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 张东河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模拟试题
江西省南康中学 张东河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这种演变,很难说是进步还是退步,它是适应不同时代的结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我对此有些质疑,因为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如果立足于中华文化,以我们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如果缺乏了早熟和定型,在外力和内力的双重作用下,结果则会相反。两河流域、埃及、希腊、印度的文明,都灭绝了或中断过。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忘列祖列宗,就意味着要让中华文明不断延续、发展、壮大下去。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这至今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当一个人不知道应该思考这些问题时,可以说他还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节选自许嘉璐《国家祭拜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相关的文字证明远在甲骨文时代就能够找到。
B.拜祭先祖的形式尽管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始终不变。
C.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继承祖先的精神,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D.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拜祭形式可以不尽相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孕育并形成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注重继承,注重继承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突出特征。
B.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农耕时代就已经定型。因为“早熟”和定型,所以外族的入侵和内乱,无法使中华文化中断和灭绝。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缅怀列祖列宗,既是为了让先祖开创的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和壮大,也是为了从先祖精神中得到激励。
D.中华民族拜祭先祖,借此来寻根溯源,想象未来。继承先祖的精神,继续创造先祖的文化,其实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如果站在希伯来系列文化的立场上,从历史线性发展角度来看待中华文化,则中华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这种文化定型较早,影响深远。
C.拜祭先祖,不管是拜祭黄帝和伏羲,还是拜祭家祖和父母,其实都反映出每一位炎黄子孙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
D.社会凝聚力的增强,离不开整个社会对于民族共同祖先的拜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拜祭先祖绝不可以局限于各个小家庭对各自祖先的拜祭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吴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中复悉废之。廉于居官,待还,不载一物。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荐为监察御史,初不相识也。或问之,抃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迁殿中侍御史。弹宰相梁适,仁宗曰:“马遵亦言之矣。”且问中复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何也?”中复历引姚、宋、九龄、林甫、国忠用舍以对。适罢,中复亦通判虔州,未至,复还台。富弼主李仲昌开六漯河,内臣刘恢密告所断冈与国姓上名同,贾昌朝阴助之,欲以摇弼。诏中复往治,促行甚急。中复言:“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驰至,较其名,乃赵征村也,亦无冈势,狱以故得止。又弹宰相刘沆,沆罢。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州、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邮兵苦巡辖官苛刻,絷而鞭之。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拒不听,且以报。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以上。熙宁并省郡邑,以永康为县,中复言:“永康控威、茂,不可废。”其后因夷竟复之。关内大旱,民多流亡。中复请加赈恤,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吴中复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吴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B.父吴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C.父吴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D.父吴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某县事”,后简称为知县,明清两代用作一县长官的正式名称。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除了采用这种年号纪年法,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直至清末。
D.青苗法为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规定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中复重视教化,居官清廉。他在峨眉为官时,为改变社会风气,废除了当地百姓滥建的淫祠;离任时,连峨眉的一样东西也不曾带走。
B.吴中复入仕顺利,受人重视。御史中丞孙抃虽说跟他素不相识,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朝廷荐举他担任监察御史,主要是因为吴中复为官廉洁。
C.吴中复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内臣刘恢与朝官贾昌一唱一和,诋毁富弼,吴中复挺身而出,深入实地查证,避免了一场以诬陷为发端的冤讼。
D.吴中复执法公正,宽严有度。邮兵因不堪巡辖官苛刻,将官员捆绑起来鞭打,罪案已定,但法不至死,吴中复施以宽律,只杀了首恶,而将其余人流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古怨别
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8.这首诗的第三联具有“用常得奇”之效,请指出这一联“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起首句与结尾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希望能够回头心情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景。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军中送别宴席场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古 董
韦延才
“好东西!好东西!”任大川连连叫道。他把那件青花瓷器凑近灯光前,慢慢地将它翻转,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看似普通的小碗,是不久前儿子任小格到山里“意外”淘到的。
那天任小格走累了,就敲开一户农家的门。三间低矮的瓦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腰上,房子四周是用山石垒成的矮墙,墙上爬满了牵牛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藤,院里有两株上了年纪的龙眼树,几只公鸡悠闲地吃着食,几只老母鸡“咕咕”地叫着。房子的主人和老伴、儿子坐在门前的小木凳上,每人手里端着一碗粥,一家人正在吃午饭。
主人热情地招呼他,给他搬来一只小凳子。他坐下来,和主人聊起天来:“大爷,您老贵姓?”
