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电视大学 郑雯雅
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式专业发展模式
福建省泉州市电视大学 郑雯雅
摘要:为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学校都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并加大了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本文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的不足,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反思式”继续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反思式专业发展模式
继续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与改革的客观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依托一定的组织,经过终身的专业培训与锻炼,学习并掌握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教学实现专业化水平。学校对教师的教育并不是职前培训一次性就可以完成并且解决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育岗位,继续教育就永远存在。
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学习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目前,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观念与行为脱节。对很少有进修机会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新课程培训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训教室常常是爆满状态。教育部门或者学校请来的专家、学者等做讲座时,每位教师都处于兴奋状态,头脑中涌现很多新概念。但是中小学教师怎样将这些新观念付诸行动,则缺乏相关人员的具体指导。培训后教师的观念更新了,但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
2.理论与实际脱轨。传统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培养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教师的在职研修偏离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际的教学实践,教育培训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继续教育忽视对教师专业教学实践的引导及专业活动的拓宽渠道等。真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应该尽力改善和发展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强化每一位教师的优点,更新教师的自我知识。
3.形式与内容不符。当前,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利较小,培训内容主要是知识学习。培训通常与职称评定挂钩,培训方式有强迫性,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很多教师不是为学习或提升自身素质,而是为追求高学历、应付上级管理或取得教师任职资格。经验主义的思想逐渐泯灭了教师的学习激情,使他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对象处于被动状态。继续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一定的学习与培训,在职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教育职责。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实际需要展开的。所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化水平高、履行教育职责的称职教师。每一位教师在任职之前都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需要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关语言学知识等。
学会反思是成功的关键一步。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建立一种职业规范的意识。中小学教师有效掌握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对现代教育理论、文化知识、自身心理素质等有崭新而全面的了解,教师要主动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相关部门也应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反思与评估自身教学的机会。
2.“反思式自我教育”的理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外部的传授就能够完全得到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与之相互作用而来的。因此,学习者要努力创造有利于自身的情境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表明继续教育在向研究教师自身课堂的“反思式”理念逐渐展开。“反思式自我教育”的理念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在某个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自己去呈现、分析、解释教学行为,在活动中得到快速成长与提升。
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并决定整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成败。确立什么样的继续教育理念,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继续教育的培训过程需要贯彻反思式教育。培训工作要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水平等。继续教育重点落实在教师对课堂常规的反思与诊断上,培训在多边的互动中进行教学诊断,揭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续教育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
总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型教师,能够使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实践问题。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颖颖.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陈 利.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式专业发展模式[J].文教资料,2006
[3]张利利.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宋旭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融合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