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红
中学生个性化文章写作的指导
谢志红
个性化是写作的生命。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大智慧”,让学生大胆写出个性,写出自我,展现独具特色的作文风采;学生应当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写作需要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个性化写作;写作需要;大智慧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笔者发现,作文写作已经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大难题,正如笔者个人接手的这个班。经观察和调查,笔者注意到,在班级甚至年级中都存在着对写作教与学忽视的现象。从教的这方面看,写作投放多而产出少,是个耗时、耗精力且需要长期积累的事。即使不很重视,学生的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因此,老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所开设的公开课很少涉及写作课。学科组活动研究的较多的是文章的教读,缺少对写作的重视研究。从学的方面来说,写作是最使学生痛苦的事,没有内容写,没有话写。学生普遍认为学好语文的一大难点便是写作,也有部分学生想改变这个状况,但苦于没有良方。于是有部分学生就走捷径,用背作文的形式获得高分,缓解一时之痛。
个性化是写作的生命。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构成每一个人的个性的十分重要的条件的这种直感性,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行动中。[1]因此,当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语言在作文的世界里表现时,写作才有勃勃生机,才能呈现万花齐放的局面。“我手写我口”,用真实的感情表现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表达他的喜怒哀乐,倾诉对世界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学会正视现实,把握真实,才会用分析的眼光剖析世界。个性化是当今学生写作中极其缺乏的方面。学生写作中假、大、空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是写真实的事,他们更多的是取材雷同,思维单一。他们视写作为畏途,以编造为主线,在无生命真实感受的一次次活动中打发写作的光阴。因此,每一次活动,他们备觉痛苦,在这上面他们极少感受到快乐。
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原因主要还是在教师身上。教师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忽视他们的内在潜力。学生成了接受写作技巧的容器,而不是有情有感的个性的人。笔者决定在班级中进行写作的改革,从教与学两方面加强实践,希望唤醒学生写作的激情,使他们品尝到写作的快乐。
笔者制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并在实践中有了一些可喜的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作个性化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感受自己生命丰富多彩的机会。
2.通过写作个性化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体验周围的生活,体察别人的内心,养成热爱生活的品质。
3.通过写作个性化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情趣。
教学思路:
1.放手让学生写作,首先为自己拟定一个喜欢的栏目,鼓励为自己的栏目撰写稿件,题目自拟,内容不限。
2.设计好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和个性的展示。
3.设立话题作文专题,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写作的快乐世界。
活动过程及效果:
第一,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拟定栏目,其角色定位从被动写作者转换到栏目主持人。
栏目的名称自定,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学生可以摆脱教师一成不变的写作教学样式,按自身的心思去编写文章,他们的喜怒哀乐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空间。写作的过程是释放的过程,调节心绪使自己放松的过程。学生觉得这是与自己的精神需求密切联系的方式。
经过三个月的揣摩,学生从自定栏目开始编写习作,已经对写作文这种形式有了认可,以前怕写作的同学现在喜欢写,并且常常关注作文的写法,写作水平有一定提高。
学生自设栏目,积极性高涨,产生了很有个性的栏目名称。有文学典故类,如:繁星、听松望月、朝花夕拾、小桥·流水·人家等;有偶像类,如:我为歌狂、龙卷风、有梦好甜、流星雨等;有个性类,如:深呼吸、第一时间、伤心太平洋、我行我素等;有思考类,如:回眸瞬间、精彩一瞬、心灵相通、峰回路转、故事点播室、美丽人生、快乐至上、花絮、希望的田野等。
有位同学在解释她的栏目时说:在群星荟萃的栏目中,最耀眼的明星是“昙花一现”。“昙花一现”是“随感”的代言人,它不仅天生丽质,红颜出众,它的性格与“随感”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一种一触即发的美妙感觉,是会瞬间消失的,就像静夜天空划过的流星,短暂又美丽。当你咬着笔头为作文发愁的时候,说不定在你的脑海中正有一颗流星划过,为你的天空增添了绚丽的一笔,萌发了你的写作欲望,你奋笔疾书,一篇文章就诞生了,不知道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不过,我是有的,这就是“随感”。无怪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3]
另一位同学在解释她喜欢的栏目时说:我最喜欢的栏目是“熏衣草”,我觉得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熏衣草是一种草本开花植物,每当开花季节,一阵微风吹来,淡淡的花香就迎面而来,就像散文带给人的感受。想象澳大利亚大草原上大片大片的熏衣草,放眼望去,真是美丽极了。我的好几篇得意文章都是来自这些紫色的梦幻。有时有点踌躇,看到这个栏目,脑海里涌现出好词好句,心中顿时充满了灵感。
还有一个同学这样表白他的想法;我最喜欢的栏目是“作文园地”,我觉得这个栏目就好像是一块 “自留地”,我就是这块自留地的主人,在里面播下种子,为它施肥,浇水,对这块地有一份责任。只要你对它倍加关心,那以后的成果会变得丰盈充实。所以我要对这块地尽可能地爱,把它好好地利用起来,让以后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学生为自己的栏目写文章,使写作活动充满了乐趣,个性的张扬有了发展的空间。
第二,设“栏目”写作使他们增加了对写作的兴趣。但是将文章写好,并不是易事。生活在同学们面前是开放的,但是学生有没有用心来写,用他的那双眼睛观察生活,“我手写我眼”,是能否实现个性化写作的关键。因此笔者在指导时抓好命题关,并且注重写作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两类文章。一类是“放胆”文,让学生在自己主持的栏目中大胆地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不必过高地苛求它们的结构、语言和立意。一类是“小心”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言、立意、结构、信息的搜索、整理和组合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写作活动。任何一种指导都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表达基础上的,不是为了指导而指导,而是为了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自信、提高素养而指导。