“姓夏。”
话没说几句,地上装鸡食的一个小碗引起了他的注意。凭着多年对瓷器的研究,他觉得那个小碗有些年纪了,便若无其事地上前几步,拿起小碗看了看,这一看不打紧,任小格差点惊叫起来……
“是清代的吧?”任小格问父亲。任大川摇了摇头,说:“是明初期的。”
“能卖什么价钱?”任小格脸上的亢奋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来。
“按现在的行情,它的价格应在五万左右。你花了多少钱?”
“二十元。”任小格喜形于色地说。
那天他问老夏,能不能把这个碗卖给他,老夏想也没想,说:“装鸡食的碗,喜欢就拿去。”
任小格还是给他留下了二十块钱。
第二天一大早,任大川把还在睡梦中的任小格叫醒,说:“我们再去一趟山里。我想老人家那里八成还有古董。”任小格想想也是,这么老的古董他们都拿来装鸡食,家里说不定还有古椅古镜什么的。
快到老夏家时,任小格说:“爸,你还是自己去吧。”任大川不解地看着儿子。任小格见父亲一脸的疑惑,就说老夏他们若知道当初他买走的小碗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可能父子俩就走不出这村子了。
“为啥?”
“穷山恶水出刁民呀。”
任大川想想也是,就让任小格在山下等他,他独自去了老夏家。走进院子,任大川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给鸡喂食,他想那应该就是老夏。
任大川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落在装鸡食的碗上。直觉告诉他,那是一只普通的小碗,但那些搅拌的谷糠已把碗弄得面目全非。任大川还是想亲眼看看,亲手去摸摸这个碗,如果错过了一件宝物那就可惜了。
任大川拿起那碗,一看底部,知道它没什么价值。正想把碗放回地上,一只公鸡见他夺去了它们的午饭,扑闪着翅膀朝他扑了过来,老夏见了大喝一声。不知任大川是被凶恶的鸡吓着了,还是听了老夏的喝声,碗“啪”地掉到地上摔开了花。
对于突然发生的一切,老夏显然意料不到。他看了眼任大川,略带责备地说:“怎么把碗摔坏了!”看着分成几块的小碗,任大川急忙说道:“大伯,碗摔坏了,我赔你。”
“赔,赔……”老夏磕磕巴巴地说,“你赔多少?”
“你说值多少呢?”
老夏伸出两个手指:“两,两……”
“好,就给你两千。”任大川给老夏丢下两千块钱,没再说什么就走了。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天,任大川一早就到古董市场去了,听说不久前拍卖市场上明青花瓷器的拍卖品已经到了十几万元。家里的那个小碗价格肯定比以前又翻了几番,而且还有看涨的势头。他兴奋地往家走,在市场的一个出口,他忽然看到一个身影,好像是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了。
到了家门口,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原来是他?会不会是来讨要那明青花瓷小碗?”任大川连忙走进屋,发现任小格正在把玩那件从山里淘来的明青花瓷器,连忙叫任小格把那小碗藏起来。
“爸,出什么事了?”
