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2016-03-19 15:17:23李亚员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特质规律人才

李亚员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李亚员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们围绕这个问题,积累了丰富成果,但研究揭示出来的规律种类繁多,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学术史研究方法,以关于创新人才研究的1000余篇论著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众多学者们相关研究的 “元分析”,认为创新人才成长体现出四个具体规律:创新特质养成规律、师生互动成长规律、关键时期创新规律、社会文化驱动规律,以及一个基本规律:“修齐治平”的规律。

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揭示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是科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理论前提。学者们围绕这个前提性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探讨,积累了丰富成果。由于学科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的差异,已揭示出来的规律种类繁多,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学术史研究方法,以关于创新人才研究的1000余篇论文和10余部相关著作为考察对象,力求从众多学者们相关研究的 “元分析”中揭示出一些目前相对比较共识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就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作以初步探讨,以期为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其培养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创新特质养成规律

创新特质养成规律是指:创新人才个人及其成长历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特质,其成长发展中要重视这些特质的培养。学者们最初都很关注研究创新人才的特质,其基本方法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典型的创新人才为样本,分析他们的一些共性特点。比如,王广民等基于84名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证分析认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厚的专业积累与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四种典型特质。”[1]邓笑天研究认为:“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共同的内在因素是稳定的研究方向、执着的探索精神、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维品格、正确的研究方法、健康的身心状态。”[2]蒲云等通过研究30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认为:“具有宽厚的数理基础,锐意进取的心理素质,受过良好的学术熏陶,智力超群,训练有素,有激情、有毅力、有好奇心,虚心好学的精神等,对于他们创作高水平论文奠定了基础。”[3]国外的学者也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特质的研究,Tardif 和Sternberg将不同心理学家关于创造性的人格特点概括为19个方面:“甘愿理智冒险和面对反对意见;坚持不懈;好奇心;对新的经验保持开放;严格要求自己,热衷于所从事的工作;内部动机强;精力集中;精神自由,拒绝外部强加的限制;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强,从众心理低;愿意面对挑战;善于影响周围的人;忍耐模糊;兴趣广泛;善于产生奇特的想法;不因循守旧;情感体验深刻;寻找有趣的情形;乐观;在自我批评和自信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冲突。”[4]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人才在具有一些普遍特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异。比如,林崇德教授的科研团队在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时,对34位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和36位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发现:自然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动机都以内部驱动力为主要形式,知识体系都面向解决问题,性格上自主牵引,同时思维与研究风格都是开放而深刻的,并且拥有较强的智力。而社会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思维特点、形式、外围辅助因素、核心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表现突出,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批判性、兴趣取向、瞬间突破等鲜明特点。[5]

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创新人才成长的历程中体现出的共同性特征的角度,来揭示创新人才成长的特质养成规律。这方面白春礼院士的研究很有代表性,他们通过对中科院优秀创新人才的研究认为,我国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表现出一些统计规律:人才成长过程中,少年时代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传统具有较大作用;经济发达程度与文化资本传承是科技人才成长重要的影响因素;杰出科技人才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绝大多数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有求学经历,留学对科技人才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技人才更容易汇聚在传统优势学科。[6]再如,宗农在对20位改革开放后大学毕业的两院院士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后认为,多元复合的高等教育经历、优质的本科学习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而高水平的研究生学习经历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关键时期,出国留学则是进入国际学术前沿的捷径。”[7]

尽管以上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尽一致,但众多学者的研究足以证明,创新人才的确在其个人和成长历程中,存在一些比较一致的共性特质。这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方向。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的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以院士等科技创新人才为样本的。在当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成功企业家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质,将其与科技创新人才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刻地把握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性。

二、师生互动成长规律

师生互动成长规律是指:由大师级人物带领的创新团队形成的互动创造的氛围和资源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外部力量。这个规律的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就是创新的师徒连锁反应链现象。比如,卡尔迪什实验室的汤姆生教授影响和培养了卢瑟福教授,而卢瑟福则培养了波尔等,最终一共培养了17位属于各种国籍的诺贝尔奖等大奖获得者。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人和因素的影响,不过,总的连锁反应主线是确定的。[8]这启示我们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要重视通过搭建创新团队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团队中,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师级的人物,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钱学森、丁肇中、杨振宁教授也都多次强调他们的老师对他们成长发展尤其是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缪塞尔森也曾明确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9]林崇德教授通过多年的创新人才研究后,也是十分强调教师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独特作用。他认为,在众多影响源中,教师的影响是排第一位的,因为这种影响不仅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教师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质和品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生成。大学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资源,帮助学生把控研究方向,关注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瞄准突破点,并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用人格魅力激发其研究意志,因此成为人们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领路人,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发挥巨大作用。[10]蒲云等研究也认为,导师的 “导航”作用对于优秀博士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的导师大多是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院士或知名专家,这些获得者有53.3%的人认为导师对他们的成长影响较大。[11]当然,这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和修养。良好的师生互动是遵循 “双边对称选择”原理的,即师生双方在道德人品、学识学力与治学方略三个方面应该是基本对称的。[12]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强调过:“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的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3]创新人才的成长,在一定意义上是一场接力赛,他们需要站在最前沿和大师的肩膀上。由进入大师级人物带领的创新团队,可以 “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难得的条件,从而 “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即其创新特质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原因有三:首先,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既定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双方均是互动主体,教师有责任以全力教育、培养学生,学生有责任虚心向教师学习,并配合其培养;其次,师生互动的优势来源于共同研究、探索,学生能够更早地处于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实际上是位于创新、成就的 “接力线”上,因而容易获得成功;最后,师生不仅在研究过程和方法上相互影响,更重要的目标是产生创新的成果,这是师生明确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所以,师生互动的影响和培养,既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与学,更要重视创新成果的生产。[14]

