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6-03-19 23:22杨娜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刘三姐东南亚广西

杨娜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一带一路”视野下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杨娜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作为刘三姐文化故里,广西不断努力挖掘地区特有的民族传统,深入探讨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文化精髓,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下,传承刘三姐文化,应不断完善自身文化修养,抓住机遇,利用孔子学院、教育论坛等方式,开展对壮文化的学习与宣传,深化刘三姐文化作为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力。

刘三姐文化;“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一、刘三姐文化概述

广西是壮民族文化发祥地,刘三姐文化是壮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刘三姐被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歌仙,她的故事和歌曲久经传唱,并在1960年拍摄成电影《刘三姐》首映于广西宜州市。近百场的演出使刘三姐的故事家喻户晓,红遍大江南北,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刘三姐文化的思考。经过媒体艺术加工再创造,刘三姐这一经典形象已成为壮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因此,也将这一文化现象定名为刘三姐文化。

相传,宜州城北枧河畔的下枧山,有位女子名为刘三姐,一岁会说话,三岁便能哼唱山歌,迷倒了众人,故称宜州为刘三姐第一故乡。广西宜州风景旖旎,历史悠久,壮族文化底蕴丰厚,人文历史景观众多,聚集着壮族、仫佬族、瑶族、水族等等少数民族,是特色桂剧、彩调剧、渔鼓等文化形式的传承发祥地。2006年,宜州市申报“刘三姐歌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影片也先后在50多个国家上映,一个代表着坚强、勇敢、美丽、智慧于一身的民族传奇女子走进人们的心中。刘三姐不仅歌声动听,而且歌声所传达的主题也凸显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涉及到生产劳作、历史人物等内容,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出少数民族人民热情淳朴的本心。歌圩已成为宜州民间的传统,恰逢三月初三或八月十五,都会着上盛装,唱起歌,跳起舞,与亲朋一同欢庆。为传承刘三姐文化,宜州市建设有刘三姐广场,内设音乐喷泉和一尊刘三姐塑像,刘三姐歌台。在她的家乡有刘三姐书院和山庄,为广大人民乐道的有刘三姐命名的蚕丝被、牛肉条及各种佳肴等。

二、刘三姐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

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我国西南边陲,经济实力较东部发达地区,仍有差距。改革开放以后的广西,致力于自治区规划和建设,城市整体风貌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基础逐步壮大。从对刘三姐文化发展开办的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看出,对区域内传统文化保护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但从发展规模来看,资金支持仍有不足。另外,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缺少对外来资金的吸引,资金的供应渠道不够完善。因此,资金方面的不足,仍是制约民族文化壮大发展的关键。

(二)地域传播不广

从地缘区位上看,广西面向南海,与东南亚诸国隔海相望。广西具有天时地利的区位优势,但广西对刘三姐文化的推广传播对外交流面过窄,局限于本省、市地区内部。例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和学术探讨会仅仅局限在桂林市和广西区内,没有扩宽视野,容纳更多热衷于刘三姐文化的海内外人士,未能利用好广西整体地缘优势,扩大刘三姐文化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区域交流。

(三)时代的局限

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外开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刘三姐文化从唐代发展至今,在广西各地区流行甚广,多以传唱、表演等影视方式进行。任何文化皆在传播交流中发生、发展。封闭性的传播方式虽然可以保持传统特色,但容易固步自封。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时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在刘三姐文化发展过程中缺少对外文化的整合,宣传和表演方式的陈旧,未能很好利用当前国际大融合的机遇,以及未能充分利用近东南亚等地缘优势与文化同源性对刘三姐文化重新整合,推陈出新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四)政策陈旧

