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宁 普映山(、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4000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4000)
独立学院英语文学教学中的伦理渗透*
黄宁1普映山2
(1、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5240002、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和对他们开展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英语文学教学和伦理教育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在独立学院开展英语文学课程,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伦理教育渗透:一、分析解读作品的艺术价值;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文学教学;伦理渗透
近年来,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很多高校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专业技能,漠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致使教育中的伦理精神缺失,不少学生的道德意识处在极度迷茫混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漠视生命、麻木不仁;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和责任感,传统道德滑坡;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过度关注娱乐文化,漠视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1]。
独立学院作为“自有资源非常有限、政府配置的纵向资源稀缺的高等教育机构”[2]4,更是纯粹从效益最大化考虑,一味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大量压缩专业课时,严重影响了课程整体建设和学生的综合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本来学术功底就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低下,工具化、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导致根本无法打好专业技能基础和掌握专业知识,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差强人意。学生轻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伦理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健康和谐的人格,严重制约了其个性发展。
大学时期是走向社会的预备阶段,加强大学生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盲目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容易产生极端个人主义,引起社会对个人才能的透支和片面开发从而使人分裂、异化”[3]133。因此,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教学应该和道德发掘相结合,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有意识地把伦理道德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英语文学既是必要的文科教育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平台,担负着学生伦理教育的重大任务。英语文学教学的重要功能是由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决定的。聂珍钊[4]指出,文学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教诲。“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5]17。英语文学源远流长,传统深厚,凝聚了众多优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知识,对培养读者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意识有重要的影响。如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身世悲惨,但她并没怨天尤人,虽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靠自身努力取得了学业进步,因人格魅力赢得了爱情;美国文学家富兰克林一生追求完美,诚实谦卑,其《富兰克林自传》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对于后世的人生观、事业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巨匠,擅长用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文字描写生老病死等和读者切身相关的寻常事件,启发人们的思考,探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困境。诸多优秀如上述的英语文学作品“把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世界中的各种道德矛盾和冲突,通过艺术环境提供不同种族、民族、阶级、个人和时代的行为类型的范例,提供更为典型的道德事实”[4]18,对帮助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伦理教育价值。
以下作者将结合具体例子,详细讲述在独立学院英语文学教学中如何以反映传统美德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观念为价值取向,发掘优秀作品中的伦理内涵,对学生进行伦理渗透和道德导向。
(一)分析解读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学经典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学性和情感性,融合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审美诉求始终是教材内容中贯穿的灵魂和精神”[6]54。文学经典作品大多刻画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建构意境优美生动,描绘现实世界和人类灵魂世界深刻透彻,以别具一格的魅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引领学生走入多姿多彩的审美世界。“文学在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的意识、内心世界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明确度、细致程度上,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比拟的”[7]106。因此,教师在讲授文学课程时要从艺术层面上对文本进行精细分析和深入解读,让学生感受其艺术之美。如英国“湖畔派”诗人代表华兹华斯,自小热爱大自然,擅长描写英国优美的湖光山色和自然中的人物形象,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其内心的真挚感受。在代表作《我像一朵白云独自游荡》()中,这位“自然诗人”用清新生动的文笔描写了溪谷、湖泊、高山、金灿灿的水仙(golden daf fodils)、树荫、微风和闪闪发光的浪花(sparkling waves)等自然美景,把自己比作随意飘荡的流云,在字里行间暗示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教师在阐释这首诗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语言优美、意象鲜明的诗句,配以富于情感的语言分析,使学生能淋漓极致地享受文本中历久弥新的审美韵味。诗中水仙“舞”的意象鲜明,几乎贯穿全篇:第一节写水仙迎风起舞(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第二节强调水仙花如银河中闪烁的繁星(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绵延不断;第三节绘制水仙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共同翩翩舞蹈的画面。水仙本就婀娜多姿,清秀美丽,在本诗中和自然美景交织融合,更是再现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美如仙境的画面。大自然的美景具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神奇魔力,作者在此情此景的完美融合下,心中的愁云早就一扫而光,孤独的心灵已经盈满欢乐:“水仙花在我的心灵闪现,使我在幽独中感到欣然”[8]57。如上所述,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若能用心体悟意象美,不断深入捕捉文字间所蕴含的意境,他们的形象思维将能得到积极拓展,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们联想的灵感思维也被有效激发,能将彼此不相关的事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很多英语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对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的反思,反映了他们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观念。挖掘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伦理因素和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伦理意识,能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栋梁之才。如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紫颜色》()中的女主人公西丽从小命运多舛,父亲被白人迫害致死,惨遭继父奸污,生下的孩子被夺走,遭受丈夫毒打辱骂……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自我摧残,而是通过给上帝写信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后来在好姐妹的鼓励下,她开始觉醒抗争,懂得尊重自己,勇敢自信,先是主动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话语权,继而开办自己的服装公司,建立自我与社会的主动性联系,最终走上自立自强的成功之路,赢得了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西丽是英语文学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黑人女性形象,由逆来顺受到觉醒抗争,继而自立自强,最终获得成功。她勤劳善良的人格品质、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思考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他们坚守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健全学生人格的宗旨,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引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思考”[9]28,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各种正面人物角色,在他们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背后挖掘传统、健康的主流价值观,结合我国传统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教诲和启示。对作品中反映的道德沦丧现象和不健康的价值观,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加以痛斥并提醒学生不要受其影响,教会他们分清善恶,辨明美丑,引导他们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境况,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悟作品传达的人生真谛,这样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丰富思想内涵,从而产生与作者同步的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态度,逐渐积淀成自己的内心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独立学院学生面临学业和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精神压力大,心理危机时常出现。