三、关键时期创新规律

关键时期创新规律是指,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期是其创新成果产出的最佳时段,一般是30到40岁之间,要努力让创新人才在这时段就具备创新的各种条件,从而能确保他们更好地快速成长和产出成果。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创新人才创新成果产出时期的研究,基本的结论是中青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这个时期首次获奖的。比如,莱曼对众多化学领域和文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及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科学与文学的创造年代》,发现创新的最佳年龄段是30到39岁之间。此后,他又与海德勒研究顶级作家的最佳创作年龄段,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5]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比如科学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赵洪洲教授对1500至1960年间全世界1249位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其创新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之间,最佳年龄是37岁,首次成名的创新年龄是33岁左右。[16]然而,我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李政道教授也反复强调过创新人才的关键期问题。他说:“如果把20世纪的重要科学发现列成一个表,就可以看出,对于每次科学的挑战,都是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胜的,都是在他们20多岁、30岁或接近40岁时完成的,这个规律相当清楚。”[17]

这个规律的存在是与创新的生理规律相关的。创新是一项智力活动,是需要生理基础做支撑的。创新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乃至想象力、灵感等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程度来配合的。30多岁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最佳时期,这为创新准备了很好的生理条件。同时,创新人才的知识积累、方法习得、资源整合等等,也都需要一定过程,在很年轻的时候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在年龄很大时外在条件可能比较充足但生理条件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西蒙顿教授通过长期研究,曾经得出一个年龄与创造力关系的公式,这个公式无论是对过去的创新人才创造力与年龄关系数据的拟合,还是对后来创新人才的预测,都非常准确。这个公式揭示的基本规律就是,创新能力的确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创造力在40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因此,综合而言,30到40岁左右的中青年阶段往往是创新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创新人才能在这个时段具备各种内在和外在条件,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和精力进行突破性创新创造。

四、社会文化驱动规律

社会文化驱动规律是指,创新人才成长的速度和质量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好的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有着重要驱动作用。林崇德教授的科研团队认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需要民主和谐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所在单位或学校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资源环境。”[18]具体而言,创新人才成长需要的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盛世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佳时代环境。克罗伯研究世界主要文明兴衰的资料,包括年代、国家、创造者和创造品的质量等,发现文明是波浪式发展的,有起有落,有兴有衰,形成一个克罗伯曲线。格雷运用演绎法研究天才群体的起落。根据一定标准,把创造人物分成七等,统计各等人物在个时代出现的次数,形成一个格雷盛衰图。他们的研究都发现文明盛世时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时代条件。[19]台湾学者郭有遹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五类时代与天才人物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认为盛世时代是天才群集的时代,而治世时期则由于处于开始阶段,各门学问百废待兴,基础条件差,天才人物便很少出现,但在经过治理时期,达到治理大成之后,就会逐渐涌现出各类人才。最不利于人才产生和发展的时代是乱世时代和衰世时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人才是不受重视,甚至被迫害的。安定时代在人才生存发展上处于中间水平。[20]我国社会发展正当文明盛世,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好时机,要抓住机遇,大力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其次,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才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规约作用。一般认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张扬个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而且,西方文化对于创新比较强调问题导向的认知取向,因此在科技领域很有建树。而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权威、服从等,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这些看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需要我们深思。正如李约瑟难题所质疑的,中国有那么多遥遥领先的发明创造,为什么不能在社会发展上遥遥领先呢?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悲观。正如张岱年先生所强调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不断发展的民族。”[21]我们要增强创新文化自信,努力改变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特质,发扬有利于创新人才辈出的文化,为创新人才发展提供好的文化滋养。最后,浸润在创新人才周围的创新环境,对创新人才成长有着更为直接的强力影响。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比拼赶帮超的创新氛围。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让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推动力量。我们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把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转化成这种直接浸润创新人才的良好创新氛围。这样的创新氛围本质上是一种良性竞争与合理选择的结合。创新人才要时刻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之中,这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动力。同时,社会也必须为这种竞争提供合理的选择机制,如果竞争中胜出的却不能被选择,那么竞争就没有实质意义。然而,我们的现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就像钱老所说的:“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22]

