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高”“大”衔接的立交桥
——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2016-03-19 12:36邓倩文
高教学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协同创新场域

邓倩文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学习共同体:“高”“大”衔接的立交桥
——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邓倩文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帮助了大批新同学顺利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过渡,促成了大学生成才之“高”与成人之“大”,打造了“高”“大”衔接的立交桥,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协同创新意识、卓越专业技能、锐意创新思维、就业竞争实力及高校浓郁优质学风。学习共同体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寻求身份建构的学习观焕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原动力;积极的多元学习软件场域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自主建构的学习图式培养了与大学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了学风的凝塑、价值的共享和探索了系统运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场域;图式;自主学习;协同创新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大学新生第一年是学生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转折,是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应该为其智力的增长提供新动力,为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以及信息和观念的交流打下坚实基础。[1]如何在大一这一关键期,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为今后“为人”与“为学”打下基础?这是各国高等教育一直研究的问题。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多年来构建和运行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帮助大批新同学顺利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过渡,更促成了大学生成才之“高”与成人之“大”,打造了“高”“大”衔接的立交桥。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缘起

(一)为了实现高中与大学学习方式的衔接转变

十年多的新生教育工作中,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发现大一新生最头痛的首要问题一直是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经过十二年中小学教育的大一新生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依赖于各科教师条分缕析一一讲解的授课模式,突然面对大学一天上几节课、一节课讲两到三章课文的高容量授课模式,一时之间无所适从。有的新生听几节课听不太明白,又不好意思向新老师、新同学请教,上课开始玩手机、看课外书,对课程是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厌恶。大学又没了高中的周考、月考,缺少及时的学习绩效反馈。大批学习方式适应不良的新生就开始进入“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到期末考试发现自己学习落下差距时也为时已晚,多门补考之后开始陷入“自暴自弃--更多门补考-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弗雷顿的研究认为:许多新生缺乏大学各科学习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相当数量的大学新生正处在经验思维水平上,他们的思维发展低于大学课程学习所提出的要求。为帮助高中毕业生顺利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设计了一种名为“桥”的暑假课程,专门帮助高中毕业生获取大学学习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然而国内尚未见有帮助实现高中与大学学习方式衔接转变的研究。如何从大一开始帮助新生实现高中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转变已是入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为了实现高中与大学社会交往的衔接转变

高中班教室乃至座位都相对固定,全班长时间一同学习、实践,彼此之间容易熟络,容易形成强大的班级凝集力。相较之下大学班级没有固定的授课教室、没有固定的听课位置,学分制度实施后甚至出现了“同班”不“同学”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新同学不容易熟络,新集体不容易融合。大量新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还认不完全班同学。大家的交际范围多局限于宿舍之内。大多新生又是从大学才开始住校生活,突然处于宿舍各异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之中,开始需要处理大量的社交问题与矛盾。高中生活目光聚焦于高考,每天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多少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作社会交往。然而大学则开始需要处理大量的社交问题。所以不少大一新生时常苦闷:“大学的朋友怎么这么难相处?”“大学怎么这么难找到真朋友?”温州大学黄兆信、李远煦的研究指出:“高中线性的学习型人际关系在大学扩展成多维的人际关系网,让大学一年级学生难以适应,从而对其学习、心理、生活造成各种不良后果。”[3]

(三)为了实现知识技能培养与可迁移技能培养的衔接

一年之计在于春,四年之计在大一。大一应该是职业生涯的探索期,也应该是职业生涯发展的积累期。在大一进行职业生涯探索的同时,一些需要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技能和素养,也应该尽早开始积累。我们要找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适技能”,从入学开始进行训练积累。

Sidney A.Fine和Richard N.Bolles将“技能”分成三类:知识技能(Knowledge skills)、自我管理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s)以及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4,5]知识技能一般指专业知识和课程,应用于专门工作领域。自我管理技能往往被看作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可迁移技能是指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对大学生的成长而言,良好的可迁移技能意味着有更好的生涯发展前景。对用人单位而言,更看重的也是可迁移技能。中南大学王晖、周涛的研究认为:“知识技能的培养仅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世界范围内具备良好‘可迁移技能’的高级人才现阶段正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稀缺资源,加强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将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6]

面对以上衔接目标的迫切需求,岭南师范学院教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探索了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做法,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二、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运作体系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在新生教育中应用

学习共同体理论由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教授提出,它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借助学校、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其目标是创设学习氛围,促进集体知识的增长,并通过这种途径来增长学习个体的知识,每个成员都能致力于共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共同体的四大要素,并且提倡主动学习的原则。[7]

当前不少美国大学已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本科新生教育之中,积极建设新生学习共同体,并取得突出成效。[8]国内浙江大学许亚洲、张红、任聪静等人的研究也认识到学习共同体对新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提出了加强大类培养模式下新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思路和途径机制。[9]然而国内尚未有将学习共同体应用于新生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研究。根据这一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我们探索性地在二级学院开展了大学生学习共同体运作实践。

