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前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1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前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统战与文化教研部,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根与魂的辩证统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推进人们对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心灵认同和行为认同。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
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性工程和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产生与形成是以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成熟也必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因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只有从中汲取充足的养分,才能在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从广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繁衍生息而创造出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包括饮食服饰、绘画建筑、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更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语言文字等精神文化的总汇。它历史悠久、灿烂多彩、博大精深,以独特的文化的形态彰显着民族的精神和特质;从狭义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伦理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具有稳定的结构和鲜明的特点,在传承中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从学术角度可划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道教与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从思想角度划分主要集中在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它蕴含着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文化因子,并且深深地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成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力量及文化心理,通过世代传承积淀下来的思想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这是习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之精髓的基本概括:“尚和合”“求大同”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重民本”“崇正义”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讲仁爱”“守诚信”是个人层面的伦理要求和价值准则。
回首历史,中华民族虽然曾历经磨难,但仍傲然屹立、生生不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的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这种融入民族骨髓和血脉的精神纽带也必然成为今日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立场、态度和判断,对周围事物的总体评判,是关于“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基本准则,是区分“是非、好坏、善恶”的总体观念。
目前,我国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期,结构转变与利益关系调整必然带来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织,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并存博弈,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甚至分化的趋势。如何凝聚人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凝炼核心价值观,推进价值认同至关重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倡导,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体现了人民性与规范性、开放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体现人民性,同时又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的指导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体系,在培育与践行的过程中,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又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成果,努力推进三者的有机统一。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中永褒青春的活力,重新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势在必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精神家园中一粒粒充满生机的种子,如果能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必然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满园春色、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延续着民族的血脉,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互动、有机融合,实现辩证统一。
(一)源与流的辩证统一
从二者的内涵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的关系。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大学》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物致之的思维方式,实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在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国家责任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伦理规范和价值理想,几千年绵延不绝,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比如,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层面推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品质、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之意志、推陈出新敢为人先之勇气、淡泊名利清静超然之境界、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之修养、神游物外得意忘形之审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风骨。社会伦理层面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理念、刚柔相济中庸和谐之哲理、上下有序尊老爱幼之伦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之友情、侠肝义胆交淡若水之情怀、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之精神。国家责任层面追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志、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之谋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与邻为善和平共处之邦交、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理想。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比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如果仅从字面上看,每个民族、每种文化传统几乎都会认同和推崇。但是,中国人所讲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却是以我们的文化传统为基础,其内涵有着我们自己独特的理解。《尚书》“民为邦本”、孔子“使民富足”、孟子“民贵君轻”等思想体现了我们“民富国强”的富强观和“以民意为本”的民主观。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品质的培育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倡导和谐和睦和平、主张天人合一”体现了“以人为本,集体为先,厚德重义,崇尚理性”的文明观与和谐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超越与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而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和开放精神,更加将这种胸怀与精神付诸于实践,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了现代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世界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实现了辩证统一,在这个整合融合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社会主义属性和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于拥抱了属于自己的源泉。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源与流的辩证统一。
(二)根与魂的辩证统一
从二者的地位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与魂的关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
今日的中国历经沧桑岁月从历史中走来,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让我们选择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我们只有尊重、认清、把握好传统文化,才能毫不犹豫地坚持走好这条承继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承载着当代中国人共同理想的特色之路。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4]因此,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干壮枝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根据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属性,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它为全体国民指明了价值目标、明确了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基本属性,为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实践活动明确了的目标、取向和规范准则,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更是“凝聚人心、激发力量”的精神纽带。因此,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健康前行。
总之,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沧海桑田风霜雨雪,虽其间有过跌宕起伏,但始终生生不息从未断裂,正是传统文化独特的顽强的生命力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风范,这种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必然成为13亿中国人培育与践行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继承中感悟其时代价值、在传承中赋予其时代内涵并到与时俱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根与魂的辩证统一。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民族之“根”,但毕竟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习近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我们不仅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而且也要警惕“全盘肯定”的文化保守主义,依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正确区分“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我们传诵经典古训、尊孔祭孔,不要简单地主观地认为只是“回归儒学”,更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而重新回归传统的“文化复古”,甚至“独尊儒术”。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同时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人心才能充分发挥其无穷魅力,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宣传工作,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向民间,惠及群众。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民众的距离感”,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的古文修养不高,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又晦涩难懂,极大影响了民众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从通俗方式入手引导民众了解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比如创办出版有关传统文化的通俗读本、举办传统文化公开讲座;挖掘、保护和宣传民间艺术、草根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向国人传递“团圆的美好愿望、爱国的高尚情操、孝敬的伦理品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民约乡规、民间习俗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还应注意避免“过于形式主义”“误读误导”“断章取义”。近几年来,在“国学复兴”的浪潮中,出现了很多文化乱象。比如,过于重视外在形式的诵读活动、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争抢所谓历史文化名人的闹剧、将传统文化中庸俗糟粕的东西拿来津津乐道的娱乐、对于传统文化宗教式的宣讲等。这些文化乱象折射出的形式化、商业化、庸俗化、宗教化的倾向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在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目标,让传统文化插上流行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去启迪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位炎黄子孙。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养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目的来看,要使被教育者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审视传统文化,达到文化认同,实现价值认同,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养;从教育内容来看,家庭教育以孝道教育、家风教育为突破口,学校教育以“读经典、学国学”为基础,社会教育以增进对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亲近感为主要方向;从教育方式上看,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教育课程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比如,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对古代典籍的学习研读又是一种显性教育;我们既要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办报纸、画墙报、微型广告、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人们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
宣传与教育固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文艺作品、群众文化活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好的艺术作品、优秀的电视节目、精彩的文化活动更容易使民众在愉悦中享受、在享受中认同,认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在认同中自觉地践行。因此,我们仍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打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节点,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认真挖掘、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库,同时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生产创作出越来越多的时代经典和精品力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汲取其丰富的养分,才能不断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推进人们对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心灵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
[3]习近平.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2013-09-27.
[4]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
[5]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力[N].人民日报,2013-11-29.
[责任编辑:江亚玲]
作者简介:李前(1974-),女,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统战与文化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重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关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2-24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3-0046-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