五、修齐治平基本规律

规律一般都强调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是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诸相关要素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这个严格意义的角度看,目前有关研究以及本研究以上所总结的四个规律还不足以称之为规律。但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必然有一个过程,甚至是很长期的过程,一般都会逐步从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规律深入到 “规律本身”。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难以一下揭示出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就止步不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揭示出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联系或现象,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上的四个规律可以看做创新人才成长中某些方面的具体规律性,称之为具体规律。我们能不能在以上具体规律基础上尝试揭示出一些更带有一般性、整体性的规律呢?或者说,如果要我们用一句话来表示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应该怎么表述呢?这就涉及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这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从目前情况看,可以从以上四个规律之间的关系来尝试做一些讨论,即通过把握以上四个规律的内在联系来探索更基本的或说更一般的简洁的规律。

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创新人才成长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基本规律。古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研究认为,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它恰好体现了以上四个具体规律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联系。

首先,创新人才成长首贵 “修”字,即 “修养特质”。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充分的创新特质,这是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修哪些特质,从目前研究来看,尚存分析。近几年国家相关文件反复强调要培养创新人才,尤其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其实已经体现了当前的一些共识,也是目前关于创新人才特质研究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强调要再增加两个特质:一是 “德”,“不养德修身,难以成为有用之才,更难成为大家、大师。”[23]二是 “思”,即创新思维。这其实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也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把握和培养的,但被人们忽视了。这里的创新思维不仅包括人们常说的发散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更包括形象思维。正像钱老所说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24]

其次,创新人才成长要重 “齐”字,即 “齐整团队”。具备再多的创新特质,若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也难以创造出突破性成果,或者其成长发展会更艰难更缓慢。创新其实也是内含“碰创”之意的。真理越辩越明。国外很多一流研究所、大学都有类似学术咖啡屋等制度和传统,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众多学者自由交流,碰撞 “火花”。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我国古代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都是在强调团队互动交流对创新创造的价值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团队的确需要大师,但不需要“权威”,更不需要 “学霸”。而是需要平等民主自由的交流,“激情投入、互动创造”。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团队,是假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反而是在抹杀创新人才。

再次,创新人才成长必备 “治”字,即 “治育氛围”。一个人几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创新人才也无法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必然会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规约影响。这个层面,是需要国家政府积极作为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必须根除 “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弊端,为创新人才提供好的物质、资源、舆论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没有这个支持,难以呈现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尤其是要注意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崇尚独立自主人格、怀疑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理性的文化特质等,[25]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

最后,创新人才成长需配 “平”字,即 “平在壮年”。“在一个尊贤重老的社会,要是说老年人的心智不如中年人,总会有许多人觉得不是味道。但有许多研究都显示多数的创造者都有一极峰的时期或年龄,过了这个时期,他们虽然还是超人一等,但与极峰时相比,便今不如昔了。”[26]意气风发本来就是创新应该有的状态,老骥伏枥即便志在千里,也往往心力不足。要有切实的机制,确保创新人才在正当壮年之时就可以有所作为、能够有所作为。

总之,简单地讲,创新人才的成长要遵循“修齐治平”规律,个人 “修养创新特质”是其成为创新人才的内因,国家社会 “治育创新环境氛围”是外因,大师 “齐整创新团队”是内因和外因能够有机融合的 “介因”,有此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如若能够使这些人才 “平在壮年之时”,则不仅可以更好更快更多地出人才,而且可能会出真正的 “大成果”。

[1]王广民,林泽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其培育政策建议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186-189.

[2]邓笑天.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初探 [J].经纪人学报,2006,(2):51-53.

[3][11]蒲云等.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12-15.

[4][10][18]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42.

[5]林崇德.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5-14.

[6]白春礼.按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创新人才[N].文汇报,2007-12-09(001).

[7]宗农.优秀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探微——从改革开放后大学毕业的两院院士的高等教育经历说起 [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14):15-16.

[8]叶忠海.人才学概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61-162.

[9]邢润川等.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53.

[12]王通讯.关于人才成长规律的几个问题 [N].中国人事报,2004-03-16(00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4]张武升.关于创新规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学报,2012,(4):3-12.

[15][16][19][20][26]郭有遹.创造心理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1-232. 227.219.179-182.222.

[17]李政道.科学的成就出自青年 [Z].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成立五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1999-06-10.

[2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79.

[22][24]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J].前沿科学,2009,(12):4-6.

[23]仲祖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N].人民日报,2014-08-19(002).

[25]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14.

(责任编辑田晓苗)

The Basic Pattern in the Growth of a Talent:an Academic History

Li Yayuan

Innovative talented people'pattern of growth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concern.In recent years,there has been a large variety of scholarship on this topic but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an academic history,bases itself on more than 1000 works on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nducts a“meta-analysis”of the extant scholarship.It finds patterns in the growth of an innovative talent:innov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key period in innovation,social and cultural impetus;and one more that is common in all:the aspiration to improve oneself and then the society.

Innovative talents;Growth pattern;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novation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647

A

1672-4038(2016)07-0033-06

2016-06-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3BKS107)

李亚员,男,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特质规律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6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2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