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视角下邓小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探析

2016-03-19 17:34刘明月
邓小平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作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刘明月

(重庆市人民政府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室,重庆 400015)



中国道路视角下邓小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探析

刘明月

(重庆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室,重庆400015)

〔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小平有很多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家,邓小平一直将作风建设与探索、确立、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并加以谋划推进。转变思想作风,树立并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成功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思想前提。继承和弘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严肃纪律作风,加强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邓小平;作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所说的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界对邓小平作风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多,〔1-5〕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视角对此展开讨论的却比较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夏春涛教授在《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作风建设问题》一书中,从党的作风建设历史视域,将邓小平作风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6〕“文革”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何去何从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系列论述和重要思想,是在坚持、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上形成和展开的。邓小平领导全党在转变思想作风,恢复工作作风,严肃纪律作风过程中探索、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又领导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动二者在实践中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运动关系。

一、转变思想作风,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前提

思想作风问题,说到底是思想路线问题,包括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以何种态度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二者关系。实践证明,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树立并实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成功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思想前提。

“文革”后,在前人基础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三种思想障碍。第一种障碍是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将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具体观点、具体论断混为一谈,把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未来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预测,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体制等机械地套用于我国社会主义,以马列主义本本作为实践探索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第二种障碍是“两个凡是”错误观点。将毛泽东本人神化,将毛泽东思想教条化,继续坚持高度僵化缺乏活力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第三种障碍是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马列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主张全盘西化,鼓吹走资产阶级自由化道路。

从思想路线角度看,这三种思想障碍表现各异,实质相同,都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国国情,没有将二者在实践中相结合而是相割裂,严重背离了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转变这些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7〕。 一语道破转变思想作风是探索找到自己道路的根本前提。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全党深入总结建国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迅速转移工作重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纠正政策措施上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做法,逐步在实践中找到并确立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恢复工作作风,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

建国后,面对全新而陌生的建设领域,党既缺乏直接经验,又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加上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心态过急,工作上逐渐违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上陷入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之争,工作上以政治运动为主要方式,政策上盲动和冒进特征明显,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直至十年“文革”。体制上对外封闭对内僵化,严重束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由此,继承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传统,弘扬党的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意愿出发、求真务实工作作风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

(一)恢复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理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澄清理论困惑,破除思想僵化,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8〕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老祖宗不能丢的明确态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坚持的马列主义思想精髓和核心内容:一是共产主义基本方向。共产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进方向,“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9〕。要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二是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10〕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和别国模式出发思考问题,谋划发展。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三是人民群众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顺应群众的需要、呼唤和拥护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认清中国实际,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着眼点。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框架的突破口。邓小平带领全党准确定位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实际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1〕要求社会主义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举措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在基本路线指导下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原则,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如何将理论指导和中国实际统一起来,找到二者结合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给出的答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唯书本,不迷信他国经验,努力走出一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是要看到二者结合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二者结合很不容易”〔12〕。邓小平告诉人们对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充分预估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失误,及早谋划,未雨绸缪。 二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相同,但具体模式却因各国基础条件、历史文化差异而各有所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13〕。三是要善于学习吸纳经验,“我们既要接收成功的经验,也要接受犯错误的教训;既要善于学习国际的经验,也要善于学习自己的经验”〔14〕。以开放和包容心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恢复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不符合群众意愿。邓小平全面纠正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忽视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做法,带领全党在顺应群众意愿,满足群众利益过程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群众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群众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是发挥制度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就要求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持续发展,不断取得进步。

二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根结底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确立的,群众的创造精神,是自下而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不竭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可贵因素。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做法,即使与书本不符,与传统不符,邓小平都允许其存在,在实践中观察并检验。由此,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包产到户生死契约,才最终扩大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家庭联产承包,以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傻子”瓜子才得以成为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蔚然发展的先导,刺激了城镇经济活力,成就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波高潮。