这时,门“笃笃”地响了几下,任大川打开门,眼前的人果然是老夏。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任大川顿时紧张起来。
“我找了你好长时间了。刚才从市场路过,见个人像你,就一路跟过来了,没想到还真是你……”
任大川把老夏请进客厅。老夏到屋里,取出一个红色塑料袋,解开层层的包裹,拿出两千块钱,递给任大川,说:“当初那个喂鸡的碗摔了,我讹了你两千块,那时实在没办法,孩子他妈得了急病,要住院,一时筹不到钱,我就动了这个邪念,真是对不起。”
任大川不禁一愣,“不,这是你应该得的。”边说边把钱往老夏身上推。老夏摇了摇头:“那只碗是我从圩上买的,只值五毛钱。”
“我知道这个碗不值钱。”任大川把任小格拉到跟前,“真对不起,这是我儿子,他此前买你的一只碗是古董,只给了你二十块钱,他骗了你。这钱就当是给你老人家的补偿吧。”
老夏摇了摇头:“愿买愿卖。再说了,宝物只跟有缘人。”老夏说完,把两千块钱放到桌子上,就匆匆离开了。
任大川父子急忙追出去,任他俩怎么叫喊,老夏头也不回。看着老人的背影,任大川的眼里涌出愧疚的泪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古董”为线索,讲述了古董商任大川父子在收买古董时遭遇的几个曲折故事,抨击了现实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
B.任小格跟父亲玩收藏多年,对古董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他知道深山之中肯定能淘到古董,明青花瓷器“小碗”虽是“意外”淘得,其实事有必然。
C.山里人老夏居住在深山,闭塞无知,任小格正是瞅准了这点,钻了空子,捡了便宜。但后来老夏吃一堑,长一智,设计狠狠地敲了任大川一笔竹杠。
D.任大川几年后遇到老夏时两次“不禁一愣”的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任大川当时的心理状态,第一次是惊奇之中有害怕,第二次则是惊奇之中有感动。
E.小说叙事讲求变化,力忌平铺直叙。同是写进山收宝,叙述方式却不相同,写任小格进山采用了插叙方式,写任大川进山则采用一般叙述方式。
(2)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老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为什么以任大川父子追赶、叫喊、流泪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伏尔泰传
有人说,中世纪是上帝的时代,17世纪是君主的时代,而18世纪则是伏尔泰的时代。伏尔泰一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黑暗的封建制度和宗教统治,“为行将到来的革命而开导人们的头脑”,被人们誉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当他是婴儿时,每天早晨他的保姆下楼告诉他母亲的话常是:“这孩子活不过一个小时了。”然而,在他3岁时,就已能背诵《摩西亚特》全诗。读中学时,他就“喜欢把欧洲重大的问题放在他的小秤上称称”。他从小就敢说敢做,桀骜不驯。中学的神甫教师诅咒他:“坏家伙!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法国自然神论的宣传者。”这个诅咒竟成为灵验的预言。
伏尔泰在84载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享有崇高的荣誉。他刚刚20出头就成为著名的悲剧作家,被誉为“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此后,他在哲学、史学方面又先后写出了多部震惊世界的巨著。1743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他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曾一度成为法国国王和王后的宠臣,普鲁士国王、俄国女皇和波兰前国王等也和他有十分友好的关系;他出入上流社会,王公大臣、贵妇名媛都把他敬为上宾;他的许多同窗好友都担任国家要职。
但是,他也经受过无数次痛苦的磨难。在18世纪受迫害的自由思想家中,还没有一个人像伏尔泰这样受到如此之多的“殊荣”,有案可查的流放或“自愿流放”——逃亡,就有七八次之多,最长的一次竟达29年之久。他两进巴士底狱,这是孟德斯鸠、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诸辈,甚至卢梭也没有“享受”过的。就连《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只进过一次监狱,还不是“最高档次”的巴士底狱,而仅仅是文森监狱而已。伏尔泰不懈地为争得生活与精神的自由、正义和法律而呼唤。他是反暴政、偏执和酷虐的斗士。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整个社会都倾听着他的声音。如果单就其赫赫威望而言,他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就远比同时代的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要大得多。与他同时代的评论家杜威尔纳说过:“任何国君也不能有如此类似的威望来控制舆论。”伏尔泰以他毕生的斗争经历证明,他是一个健全而伟大的人,是他的时代的肖像。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说的那样:“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伏尔泰的雄辩天才和嬉笑怒骂的嘲讽才能,曾经令反动教会和专制统治者闻风丧胆,自由思想家和进步人士则对此万分崇拜和钦佩。他的这一非凡的才能,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望其项背。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思考,不屈地斗争,不倦地写作。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遗产。他90多卷的浩繁著述,涉及到自然科学、历史、哲学、文学、政治、法律、美学等各个领域,并且在诸多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精神之王,他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巨人!