从广西对刘三姐文化开发利用上看,尤为重视歌圩的传承,文化节上对歌是人们纪念刘三姐经典形象的方式之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刘三姐脍炙人口的壮乡山歌,动听的旋律经久不衰。但刘三姐文化绝不拘泥于歌圩,其背后所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刘三姐故居,刘三姐所代表的壮乡风土人情、文化渊源,却不如歌圩更加被人熟知。特别是歌词内容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壮族语系文化、壮族特色风情服饰饮食等文化传承尤为欠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等单纯的舞台艺术,使刘三姐文化生命力还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加之广西宜州与桂林、柳州等地区雷同的发展模式,如大型文艺表演、开发旅游等等,使原汁原味的刘三姐文化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五)文化自觉性不足,缺少自我扩张

民族传统文化来自民间,高于民间。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自觉性上认识不足。在对刘三姐文化传承过程中,缺乏对民族区域传统文化自信力。“据调查,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区域内生产总值不到50%。”而自治区内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明显不足,因为当地群体文化意识觉醒度不够。刘三姐文化的传承遍布广西南宁、桂林、柳州、宜州等地,文化觉醒意识导致了各地传统文化发展力度的差异。在与宜州相媲美的桂林市,以《印象刘三姐》大型水上艺术表演吸引众多外来游客,也导致习惯思维模式认为刘三姐的故乡在桂林,却不知宜州。南宁民歌节吸引了中外音乐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响应,但局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刘三姐文化节,地区文化宣传扩张力度不足,品牌效应也相对减弱,这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认知。

传承这一文化的最流行方式就是发展旅游,吸引游客观看表演。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自觉性不足,旅游区内的文艺表演已经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致敬,却是金钱物质的诱惑。一天之中的数次表演,日积月累的循环往复,表演的质量越来越差,积极性消磨。看演出的人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崇敬,演出的人一如既往的神思倦怠,更何谈对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刘三姐传统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开发旅游,更应该关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刘三姐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究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在区域经济整合形势下提出的联结东西、贯穿南北的经济发展战略,将重点依靠与中国有关国家的合作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运作下,必将带来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新机遇。“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文化作为国家间交流的支柱桥梁,将增进国家间友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在这一大背景下,对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新的方向。

(一)拓宽资金助力

首先,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地区刘三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表现形式。在投资旅游开发的同时,要注重旅游区文艺形式质量保证,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形象,以歌城作为城市名片,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竞争。尤其是吸引外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东南亚经济圈发展中,不断扩大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度,引进国外资金资源,合办文化节等协商协作。传统文化亦是政治经济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桥梁,同时,传统文化对激活东南亚经济交流圈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地缘优势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南线发展通过广西北海沟通东南亚,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将本土刘三姐文化走出广西,以特色刘三姐品牌文化形象面向东南亚国家。另外,在与东南亚文化交流过程中,官方力量仍为主导方式。长此以往,偏离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初衷,缺乏广大公众的参与力度,文化交流被刻上了例行公事,作为经贸关系强化的辅助记号。因此,除了依托政府的推动力外,作为刘三姐文化传承的民间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亲和力走进东南亚文化交流圈。

(三)注重文化多样性的整合发展,跟紧时代脚步

国内各地尤其是对刘三姐文化发展传承的方式不仅依靠旅游,和文化节等形式,还应注重整合多种资源。特别是东南亚华侨资源优势,作为中国第三大侨乡的广西,海外侨胞约达300多人,华侨是国家间经贸往来的重要伙伴,文化不言而喻在往来交易中逐步渗透。另外,在传承创新中,利用与东南亚国家文化间亲缘关系,创新原生态刘三姐传统歌圩内容与外化表现形式,刘三姐歌声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越唱越远。