(二)学习共同体的运作实践

1.学习共同体的预热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在每次进入新环境之前,如果能为发展中的个体与两个环境中的成员提供有关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个体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当新环境也获得关于旧环境的有用信息、建议和经验时,那么个体一旦进入这个新环境,其获得的发展也会更多。”为此,高考录取结束后,学院即组织新生助理班主任组建新生班QQ群,并联络邀请新生入群,并要求新生在群相册中共享个人照片,将新班集体的联络与熟悉前移至暑假。群内共享相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学习指南和专业推荐阅读书目,要求新同学利用暑假提前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学习。

2.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班主任即根据新生高考成绩、技能特长与心理测查结果对新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 8-10人,尽量保证各共同体之间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及特长学生均衡分布,从中选拔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最强者担任负责人主持和引导共同体,选拔相应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担任共同体相应研习科目的助学者。由学院研究确定各专业共同体的研习内容与研习进度。各共同体据此制订详细的研习单,明确研习任务与达标要求,自主开展共同研习活动,帮助新生养成预习、自习和复习专业课程、汇报检验课程学习成果、自主开展课外学习研究的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合作意识。

3.学习共同体的研习体系的设定

学习共同体除了研习专业开设的各个教学课程科目外,还需要完成一系列可迁移技能的研习。结合目前可迁移技能的研究进展,根据学院辅导员十年多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探索与经验积累,研究探寻了所分管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必须及时奠基的五大可迁移技能,并将其纳入学习共同体核心研习内容体系。这五大可迁移技能分别是人际与团队、沟通与表达、书法与写作、计算与信息、思维与创造。无论处于探索期的大一新生将来选择何种职业发展路径,五大可迁移技能都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五大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也非朝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有成效,因而必须在大一入学之后即时开展,长期苦练。由此形成了“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以五大可迁移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研习体系。

4.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体系建设

学院还努力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提供系统支持。目前已建成的支持系统包括:(1)师资指导支持系统。选聘了专业教师为共同体的普通话、粉笔字、礼仪交往等训练提供指导,另选聘大批高年级具有相应专长的学生为低年级共同体提供指导。(2)教材教辅支持系统。集中力量编写了各专业《推荐阅读书目》、《诵读经典指南》、《粉笔字训练指南》等供学习共同体学习、参考的教材、教辅,指导共同体自主而科学地开展研习活动,同时指定了各阶段的研习任务与达标要求,规范了共同体的研习活动。(3)网络交流支持系统。依托QQ群、BBS、微博群、微信、说客圈等网络媒体,为共同体跨越时空的内外交流提供了平台、创造了便利。

5.学习共同体激励体系的构建

为保障共同体的研习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学院还建立了共同体的三级激励反馈体系。一级是成员激励反馈系统。学院辅导员每天中午和不同的三名共同体成员共进午餐,检查了解共同体的运作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二级是班级激励反馈系统。各班班长主抓6-8个学习共同体,对共同体负责人进行问责,在班级内开展学习共同体的研习成果汇报会及竞赛,激活共同体活力。三级是学院激励反馈系统。学院除了对学生个人研习内容进行考核认证外,还在学院宣传栏公布各班学习共同体每周各项研习活动的得分情况,学期末对学习共同体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先进共同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学习共同体的成效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共同体的运作,帮助新生完成了从高中学习方式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共同体的研习活动大家逐渐学会自行开展专业课程的预习、自习、复习和专业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遇到有新名词、新问题能自发地通过电子文献检索或研讨学习探寻答案。

(二)协同创新意识的养成

学习共同体中,各研习科目的助学者有责任和义务督导成员的研习,突破了以往大一新生学习有困难、有问题不敢与人交流、不好意思请教同学的障碍。学习共同体内的研习,让大学生在彼此长期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站在他人立场和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辩证考虑后再作综合判断的素养,培养了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共同体内长期的团体协作、谈判训练、社会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协商、讨论、交谈、说服、决策、解决冲突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了团结合作、友爱、互谅、互让精神,帮助学生养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对己对人的态度及协同创新的强烈意识。

(三)浓郁优质学风的养成

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让学风建设不再停留于理念和口号,而是化为每日每时实际、具体、扎实推进的实践行动。在学习共同体的带动下,同学们每日早起晨读,自觉晚修,自主研讨,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和实践活动,相互之间比、学、赶、帮、超,形成的良好学风赢得了学院内外的一致好评。

(四)卓越专业技能的养成

学习共同体围绕专业特点开展的研习活动扎实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长足发展,学院连年荣获校师范生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多名学生也以个人总分第一被评为校技能之星。

(五)锐意创新思维的养成

学习共同体的研习活动还大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院连续十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单位。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和市级“挑战杯”竞赛的获奖档次和数量均居全校首位。

(六)就业竞争实力的养成

学习共同体所发展和培养的不仅是单方面的素质,而是全面的综合素质,既帮助学生学会做学问,又教会学生做人,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院学生凭借出色的技能屡胜强手,进入珠三角地区就业。在广州白云区教师招聘中,一次就录用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7名同学,创造了“粤西过江龙”的传奇,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2013届毕业生陈秋玲成功签约全国民办名校--碧桂园学校,成为该校历年来唯一招收的二本学校学生,入职年薪达14万元,展现了学院毕业生出色的综合素质。

