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华,唐 波,李亚娟
(桂林理工大学 教务处,广西 桂林 541004)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模式探索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张中华,唐波,李亚娟
(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4)
2015年,网络热搜排名第二的新组合词“互联网+”在两会报告中被提出后,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教育模式在与“互联网+”融合后,以往的教育形式、手段、内容将与网络资源融合,发生巨大变化。大数据、云技术等将推动智慧化校园的进程。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将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模式探索,从学业指导管理平台、课程形式、教学手段、教学互动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举措,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想学、愿学、会学、好学”,以期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教育”;学生学业指导;实践
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在其后的多个场合,极力推进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一词迅速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互联网+”概念由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指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表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要进行深度融合。
“互联网+教育”出台的系列文件和各种进行中的教育实践在传统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相比传统教育,“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多轨化、教学资源共享性,师生互动多向性,信息传播跨时空性等新特点。基于“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模式探索,优化、集成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大数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内容、个性化安排学习时间和合理评估学习进度,引导学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想学、愿学、会学、好学”。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创新2.0是知识2.0、技术2.0和管理2.0互动的产物,互联网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是融资源、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知识社会载体,创新2.0与互联网结合,浑然天成,将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既是创新的动力,又是创新的工具和源泉[1]。
(二)“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自主化、个性化;教育资源无所不在,学生可以按需动态索取;教与学的模式发生变革,泛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流;教育管理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使决策更精准、科学。“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视角的转变。校园是教育的载体,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站在校园的角度实现校园业务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互联网+教育”是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教育、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互联网校园化。这个视角的转变有助于教育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要求教育信息化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系统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物、组织、管理等的协同[2]。
早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教育在我国开始萌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由数字化校园时代进入智慧校园,到近年来的“互联网+教育”时代,许多学校都在信息化教育的路程上不断积累和改进。信息化教育从应用范围窄、应用规模小、应用环境局限,和应用效果单一的原生态数据组合模式,逐步向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网络,以电脑、电子移动设备等为基础硬件的“云+网+端”模式转化。
“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教育等同于网络在线教育,“互联网+”思维本身对传统行业是一种解构和重组,进而产生新的行业形态。“互联网+教育”是在多维度对教育行业的思考和尝试中,将原有的教育概念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相融合,使教育概念产生质的变化,从而推动传统教育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互联网+学业指导管理平台
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成立了校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是我区首个学生学业指导中心。中心负责学生学业指导的日常工作,为学生提供教学管理咨询、专业基本情况介绍、学业规划咨询、学业过程咨询、就业前景咨询、学习方法帮助、学业评价等服务。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管理需求,响应教育部“三通两平台”建设号召,学校不断完善教务系统、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管理平台建设,这些数据库信息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便利。
除此之外,中心针对学校学生情况,在学校教学管理网络平台下设学校学生学业指导网站,以期对学生学业指导更直观、更具体。网站六个栏目内容设置如下:中心动态、教学制度、学业指导平台、经验之谈、学业评价、校际交流。其中中心动态、学业指导平台、经验之谈和校级交流栏目都下设子栏目。中心动态下设通知公告、新闻资讯、学科竞赛和名师课堂四小板块;学业指导平台下设推荐课程、任课教师、教学名师、材料下载等子栏目;经验之谈分为学业咨询和微博助学两个子栏目,校级交流下设国内交流、国际交流和交换生感想三个子栏目。这些大栏目下设子栏目,将学业指导的内容分类细化,使得学生能更准确和快速地查看自己所需内容。
随着对学业指导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学校在审核评估之后,对现有的管理平台建设正在进行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各种管理系统互相独立,数据标准不统一,全校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和统一的情况,学校计划投入1000 多万元,全面推进建设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应用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对老化设备进行淘汰更新,升级网络核心设备,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信息化水平。目前,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存储等核心设备、数字校园三大平台及移动平台、一卡通系统等项目已经在筹建中。这些管理技术平台依照互联网时代行为模式进行重塑,开发利用教育管理数据,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使学业指导工作更专业和高效。
(二)互联网+学业指导课程
学业指导课程方面,学校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实践;融入“慕课”环境,大力推进资源共享课,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引入通识在线课程83门;同时,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搭建“私播课”平台,采取“小众”教学模式,依托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立了58门专业学业指导课程。
1.通识教育在线课程
