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潘菲菲
关于高职《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潘菲菲
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航运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笔者就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内容和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考: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考核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 课程改革 思考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航运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世界各国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商品生产、交换的区域格局与分工;经济贸易的知识和技能等。笔者所在院校在国际经济与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航运等专业开设这门课程。
1.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1)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内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分为五个章节。教师应从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再拓展到世界市场、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世界主要产品贸易地理、国际贸易运输地理,为学生学习下一阶段内容打基础。
第二部分为分论,主要介绍国别贸易地理,分为五个章节:亚洲贸易强国、欧洲贸易强国、美洲贸易强国、大洋洲贸易强国、非洲贸易强国。教师可以从五大洲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贸易强国,分别从他们的国情和地理环境特点、主要的进出口产品以及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情况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能直观掌握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和贸易习惯,对未来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2)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标。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航运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属于经济地理学与国际贸易学之间的边缘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要点,掌握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作用及不同市场上的商品结构和贸易对象等,掌握世界的主要开放地区、港口和航线。
2.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1)教材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广,涵盖的实践性内容比较多,信息更新较快。而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往往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部分,这就不符合高职高专的教学需求。另外,受出版社和授课教师因素的影响,一本教材经常会使用多年,教师习惯性选择使用旧教材,因为不用重新适应新教材。但国际贸易地理的知识信息更新较快,如旧教材仍把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2013年,中国就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内容不像其他学科,教师如果不实时跟进世界经济变化很可能会误导学生。
(2)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大多数教师都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讲授法就是我们俗称的“填鸭式”教学法,由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把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经过精炼和加工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信息量大,教师能在有限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论什么类型的课程都能适用。其缺点在于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具有一定抽象性,单纯使用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空洞的感觉,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程改革的思路。日常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观念仍处于“我要教学生什么”,不考虑学生“我想要学什么”,教学偏向单纯的信息灌输。要想使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教师必须把学生“我想学什么?”“我该学什么?”相结合。因此,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不断在课本基础上增加课外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避免照本宣科的上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见识。教师在考核过程中也应改变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
2.课程改革措施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师授课时应避免照本宣科,把课本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需要按照课本章节顺序讲授。教师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在相关网站或其他途径收集最新信息和资料,结合当前热点时事和课本知识。例如,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思想,教师授课时可以结合热点进行讨论,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把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的情况从地理位置、国家文化、经济情况、国际航线等相关知识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和时事对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第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善用多媒体设备,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影像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PPT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亚各国之间与中国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以陕西为起点连接地中海各国的路上通道。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单纯地告诉他们西亚有哪些国家,位于哪个方位,学习起来难有完整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能生动地讲授课程,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加强地图在课程中的运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地理知识和较强的地理空间解说能力,善于使用地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章节为例,通过观看世界地图,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区域经济组织的主要形成规律。再如,《世界主要产品贸易地理》,什么气候带产什么农作物,什么样的地形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更节约成本等知识在地图上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知识。
第三,多采用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成员互补、互助,最终达到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互相推诿,只考虑自己是没有水喝的。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个人的成绩和表现,忽略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造成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初入社会之后在工作中过于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团体利益,无法真正融入集体。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教学,为学生布置团队作业,促使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考核改革。高职高专教育考核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摈弃原有的考核方式,要充分发挥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引导、教育作用。
考试方式多元化。教师可以分模块进行考核,理论模块仍以闭卷方式进行。实践模块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实训报告、动手操作等形式,配合平时成绩综合考核,这样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苏广实.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
[2]王 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葛 雪,王任祥.基于启发式教学的《运输地理》课程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
(本文系2014年中国——东盟国际背景下北部湾地区高职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JGB438)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