四、学习共同体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寻求身份建构的学习观焕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原动力

莱夫和温格认为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发生于实践活动本身,是学习者从团体的边缘向中心逐渐靠拢的过程。这个靠拢的过程本身是基于寻求共同体成员身份的建构过程。在这里,学习成了人存在的本质需求,即不学习就不能获得身份认同。[10]新生进入大学,迫切需要获得身份认同。组建学习共同体后,身份认同的过程必须通过学习实现。因而学习成了每一个新生自发的需要。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让每一个个体提升对学习的元认知水平,能自主明晰和完成研习任务,能客观地审视、评价和改进自己的学习,逐渐养成了适应大学及未来发展需求的自主学习与协同创新习惯。这一良好的习惯养成后,学生既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又能够高效地实现具有自己个性的学习成长,还能协同他人、增益他人。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的困难,又促进了他们个体心理的成长与社会身份的重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的多元学习软件场域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南大学曾东霞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大学生是场依存型,学习过程中易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对学习过程很难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她的研究发现:班级学风、课程设置等软件场域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1]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恰是创建了良好的软件场域。学习共同体创设了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的学习环境,以其特定的学习目标为共同愿景,以团体学习、知识共享的具体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正是为学生创设了浓厚而科学的学习氛围。另外,从组织架构上看,学习共同体在班级等正式组织之外搭建了更为灵活而细致的学习组织,实现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大集体与小组织的“多重编织”,拓宽了学习空间的宽度。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以五大可迁移技能为基础”的研习体系,又扩宽了学习的广度。宽度与广度的综合开拓,为学生打开了多元学习空间,形成了多重学习的回路,创设了积极的多元学习软件场域,让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主建构的学习图式培养了与大学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学习共同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强调学习者自身“图式”的形成,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构建而成的过程,注重成员的积极参与,重视学习者自身学习效果的转化和建构。[12]在这样的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和协同创新的学习方式,乃至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图式,帮助大学生实现了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四)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专业学习为核心,以五大可迁移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研习体系抓住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积累而且需要尽早积累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是无论学生将来选择哪一个职业发展道路都不能忽略的基础性因素,也是需要尽早开始并进行长时间积累才见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与运作特别能取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取得的成效也为大家所认可。

(五)学习共同体的运作促进了学风的凝塑与价值的共享

健康的躯体由健康的细胞构成,高校良好学风、核心价值与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健康的基层组织。学习共同体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优良学风的营塑。学习共同体内还推动各成员共享价值,建立组织中的共同愿景,让每一个人以学习为使命,期盼进步和发展,并为之付出长期、具体的努力。这种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基层组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最终汇聚成全院的良好学风,而良好的学院学风反过来又促进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六)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探索了系统运作的长效机制

学生工作不仅是轰轰烈烈的活动浪潮,也不光是热热闹闹的挂牌工程,更需要春风化雨、持之以恒的耕耘与熏陶。学习共同体不是举办一个短暂的活动,而是创立了一套能不断运作并发挥实效的机制。为了让其能够科学、长效地进行健康运作,学院还配套建立完善了其研习体系、支持体系和激励体系,为共同体的运作不断吹氧助燃,让共同体的研习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真正促成了大学生成才之“高”与成人之“大”。

岭南师院教科院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在一年级发挥作用,在其他年级仍然能持续运作并展现更突出的育人效果,展现了良好的延续性和可推广性。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共同体的运作将在大学育人工作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丁之岭.“桥”一帮助新生从高中向大学过渡[J].外国教育动态,1991(4):39-40.

[3]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模式探讨——基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70.

[4]Richard,N.B.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2012:apractical manual for job-hunters and career-changers[M].Berkeley,California:Ten speed press,2011:76-86.

[5]Robert,D.L.Taking charge of your career direction[M].Stamford,Connecticut:Cengage learning publisher,2004:210-234.

[6]王晖,周涛.发达国家工科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要求——以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1(6):27.

[7]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1).

[8]高飞,王晓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生学习共同体研究[J].高教探索,2010(6):80.

[9]许亚洲,张红,任聪静.大类培养模式下新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内江科技,2012(1):22.

[10]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11]曾东霞.惯习与场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中南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5.

[12]孙喜亭.教育原理(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019-04

作者简介:邓倩文(1983-),广东高州人,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

Abstract:The practical work of building the 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led b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helps freshmen fulfill the transition from their high schools to the universities,cultivates persons with profession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establishes connections between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s form 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sense of teamwork and innovation,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skills,strong capacity in job hunting and rigorous academic atmosphere.The success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can benefit from the ideas towards learning that ignites students'original motivations of learning;Multiple multimedia learning fields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and the self-constructed learning schemas are consistent with ways of learning in the universities,which is the key factor of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shared valu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long-effect mechanism in system operation.

Keywords:learning community;field;schemas;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teamwork and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协同创新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