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兴起,高校开始批量引入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课程被认为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的教育模式中,优质教学资源的受众面小,跨校选课、跨专业存在时间、空间等限制,学生对高质量、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只能望而兴叹。根据当前高校学生接受能力强、视野开阔的特点,桂林理工大学引入智慧树通识教育在线共享课程,学生在个人教务系统中能看到所有课程,学生选修通识课程不受专业和门数限制,上课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只要有互联网和可视电子设备,随时随地可以展开学习和考试,完成课程后根据学生的修读情况获得相应学分。通识教育在线课程的推广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生跨时空、跨专业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更多学生从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中获益。
2.专业学业指导网络课程
“私播课”是刚刚兴起的一场学习革新。桂林理工大学自2015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以来,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二级教学管理单位,以专业为单位建立了58门学业指导课程。该类课程打破了常规课堂面授的传统模式,搭建“私播课”教学平台即专业学生学业指导课程网络平台,以线上讲授为主。平台中各专业课程名称以XX专业+学生学业指导命名(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业指导课程)。每门课程横向设置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主讲教师、访问次数、观摩课程等模块。模块设置以用户思维为导向,界面清晰简洁,管理用户在网络平台登陆后能直观浏览所有专业课程和实时更新的数据,对课程建设进度一目了然。
每门专业学生学业指导课程由二级教学管理单位的教研室负责,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人数不受限制,可以由多位本专业教师,共同负责一门学业指导课程。课程信息中包含课程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程建设和课程预览等内容,具有各类专长的专业教师,所提供的数字化资源都可以分门别类通过该课程来体现。这种数据采集和分享方式,把“互联网+”中的极致思维具体化,放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验多维度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在对专业的认识和深造上有更多可能。
(三)互联网+教师
“互联网+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审核评估之后,教师要在新的课程模式下改变旧的思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要敢于创新。首先,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众筹”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出现,拥有不同教育背景和教育技能的各类教师将分工合作:教学管理部门提出学业指导课程建设框架,教学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可供操作的虚拟平台,专业教师填充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一个专业学生学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其次,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已经掌握的教育技术中,要学会做“终身学习者”。过去的课件一次做好后,永远不会再修改。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将互联网看作是一种服务工具,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信息教育技能,如使用ispring等软件辅助教学课件制作以及运用,运用“蓝墨云班课”app开展在线教学等。再次,由过去的单一型教学模式向复合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要学会适应从之前的课堂教学到当前线上教学的转变。
(四)互联网+学生
“慕课”“私播课”“翻转课堂”一改过去课堂面授的模式,从固定的时空课堂,一下子转变到线上学习,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听讲,到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把握学习进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享受大数据优化集成的丰富资源,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延伸学习,通过题库和在线答疑寻求思路,可以使用更多软件工具辅助学习;另一方面,教学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的时间、以自己愿意的方式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程学习的效果。
(五)互联网+教学互动
针对学校多校区和老校区远离新校区的状况,“互联网+教学互动”对多校区办学中师生交流起到有益补充。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师生可通过各种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课堂教学发生延伸和拓展,“云、网、端”使师生交流具有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学习工具多媒体化和便携性,学习环境泛在性。教师依托学校网络课程综合平台、电子邮件、QQ、微信、电话等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答疑解惑,做学生学业路上的引路人,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与教师进行交流,强化了自我学习的意愿和要求,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的时代,基于技术平台将会集成、优化更大、更准确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将更加专业和高效。伴随着更多新媒体的出现,单一的教学方式正在迈向多轨化进程,随着互联网沟通手段的有效性增加,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业目标,拓展学习的手段,提升对学业的兴趣。
(责任编辑:吕建萍)
[1]孟庆国,宋刚,张楠.创新2.0研究十大热点[J].办公自动化,2015(5):6—9.
[2]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13-15.
Exploring the Guidance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Tak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ANG Zhong-hua,TANG Bo,LI Ya-jua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In 2015,a new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ernet plus”,which ranked the second among the most frequently searched on the Internet,was put forward in the NPC and CPPCC report and then quickly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ociety. Along with the fus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and “Internet plus”,the forms,means and contents of past education will integrate with cyber source and change greatly. Big data and cloud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the process of intelligent campus. Internet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will permeate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management platform,the curriculum form,the teaching means and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constantly explores new measures fit for the university’s objectives of talent cultivation,which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be willing to learn,to be able to learn and to be keen to lear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practice
G647
A
1671-9719(2016)8-0072-03
张中华(1980-),女,广西桂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学发展。
2016-05-25
2016-06-08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终身学习背景下广西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力’提升策略研究”(2013C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