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微课研究

2016-03-20 23:34谭苏燕谢文亮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学习者教学内容

谭苏燕谢文亮

(1.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320)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微课研究

谭苏燕1谢文亮2

(1.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320)

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探究了微课的特征及现状,并提出了“确定生态化教学目标”、“确定生态化的教学方法”以及“确定生态化的教学内容”的微课生态化建构思路。

教育生态学;微课;生态化;建构

自2009年《地平线报告》中,New Media Consortium(美国新媒体联盟)将移动技术列为影响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后,移动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微课作为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慕课等在线学习、泛在学习方式一起推动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的同时也为教育生态圈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并为探索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生态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微课概述

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经济文化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进入微时代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获取知识、接收资讯的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唤并推动了移动教育的发展。当代的学生是在数字化世界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习惯了超文本链接的阅读方式,注意力难以持久。短小精炼的微课是微时代的教育产物,符合新时代的认知特点,因而具有因“微”而“大”的优势。

目前学界对于“微课”的定义尚呈百家争鸣之势。胡铁生认为“微课”即“微型课程”,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支持拓展性资源而形成的网页化、情景化的动态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吴秉健则认为微课是通过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的录制,从而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分享目的的新教学手段。它既能为学习者定制又能嵌入维基(wiki)进行资源分享[2]。“凤凰微课”则指出微课就是为大众提供移动化、碎片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的微小的课程教学应用[3]。笔者认为,微课是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要,以短小精炼的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精心制作的高度浓缩的微型精品课程。

微课的应用视学习者或教师的需要而异。既可以用于课程内容的导学,又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运用于课堂;既可作为课后知识的拓展,也可起到查漏补缺、答疑解惑的作用。它是融合网络时代新兴的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多种理念的移动学习方式。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微课特征

“教育生态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克雷明于1976年率先提出的。作为生态学和教育学相互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人-教育-环境”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以期探寻高效教育的生态途径和方法的边缘学科[4]。

从教育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生态正发展视角出发探究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教师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知识习得、思维发展、个体成长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微课教学特征进行生态化的阐释。

(一)微观的碎片化和宏观的整体性相统一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它只能就某一个知识点或操作技能进行讲解,因此它关注的只是单个的知识点,是碎片化的知识。同时,它时长短的优势也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碎片化是微课的突出特征,它满足了学习者利用一切时间和可能条件寻求自身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成长诉求。同时,为了避免碎片化学习割裂知识体系,从而与一直所提倡的“知识联通,统合综效”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根据学科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围绕某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系统性地创作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的微课,使孤立的微课具有了整体性。学习者通过整合、聚焦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创建,在“约取→博观→约取”中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因此,微课具有知识点的碎片化和宏观学科体系的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开放性与交互性的辩证统一

作为信息时代所催生的新兴教学方式,开放性是微课的另一显著特征。教师制作的微课通过移动技术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同时也向有教学和研究需求的同行开放。学习者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并可以通过网络评价和留言等功能对微课学习进行及时反馈。这既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的成就感,也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的宝贵资料。同时,微课也是同行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互动,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不断的碰撞、交织中擦出更绚丽的火花。教师们在即时的互动讨论中取长补短,借助微课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向共同成长的生态发展前行。

(三)差异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随着微课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微课的内容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层次越来越清晰,系统性也越来越强。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学习能力选取不同内容的微课并自主控制学习进度,以解决学习需求的差异性问题。

微课在满足学习者差异性学习的同时,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普世性。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微课的研发中来,这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聆听教学名师的讲授,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尽管微课的授课形式较之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时代化,学生发展全面化的教学理念仍普遍适用于所有微课的设计。因此,微课的普遍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还在于核心教学理念的普遍适用。这种普遍性是建立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对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三、当前我国微课发展现状

作为新型教学手段与学习资源,微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有了数年的实践探索。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中小学首开微课教学之先河,其成功经验推动了各地中小学纷纷投身于微课的开发和研究中。

2012年是微课在大学层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华南师范大学携手凤凰卫视发布了千门微课,将微课带进了更多中国人的视线中。与此同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将微课的概念普及到各高校的教师层面。同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全球信息化催生了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5]。

作为信息化时代发展起来的微课,相较于传统的单一资源,其主题突出、精炼高效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老师投身于微课的实践研究,但微课却未出现人们所期待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MOOCs课程出现后,其受到的社会关注度逐渐减小。许多高校对微课的推广仅仅停留在鼓励老师参加微课大赛的层面上,对微课资源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也导致了微课资源不够丰富,知识颗粒性明显,系统性差。其次,微课制作的技术设备要求也阻碍了教师实践探索的热情。部分地区网络覆盖率低,且大部分老师对于提供诸如教案、课件、素材等基本教学资源可以游刃有余,但对于教学视频的拍摄、加工、后期编辑等所亟需的技术支持却很难得到,这大大影响了微课作品的品质及教师的实践热情。