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如何增进本校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开朗乐观、坚强勇敢的性格,是各独立学院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优秀英语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正面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及优良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开阔胸襟,加深对人生的理解,提升心理素质,塑造良好性格[1]38。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塑造了敢向生活挑战的老渔翁桑提亚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经常一叶孤舟独来独往,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孤身奋斗,代表了美国人最崇尚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学习效仿的精神勇士。桑提亚哥忠厚善良,随遇而安却能临危不惧,面对逆运“可死而不可屈”,即便失败也永不服输。这种不屈不饶的“大丈夫”气概和“硬汉”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正面积极的榜样力量,尤其是让一些心理脆弱者明白,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自强不息,胸怀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永不放弃。再如曾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加拿大著名作家卡罗尔·希尔兹(Carol Shields),以生活中真人经历为题材写成代表作《斯通家史札记》(The Stone Diaries),其中塑造的主人公黛西(Daisy)是个光芒四射的角色:追求真正的爱情,寻求人格独立,奋发向上,锐意进取。黛西一生曲折奔波,年纪轻轻已历经丧母,两次丧夫,丧父等人生悲痛,但她并未消沉颓废,自怨自艾,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努力拼博,自立自强,用无穷的魅力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受到众人尊敬崇拜。
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为独立学院学生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榜样,他们的坚韧不屈是大学生最需要汲取的宝贵精神。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增强应对人生挫折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分析,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和认知,不要因为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挫折困难而妄自菲薄。用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指标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做到客观地认识自我。人生之航充满惊涛骇浪,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做好应对各种挫折困境的充分心理准备,敢于面对困境并主动挑战,自强不息,屡败屡战,勇敢战胜困难。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提高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保持情绪稳定,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和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
在教授英语文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利用发散性思维阐释文本,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他们发挥自身创造力。创造力是推动工作进展的后备力量,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利用英语文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学会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和联想,根据文学作品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从各个层次、各个方位分析情节,评价人物,品味语言,克服群体思维的束缚,减少与众人雷同的观点,大胆创新地从前人鲜少思考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全面客观地理解作者传达于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意境思想。
爱尔兰文坛巨匠叶芝的旷世名篇《当你老了》()用感人的词句描写了一位白发苍苍,佝偻身躯的老太太倦坐炉旁喃喃阅读的场景,学生初读诗篇时,也许会以为这首诗主要是表达作者凄凉孤寂的情绪,但如果对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会明白是作者在向由衷爱慕的爱尔兰女演员,民族主义者茅德·冈(Maud Gonne)求婚遭拒后所作,贯穿全篇的You实质暗指茅德·冈。这首诗作于1893年,茅德·冈时年28岁,正值青春年少,容颜靓丽,风韵迷人。在赏析诗篇时,教师根据诗中一些短语,如“柔美的光芒”(dream of the soft look),“幽深的晕影”(shadows deep),“优雅的身影”(glad grace)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这位令叶芝一生疯狂的女人年轻时的美丽容颜:迷人的眼睛里光芒闪烁,幽深的晕影令人陶醉,优雅的身影婀娜多姿;她伫立窗畔,身旁一大团洁白无瑕的苹果花灿烂怒放;她光彩夺目,身上仿佛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再次展开联想,从“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白发苍苍”(grey),“身子佝偻”(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慢慢阅读”(slowly read)等设想多年后的场景:曾经风华绝代的茅德·冈已然老态龙钟,容颜不再;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她已经衰老的脸颊和满头白发。她睡意昏沉,过去眼神中那柔和耀眼的光泽已不复存在。在这寒冷的冬天,恋人怀着疲惫的心在安静地度着最后的时光,但她并不孤单,因为还有始终深爱着她的叶芝的诗集在陪伴她。在读者巨大的遐想空间中,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恋人的无穷思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份洗净铅华之后的真挚爱情也倍加扣人心弦。
英语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的艺术环境,传递了优良的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精神领域起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在独立学院英语文学教学中以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观念为价值取向,发掘作品积极的伦理因素,对学生进行伦理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有多种优势:第一,使学生领略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艺术上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二,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第四,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他们发挥自身创造力。独立学院的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人格境界,通过教授英语文学课程,以更灵活丰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文学的伦理魅力,“弘扬向善之心,提倡建立道德‘共赢体’”[10]460。
参考文献
[1]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4 (1):35-39.
[2]李素芹.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独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J].扬州大学学报,2013(2):3-7.
[3]孙胜忠.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J].学术界,2010(4):131-136.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6-24.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4-19.
[6]张文杰,张兴财.文学经典:阐释不尽的审美诗意与真谛——论大学语文经典作品解读的教改思路与人文境界的提升[J].滁州学院学报,2014(6):53-61.
[7]孟芳.《大学语文》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J].中州大学学报,2009(2):105-107.
[8]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史友玉.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刘英,张建萍.后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伦理诉求[J].天津大学学报,2008(5):457-46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moral quality in independent school 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n ethics, st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on ethics. The penetration of ethics in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school should focus on four aspects: first, analyzing the artistic value of literature works; seco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ositive moral values and noble personality; third, develop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fourth, inspiring students' creativity.
Keywords:penetration of ethics;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independent schoo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057-03
作者简介:黄宁(1982-),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外语教学。普映山(1956-),男,云南昆明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翻译学。
*本文是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编号GDJG20142568)以及201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GD15WZ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