术责任和使命,更陷入了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泥潭。博士论文的学术水平低下,假话连篇,论述空泛,理论研究停留在文字符号的堆砌和文本的操作,论文剽窃和论文代写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2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澄清

2.1有限的原创性

首先,现有学术资源的丰饶使得现代人必须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接受和学习,再进行想象和创造。而博士生的研究成果通常被形容为“对知识有原创性的贡献”,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原创性贡献的范围很有限。具备原创性未必需要以一个全新的观点或视角审视某学科或主题。研究并非去发现所未知的东西,也并非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不同特色、不同立场的问题并不断赋予新内涵和新解释。尤其是旨在人类精神薪火相传的人文学科不同于技术学科,其成果不在于创新,更在于对经典的理解与解释。其次,人类对真理性认识的获取是艰难的,真理性的认识也可能随时被推翻。“人类的有限性认识面对着具有不确定性的认识对象时,所得结论是一种尝试性解答。”[2]从事博士研究便是一种以自身的应然不断接近事物本然的过程,博士生应对所做研究的动态性和理论的社会历史局限性持有清醒的认识和审慎的态度。博士生不能仅凭一己之见,将个人的观点作为科学结论和知识,因其不过是在特定背景下的个别思考。

2.2身份的制约性

博士生的“学生”身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博士生各方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一,由于博士生的“学生”身份导致他们在经济上的依附性,他们没有经济收入,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研究经费的支持,不能充分地利用各方面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设备,因此研究进展有所受限。其二,博士生的“学生”身份带来的是传统的师生观而非合作的伙伴关系,这使博士生进入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他们在研究中不同层面上对导师的依赖。

2.3研究的孤立性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靠研究者的闭门修炼和天才般的思考,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探求活动,而是与其社会背景、实践经验密切相关。“从纯粹对生活的思考进入对生活的经验,因为经验中的生活比思考中的生活更接近生活本身。由此,我们说,从理论思想走向生活实践、从学院走向社会,是现代学院哲学追求自身目标的结果。”[3]而博士生在学术研究中,个体的生活与学术生涯、“经验知识”与“ 科学知识”往往相对立起来,他们所研究的理论并不能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所确证,反而与实践和日常生活相脱离。

2.4治学的功利性

北大博士涉嫌论文的严重抄袭,是当下高校学术研究的一面镜子。读博究竟是为了什么?单单一纸博士文凭?或仅仅是虚荣心的满足?还是谋求好工作的跳板?当求学之心被功利性所蒙蔽时,求学不再是为了求学本身而成为诸种外在性的利益算计。另一方面,在学术论文生产流水化的今天,博士生须承受着学术考核的压力,博士生的毕业及各类评选普遍都有学术考核的硬性指标,且评估考核体系仅限于博士生所发表文章的数量、所发文章的刊物级别、有无主持课题及其数量。许多博士生为了过关,治学流于应付,急功近利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粗制滥造者有之,就是没有为了研究本身而研究。当下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背后,多数是受到功利主义目的观的驱使。

3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

3.1认清研究的局限性并一直努力

博士生应努力减少自己在学习初期的不愉快,既充满自信又清楚地了解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局限,并勇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的不足,减少因突如其来的挫折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当博士生全心全意地投入于自己的研究后,会自然而然降低对外来认可的需求。因随着研究过程的开展,博士生对自己的研究资料越来越有把握,越相信自己具有独立判断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中会感受到研究的内在乐趣,得到发自内心的满足,就不会过多地依赖于导师的意见和评价。因此,博士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自我评估,建立起研究的信心,当问题发生时,先试着自己去解决,从依赖导师转向依赖研究本身。

3.2融入生活实践和交往的理论研究

一名真正的理论研究者绝不可能离开自身的日常生活、抹掉其亲身体验去构建理论。正如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所指出: “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4]博士生联系生活实践的研究就是要在实践中去寻找问题,建构符合实践的理论,实现理论研究的创新和个人的自我发展。博士生要想提出真正的观点和理论,必须依靠个人对研究主题的独特理解和整体把握,必须唤醒自身丰富的生活体验,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使命。虽然的确需要留有独立思考和写作的时间,但这并非全部。其实研究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学术网络,博士生需要经常参与和其他研究者的互动。这个学术网络里包括导师、授课老师、图书管理员、同学、师兄师姐或师弟师妹、研讨会的其他研究者等等,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各种趣闻轶事,更对研究的某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同时也分享经验,交流自身遇到的某些问题与困难。同时,应多参与学术讲座或各种学术会议,抓住一切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3.3树立研究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面对重复和乏味,博士生若能承认并将它们作为研究活动的一部分,就能更好地克服它们。首先,优秀的理论研究者在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必须对学术怀有“虔诚”与“敬畏”之心。博士生以严格的学术标准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不为现实功利所惑,真实地表达,坚定自身作为研究者的对学术持有的“思想”和“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品性。其次,博士生应树立研究的责任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整个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博士生最需要的并非是出众的才智,而是坚持研究以及克服倦怠感的坚韧态度,同时,博士生应具有不断的“尝试性”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学术研究的孜孜追求、敢于持恒、埋头苦干的精神。博士不是一个头衔,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最后,博士生应树立崇高的社会使命感。社会使命感,以为社会建功立业为其使命,关注现实,心系苍生,“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5]因此,博士生应不断地提升理论研究的实践品性,所研究的理论应服务社会,以天下为己任。

总之,博士生既要遵从学术规范,也要饱含理论情怀。既要意气风发,也要有所研究。既要树立责任感,也不能好高骛远。以学术为志业,以不灭的热情和审慎的思考,作出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这就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之所旨。

参考文献:

[1] 北大维持撤销“抄袭”女博士学位决定[EB-OL].(2015-03-17)[2015-05-05].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315.

[2] 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境——元教育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学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学术前沿[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54

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夏青(1987-),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170-03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
以伟大长征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价值追求再思考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