灵魂总是有生有灭的,但是塑造一个时代的精神却是不朽的。伏尔泰死后,他的心脏被人们精心地装在一只盒子里,存放到了巴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刻着他生前一句最能体现他的性格的话: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法国人民为法兰西民族拥有伏尔泰这样一颗伟大的心灵而骄傲和自豪。尽管伏尔泰预言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但是伏尔泰不朽的英名仍在法兰西广泛传颂。伏尔泰作为世界文化巨人也必将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但愿我们的青年朋友都能像伏尔泰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科学、理性,奋力进取,勇敢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饱满的热情豪迈地跨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
(摘编自戴金波《伏尔泰传》)
相关链接:
伏尔泰(1694~1778),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公认他是他们的导师。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18世纪之所以被称作是伏尔泰的时代,是因为伏尔泰领导和指引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B.伏尔泰作为一名自由思想家,能成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从根本上来说,得益于他聪慧过人、有胆有识、喜好思考的个人品质。
C.伏尔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思想、文学、哲学、史学各个领域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是这些成就给他带来了崇高的荣誉和显赫的官职。
D.伏尔泰一生饱受迫害,在同世纪的自由思想家中,没有哪个能够跟他相提并论。这足以反映出伏尔泰思想影响力之巨大和斗争精神之顽强。
E.伏尔泰深受法国乃至世界人民敬仰,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法国人民一直将他当作世界级文化巨人来推崇。伏尔泰英名不朽,精神永存。
(2)“伏尔泰在84载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伏尔泰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两部舞剧皆改编自文学作品,用现代芭蕾元素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以往东欧芭蕾舞剧所展现的__________的风格,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崭新活力。
②医生提醒:凡是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打球时强度应______,注意不能激烈对抗,若出现心跳太快或不适时,应休息或适当降低强度、放慢节奏。
③不过,当局应汲取港铁工程延误的教训,启动多项铁路项目须__________,统筹协调,确保有足够的能力和人手依时完成新铁路工程。
A.循规蹈矩 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
B.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C.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循序渐进
D.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正因为教育是民生之基,讲教育、谈教育的委员之声布满会场。全国政协文艺界的委员们,同样在下午召开的小组讨论会上说起了教育。
B.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扬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先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必须同天地和谐相处。
C.纵容“带病”校车进入市场,不仅会威胁师生人身安全、加重家长忧虑自不必言,更会干扰政府的信誉,破坏良法的效力,而且影响深远难以消解。
D.手机,确实刺激了消费者文化产品的需求。但要明确一点,不管消费者以哪种方式进行文化消费,最终影响其对文化消费满意度的主要还是文化产品本身。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礼是修身的主要门径。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 _________。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因此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国家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A.中国文化勉励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要求人们努力修为
B.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励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
C.成圣成贤,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是中国文化的追求,故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
D.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是中国文化的追求,故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
16.在下面文字的每个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常人的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低层,_________①_,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它们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等,____________②_;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自然界有不少食肉植物,___________③_,可以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被动捕捉型食肉植物,以自身的优势或特点来引诱昆虫,然后把它们囚禁起来,消化吸收;主动捕捉型食肉植物,则要通过自身的运动,将猎物捕获,再慢慢地消化。
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时光是秋风中抖落的果实,能期待新生;时光是春雨里萌动的幼芽,能孕育希望;时光是阳光下盛开的花朵,能弥漫芬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食物放在黑猩猩面前,食物和黑猩猩之间相隔一个铁丝网,因而黑猩猩无法直接取得食物。如果食物距铁丝网较远,黑猩猩会绕过铁丝网去取食物。而如果黑猩猩离铁丝网很近,食物就在网的另一侧且离网也很近,黑猩猩就把手臂伸进铁丝网的网眼,想直接拿却拿不到食物;在这种情形下,它就会“忘记”通过迂回的方式绕道取得食物的办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