(四)依托学习教育平台

旅游仅仅引进来,到传统文化发祥地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走出去。刘三姐文化中所蕴含的歌圩文化、民间文学等,皆是广泛学习的重中之重。加大鼓励对壮学的研究与刘三姐民族开放性与包容性再认知,教育平台必不可少。因此,在进一步发展民族歌舞品牌的同时,也应注重推广以刘三姐文化为首的壮族文化系列品牌。扩建刘三姐文化主题博物馆,普及对壮歌、壮语、壮族风土人情等文化溯源,依托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论坛,开展刘三姐文化主题学习研讨会,深入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载体的本源。此外,身处国外的孔子学院,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应广泛联系孔子学院教育机构,创办刘三姐文化学习班,有效开展山歌文化、壮族服饰展等系列活动。在壮文化学习班中的教师也可以身着壮民族服饰,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外化,成为最直接的表达。紧密沟通壮民族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提升文化自觉性认知

提升文化自觉性认知最关键的首先要深刻了解自己所在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学说强调,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本质是我们主题在自我认识上的重新审视和升华。”利用教育交流的双向学习机制,扩宽对刘三姐文化学习维度。中国与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即是优良平台,积极活跃青少年对从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文化自觉性。对参演刘三姐壮歌系列人员定期开展交流学习主题派对,对每场演出进行反思与重新整合,激发对刘三姐文化乃至对民族传统文艺表演的热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是长期性过程,在文化节等活动结束后,要关注能否能吸引国内外对刘三姐文化等民族传统爱好者的广泛学习。并深入刘三姐故乡,体验壮民族文化精髓,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壮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四、“一带一路”视野下刘三姐文化面向东南亚国家文化外交优势与意义

广西作为刘三姐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扬地,应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对国家间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今天,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少数民族传统的热情好客,淳朴的乡风民情,是很有吸引力的。随着当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的提出,文化领域的融合碰撞又有了新的方向,其出发点虽是经济政策,但文化与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刘三姐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外交重要依托,尤其是面向东南亚诸国的交流中,刘三姐文化彰显独有的魅力。例如,一年一度在广西南宁举办的风情东南亚晚会,大地飞歌演绎公司在东盟各国的巡回演出,“刘三姐”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首先,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广西是东南亚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门户。我国华南、华东地区要通往东南亚诸国,最便利的交通途径便是广西。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交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而深厚的友谊,在不断交往合作中生根发芽,占主流。其次,民族与文化的同源,使广西与东南亚诸国语言、文化、习俗十分相近。广西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文化,属于儒文化圈。刘三姐文化作为广西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是岭南壮汉民族在长期文化交融过程中结出的文化硕果”。也是正统的儒文化与区域内民族文化融合后逐步形成的,其共同性显而易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友好发展,离不开文化外交的力量。

文化是深化国家间友谊的支柱桥梁,与政治经济交流而言,建构在观点认同感基础上,具有更多亲和力。因此,可以有效规避国际冲突摩擦,加深国际友谊交流融合。刘三姐文化所特有的淳朴与热情,正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外交中所共通的思想与价值,有利于促进国家间彼此的理解与沟通,从而进一步带动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化合作。

五、总结

“一带一路”新视野下的国家区域协作发展,民族区域文化优势地位越来越显著。刘三姐文化发祥地的广西,独有的历史积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有不断将刘三姐文化具体化,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中,营建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刘三姐文化氛围,才能不断保持刘三姐文化的活力,在不断加深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成为流行的经典元素。

[2]宾昕.刘三姐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构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谭为宜,蓝柯.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文集[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4]潘琦.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5]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赵铁.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广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李小文.中国—东盟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Liu Sanji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One Belt and One Road”

YangN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As the hometown of Liu Sanjie culture,Guangxi constantly strives to tap the national traditions of the region,probes into the essence of Zhuang culture represented by Liu Sanjie culture,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n order to inherit Liu Sanjie culture,they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al accomlishment,seize the opportunity,take advantage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educational forums and other ways to carry on the learning and publicity of Zhuang culture,and take Liu Sanjie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Liu Sanjie culture;One Belt and One Road;cultural exchanges

D827

A

1001—7070(2016)-0051-04

(责任编辑:盘桂生)

2016-04-10

杨娜(1990-),女,河北邯郸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刘三姐东南亚广西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广西尼的呀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