但微课对于翻转课堂实施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同。近年,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北京稳步推进“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启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黑龙江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上海、辽宁、广东等地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所有这些都为微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可汗学院、TEDEd推出的TED视频以及优秀微课作品展示平台等为微课的制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和制作经验[6],我国对移动教育、泛在教育、生态教学研究的发展也为微课的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微课的生态化建构

美国生态课堂倡导者多伊尔(W.Doyle)和庞德(G.Ponder)认为,“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因为其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均包含学习者、教师、背景及学习信息”[7]。微课是在移动技术深刻影响教育手段从而改变教育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创造和应用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推动了教育生态圈中的学习者、教师及教学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化微课的设计和实施均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一个全面的生态化考量的基础之上。

(一)确定生态化教学目标

在功利化思想盛行从而导致教育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今天,改革教育的第一步应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化思路。生态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应为培养乐学善思、既具有批判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普及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因此,生态化微课的创建应基于教育生态圈主体的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这可以从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位学习者都有着其自身具体的发展目标,并且发展的过程也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这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然而,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教学能量发散率、教学资源承受力以及环境容纳总量几近上限[9],课堂教学已不能完全提供学习者因学习能力差异、学科兴趣差异等所要求的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及资源,生态失衡倾向明显。因此,微课的制作应建立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为其个体学识及能力的增长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之上。

微课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之上。此处的“人”不仅指学习者,还包括教育者。因此,推动教师的终身学习是微课生态化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教学手段,微课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锤炼语言,打磨教学方法,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透彻全面地阐述知识点,这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多媒体形式,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微课也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这一意义上说,生态化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它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响。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10]

由此可见,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避免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精英教育,努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有鉴于此,生态化微课的开发应更注重层次性、系统性,尽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所有学习者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确定生态化的教学方法

生态化的教学方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及个性化需求,通过激发教育生态圈中的各个生态因子的积极主动性,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知识流的富集。

JITT和PI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于微课,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互动性、个性化不足的缺憾,彰显网络教学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全球的JITT最早由美国Gregor Novak教授等提出。JITT是“及时教学”(Just In Time Teaching)的简称。它主要用于课前预习及课后释疑阶段,其核心是建立“反馈链”,及时向教师反馈预习情况,以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教学进度及方法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理念。而JITT在课后释疑探究方面的应用则有助于教师根据学习者课堂的学习情况,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开展“专题”式探究学习,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Eric Mazur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PI教学,即“同侪教学”(Peer-Instruction),它是融课堂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PI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习者通过思考、讨论来回答相关问题,并利用“即时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来提交答案,获得即时评价。学习者答题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授课进度,对于答案呈高度分散性的知识点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求实、求真、民主、开放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微课与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及创造性,从而达到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为社会人过程的“天人合一”[11]。

(三)确定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通常而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依据教材来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生态学相互联系原理认为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和交融。因此,生态微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还应涵括与教材内容有关,但又超越书本内容的知识,以起到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素质、身心共进的作用。

微课的教学内容可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课程导学或同步类微课应以科学性为标准,基础性为原则。作为知识拓展性微课,其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既能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前沿思想,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在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仅应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也要关注知识背后的道德价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引领青少年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之路。

四、结语

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为优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为教育公平这一生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无论对于学习者抑或是教师而言,微课都是一次理念革新,它促进了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产生,并拓展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生态圈的主体性成长且为兼顾差异性的个性化生态教学提供了条件。与自然界的任何生态系统一样,教育系统也是多种生态因子互动共生的微型生态系统[12]。因此,微课从多方面推动了教育生态圈中各生态因子的和谐、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的微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沿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教师终身学习为前提的生态化思路,探索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并结合当今网络先进技术成果,推动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的微课定会走出以人文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之路。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吴秉健.微课定义万花筒[EB/OL].(2013-03-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cdbc60101awyt.html.

[3] 你知道微课吗?让我们三心二意地学习到真正的知识[EB/OL].(2013-01-08).http://news.xkb.com.cn/jiaoyu/2013/0108/ 244463.htm l.

[4] 王雪梅.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控制体系[J].外语电化教学,2011(1):27-31.

[5]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7] Doyle W,Ponder G.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M]. 1975:46,183-190.

[8]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教学活动的哲学人类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9] 谭苏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6):46-49.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11] 吴文.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06.

[12] 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59-67.A Study on Micro-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AN Su-yan1XlE Wen-liang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micro-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a new cross discipline,proposing the ecological ideas about constructing micro-class,including“ecological teaching objectives”,“ecological teaching methods”and“ecological teaching contents”.

educational ecology;micro-class;ecological;construction

G424.1

A

1009-0312(2016)02-0094-04

2015-11-04

2014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从MOOC到SPOC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渐进性施用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NO1201431150)。

谭苏燕(1975—),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及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化学习者教学内容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