(三)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邓小平在领导全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强调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毛泽东个人历史功过,全面深刻地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才能破除迷信,统一思想,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出自己的路。邓小平首先肯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功勋是不可磨灭的”〔15〕,并且认为“建国三十二年来,总的来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16〕。同时,也历史、客观地分析了毛泽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缺点错误,“毛主席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我们不能要求伟大领袖、伟大人物、思想家没有缺点错误,那样要求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7〕。紧接着指出毛泽东的错误总体来讲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18〕。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邓小平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19〕,“也犯了一些错误”〔20〕,强调要在客观公正、全面辩证地认识错误,改进错误中开拓前行。

(四)恢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科技革命迎来发展黄金期,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加工转口贸易中巩固自身优势。中国却陷入了对外封闭对内僵化困境,贻误了发展时机,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邓小平强调,全党必须恢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争论,不懈怠,抓住发展机遇,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特色发展和加快发展的道路。

一是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要摸着石头过河,靠勇气和智慧闯出自己的路。“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21〕在邓小平的思维中,思想僵化,畏手畏脚,只能永远陷于困境和停滞状态,因而没有任何出路。

二是立足实际,明确思路。邓小平认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明确改革开放基本原则,突出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通过全面改革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22〕由此开启了从沿海沿边沿江到内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改革大幕。同时,邓小平强调打开国门,放眼世界,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加强交往,互通有无,在全面开放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他反复告诉人们“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23〕。关起门来,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三是善于总结,谨慎前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验。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突破,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实践上的一系列创新突破,包括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能否收到实际效果,一切都需要实践的检验。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干,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就总结一步的经验,不妥当的就改。这样做就不会出现大问题,犯大错误。”〔24〕这种战略上的勇于探索和战术上的稳打稳扎相结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充满创新,又稳步前行。

三、严肃纪律作风,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邓小平强调要加强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铁的纪律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是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将主要精力放在解放发展生产力上,决不能在前进方向上犯糊涂,出错误,栽跟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掌舵人,在方向问题上异常清醒,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置了大致框架。同时,特别强调从理论到实践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25〕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大风大浪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在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中阔步前行。

(二)坚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在领导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过程中,邓小平都强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偏废。一是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6〕要求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7〕要使广大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三是防止精神污染。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道德观念滑坡,贪污贿赂等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负面现象,邓小平及时告诫全党,“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8〕提醒全党防微杜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社会主义从思想上变质。

(三)坚持防范改革开放风险

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的形象,引起人民群众不满。邓小平从一开始就对此高度警惕。一是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高度认识腐败问题。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被物质利益腐蚀,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现象,邓小平从发展趋势和后果的角度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29〕提醒全党腐败是改革开放最大的风险。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抓长抓常。“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稳健,更扎实,更快。我很相信这一点。”〔30〕三是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结合解决腐败问题。“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一方面,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纪律法制、艰苦奋斗教育;另一方面,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有效地应对和降低腐败这一改革开放最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从中国道路视角深入研究邓小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对今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很强的理论启发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斌, 李道文.邓小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6):57-59.

〔2〕 耿庆彪.邓小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2):21-24.

〔3〕 戴安林.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执政党作风建设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 2011,(1):35-41.

〔4〕 康永超.论邓小平以制度建设促进作风转变的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3):40-44.

〔5〕 岳万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切实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J〕.理论导刊,1998,(10):38-39.

〔6〕 夏春涛.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作风建设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7〕〔8〕〔25〕〔26〕〔2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114,173,367,403.

〔9〕〔10〕〔11〕〔13〕〔18〕〔21〕〔22〕〔23〕〔27〕〔28〕〔3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382,252,265,116,367,237,90,144,154,327.

〔12〕〔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0,264.

〔15〕〔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41,441.

〔16〕〔19〕〔20〕〔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41,741,707,1015.

(责任编辑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1-0060-07

〔作者简介〕刘明月(1981),女,重庆人,重庆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5

猜你喜欢
作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国有企业作风建设方法路径研究
分析飞行教学中的作风建设及其安全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严以用权 提高党员干部担责能力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