在同学们写作时,笔者拟的作文题力争出在同学们的心坎上。如初一年级,笔者拟出话题作文“成长”。他们和笔者一起参加讨论,畅谈在成长的经历中别人给予的帮助和爱护,抒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思维表现得很活跃。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成长的话题都有可讲的内容。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在写作中所拟题目丰富多彩。有“蓝色的成长梦”,“成长的经历”、“给成长一点阳光”、“成长的色彩”、“长大的求证”、“向往阳光”、“感受青春”、“小草启示录”等,在讨论和拟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看题受命,而是会运用自己的思考与个性关注成长与青春期的许多话题。
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但他们选来的写作素材却很简单。笔者设计了一个题目:“_____的感觉真好”。学生在写作时,写作的作文题有:谈心的感觉真好,读书的感觉真好,打球的感觉真好,野营的感觉真好,助人的感觉真好,劳动的感觉真好等。写作的视角从单向延伸到多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知识到培养情趣。一位平时爱抄作文的同学写从篮球中得到的乐趣,组织的几个片段真切而传神,给人以深刻印象。
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笔者设计了写“童年趣事”这类常见的文章,让学生先在班级里交流童年最有趣的事,同学们说起童年,就像炸开了锅,教室里弥漫着热烈的气氛,如:为了一次冒险差点淹死;好不容易拔出的山芋,因为经验不足烤焦了;追赶蝴蝶,摔了个跟头;打雪仗,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说作文时,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有很多趣事值得写。为什么?同学们又进行了讨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每一个人经历的事都可以写,因为那是最真切的。
个性化写作,如何表现个性?教师需引导他们写生活,写真情,写新意,在众多同学中写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个性化是学生们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形成的,学会写作,学会情感体验,学会表达感受。
第三,学生写作后最盼望的事是看老师的写作评语。评语是评价学生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激励手段。
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写作上的问题,相应地提出发展性建议,尤其是对学生习作中个性表现突出的应大力表扬,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定时进行“栏目出镜展示”也很重要,将学生中一方面或多方面表达突出的学生习作及评价公布上墙。有个学生平时写作常搜肠刮肚,想不出词来,为此,作文晚交,甚至怕交。设立了写作栏目后,他的写作有了好转。在一次写作中,他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尽管那是一处不起眼的地方,从全篇看也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笔者仍给予他一个较高的评价,并且在班内表扬了他。事后,从他的母亲处得知,他的作文还从未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过,以前总说作文不好,现在变了,回家后最忙的事是看书看报。笔者明白,激励效应在他的身上发挥了作用。他得到了鼓励,也得到了自信。现在,当笔者上课时,就看到他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专心地听课。因此,在笔者要为一个学生写评语时,就谨记:让他们在写作上抬起头来走路。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力图改变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改为教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多边评价结合。学生常常为了一篇文章的是非争论不休,在争论中他们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同学之间培养了协作精神;评价别人培养了他们对文章的见识与眼光,造就了他们的批判精神。
实现学生写作个性化,远离虚饰、矫情、雷同及脱离实际,这是教师必须多花心思去探索的一个目标。在一年的探索实践中,笔者反思自己的“写作个性化”培养策略,觉得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定位“主体性”角色。写作教学中学生应该处在什么位置,是写作教学中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应该是写作的主体。设计栏目、命题或是评价作文,无论哪一步骤,学生是主角,他们可以吟、唱、诵、幻想、想象,喜怒哀乐由他们自己抒发,学生应该有这份独抒性灵的自由,作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在写作中内心的情感、地位与价值观。学生是独立的人,所以教师与他们在一起时应当是处在关心他们精神生活的交流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
其二,将思考与写作需要相结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写作生活,通过写作的形式倾吐内心的需求,关键是通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及求知求美的需要,从深层次引导学生对内在需要层次进行提升。学生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生活在他们面前如此绚丽,但他们的感受不一样,写作的水平出现差异,是什么原因呢?不是生活厚此薄彼,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水平与对自我认识水平的差异所致。因此,教师调动他们感受,不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送到学生面前,而是在他们的视角和生活中寻找共同的接触点,触发他们思考,发现生活的真谛,也让学生发现自我表现的舞台。“思考”与“需要”是作文个性化的关键,两者结合才能得到成功的保证。
其三,追求“个性化”风格。追求个性化,归根结底,是找回失落的自我。学生在用欺、编等手段营造的作文中,表现出的虚假“自我”是短视思想所致,教师教授快速作文,在短期内求效应也是重要原因。新时代需要每一个公民要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大智慧”。教师要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作文个性化缺失的今天,教师与学生都应反思,将人的真我位置重新调整到坐标中,人性回归,真情才在,写作才有生命力。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2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2][俄]列宁:《列宁全集》(第 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3][法]罗丹:《罗丹艺术论》,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62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大余县南安中学)
编辑:李运 随喜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