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2017-03-10 19:29王东
江苏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

【摘 要】小学课程整合是基于国家课程进行再造,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探索实施“主题统整、跨界融合、選课走班”等整合策略,建立起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构建配套的支持系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价值追求;行动策略;理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39-02

【作者简介】王东,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泰州,225300)综合学科教研部主任,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起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让课程更加关注人性、体现人道、助力人生,成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的“跑道”。这就需要基于国家课程进行再造,其重要方式就是课程整合。

一、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课程整合的价值追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课程的支撑。课程整合的原点是全面育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但是,新课改过去十多年,当前学校课程仍然普遍存在分科过细,学科课程缺乏“体系性”,呈现“碎片化”,不利于课程综合育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坚持“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视野,要求重新审视和建构育人理念、办学目标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矫正课程过度分化、课程与生活割裂等问题,在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学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有能力、有希望创造机会发展自己。

课程整合的重点是核心素养。以往,课程改革重点关注“怎么教”,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过多关注分数,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研究较少,缺乏课程意识,较少关注课程综合育人功能的研究。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而得以形成,提倡跨界学习、多种方式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系统地、综合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思考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课程设置的计划,建立起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课程整合的行动策略

课程“要带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需要发挥整体育人功能。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学科课程合并或重新进行课程设置。这里所讲的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教学内容、跨界的教学资源,融入一门课程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达到或超越原课程设置目标的课程实践活动。整合的内容不另外增加课时,在原有学科教学时间内完成,不加重学生负担,不降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主题统整”的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采用“大阅读”主题整合法,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拿出专门课时,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有指导、有时间、有质量,在夯实人文底蕴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每学期拿出固定课时专门用于课外阅读指导。为保证语文教学时间减少而质量不减,尝试实行“大单元主题教学”和“典型课文”等教学改革。数学学科,每学期用4~5课时进行数学主题阅读,同时,将数学主题阅读渗透进平时教学中,抓住数学学科本质,以“核心概念”为基础,探索结构化、模块化教学。主题教学整体设计,分级安排,各年级段有不同目标和实施要求,由低到高逐步提升。

“跨界融合”的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通学科课程的边界,用研究性学习作为统摄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大领域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基于学生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中的问题,以学科课程为依托,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参与问题解决,开发出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征的“项目研究”实施教学,规定每个项目实施的方式和课时,提出实施的建议以及成果的展示方式。“项目研究”的核心是问题解决,强调学科知识的运用和重构。为保证每个“项目研究”有充足的实施时间,建议每周用一个下午3节课集中联排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跨界融合”的活动课程,给每一位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实践创新的时空和机会,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学会学习,体验责任担当,使学生得以综合、全面发展。

“选课走班”的特色课程。小学阶段要高度重视打好基础定好共同标准的问题。共同标准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发展要求外,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实行校级和班级社团“选课走班”整合,学校特长教师和校外特聘教师相互补充,学校传统项目和地方特色项目相互融合,学生课内训练和课外巩固有机结合。周五下午两节课集中联排,保证特色课程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和活动空间。在活动项目的挖掘上,不要求所有活动都开发成课程,这样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而是立足实际,做到成熟一个项目保留一个项目,保留一个项目打造一个课程,打造一个课程形成一个特色,避免随意变换项目、耗时耗力的做法。

三、构建配套的支持系统:课程整合的理性反思

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重组各种课程要素,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需要相应配套的支持系统,如师资队伍、课程资源、评价体系等。

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长期以来,教师专注于把课程教好,不太重视“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现在,大家认识到,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好课程的前提。因此,实施课程整合,必须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比如,如何将学校的图书室、小农场基地变成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课程整合需要培养具有课程意识的种子教师。

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整合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不仅要实现课程内和课程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还要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比如,购买智力服务,到社会上聘请有特长的专业人员担任辅导教师;实施全科培训模式,教师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形成适应的评价机制。要更加关注评价的激励、唤醒功能,更加关注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加关注评价方式的多元,更加关注评价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让评价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促进改革、引领方向,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落实。<\\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
以伟大长征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价值追求再思考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