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传播多向度审视的特色、价值和学术精神
——评《公安传播》

2016-03-19 08:19施发笔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著者传播学公安

施发笔

(江苏警官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31)

公安传播多向度审视的特色、价值和学术精神
——评《公安传播》

施发笔

(江苏警官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31)

公安传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面世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分析《公安传播》在与公安新闻、警察形象、公安舆情引导、公共安全事件、公安典型宣传等多向度的对接与审视中彰显的学术特色和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三个亮点:公安传播的平民化视角、警方立场和文化纬度等,对于公安传播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著者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渊源,论著体现于严谨的科学精神。

公安传播;多向度;审视;学术特色;价值;科学精神

尽管传播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建立以后至今已近四十年,但公安传播学作为一门边缘科学却完全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国内研究甚少。彭耀春教授的论著《公安传播》(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一书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综合运用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理论审视和阐释公安传播现象,指导和促进公安传播实践。著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具有前沿价值的选题,在传播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特别多向度审视公安传播所体现的见解、学术特色、价值和科学精神等,的确是很值得一谈的。

这本书把“小宣传”、“小传播”推进到“大传播”,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该书不仅包括传统的公安新闻、宣传、信息、舆论等,而且纳入公安会议、公文等,大大拓宽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公安传播的覆盖面和应用范围。

一、多向度对接彰显著者见解

著者将公安传播与其它诸方面进行有机对接,形成“对接群”,自然妥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价值。书中的“对接群”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与公安新闻采访的对接。把新闻采访作为公安新闻传播的基础看待,提出注重调查研究是新闻采访的本质,也是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说明新闻采写的三个阶段:采访、构思和写作及其相互关系。并且阐述新闻采访的路线、准备(但不能带框子)与主要方式 (在搜集细致丰富素材的过程中寻找闪光点),并附上新闻采访的实际案例以供参考。特别是对于公安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时效性、创新性的强调,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中,“新闻采访的路线”一节论述非常精彩:

新闻采访的路线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采访知情人。

采访是新闻宣传写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采访必须“沉下去”,现场观察。有些初学写作者常常把听讲的,或是从事迹材料上看到的作为写新闻报道的素材,顶多再与被采访者见见面,简单谈一谈,以为这就是采访,实际上是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年,新华社记者在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就是沉到兰考县,一沉几十天,与县里干部谈,与兰考百姓谈,了解到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群众背井离乡时,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来到兰考火车站,了解群众疾苦,坚定自力更生消灭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决心;大雪封门时,焦裕禄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探望一位生病无依无靠的老人;焦裕禄肝区疼痛时,就用茶杯抵住肝部坚持工作,时间一长,他坐的藤椅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等,长篇通讯发出后,这些感人的细节感染了亿万读者。[1]

这种有理论有方法,还有具体实例解剖的阐述方式,使读者易得要领,容易操作,必然收获颇丰。

二是与警察形象的对接。人民警察形象是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将之与国家形象、公众形象、职业形象和集合形象联系起来考察,并提出警察形象危机的修复和应对策略:“第一时间”和“告知真相”;“前后一致”和“梯度发布”;完整叙述事实;“承担责任”和“依法处理”;专业权威和“第三方解释”等,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用价值。

三是与公安舆情引导的对接。网络时代,公安舆情引导显得越来越重要。著者将公安舆情引导工作的主体定位为公安机关,非常恰当。书中提出公安舆情引导的三个“坚持”,即坚持“五个有利于”——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艰苦创新和开拓创新、分清是非、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积极主动的原则,既继承前人,为我所用,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四是与公共安全事件对接。群众性事件的处置与公安信息传播是一个带有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既符合处置原则和要求,又有特定的处置方法。为此,著者提出五项技术标准,一是事件情况的早发现、早报告,二是信息采集的全覆盖,三是宣传、教育、疏导的全程舆论引导,注意早公开、高频率、多形式、严纪律等,真实发布事态信息,反复宣讲相关政策,及时通报政府的态度,耐心说明事件的影响,严肃宣传法律的权威等。四是处置口径的“三宜三不宜”:“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导不宜激”,五是主动及时应对,以防谣言四散,事态扩大。从传播学、法律法规与工作实践方面进行阐述,成为公安传播实务的重要内容。

五是与公安典型宣传的对接。该书发掘了公安典型宣传的意义,并从社会认可度和克服求全、求高大、求完美的偏颇正反两方面提出典型宣传的发现与书写方法和注意点。著者还提出了跨媒体多层次的公安典型传播的路径,如典型宣传、新闻采访、电影、电视连续剧、网络专题报道、组织网友讨论等,并以“长霞模式”加以验证,显示出著者认真调查科学精神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学术研究水平。

著者指出:公安传播的提出,是中国公安工作在新世纪的新的自觉,从传播学视野审视与研究当下公安工作,将传播与当下公安工作对接,体现公安机关在新世纪面对新任务新挑战的自我调适、适度转型、工作拓展和理念创新。[2]既表明他对公安实际工作的了解,也彰显他对于公安传播多向度对接意义的把握。

二、多向度阐释凸显学术特色

一是公安传播的平民化视角。著者注意到,从马天民到任长霞,再到黄启才、“神九”航天员的成功宣传,其重要因素在于视角的变化,并举实例加以说明。如谈到“神九”航天员的宣传时,著者说:“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讲到父母从小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支持时,忍不住掉下眼泪。已为人父的刘旺认为,虽然航天员的工作任重道远,但在他心中,家庭永远是他最重要的支柱,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刘旺在太空中曾为妻子庆祝生日吹起口琴,当他在现场再次吹起这首曲子时,全场响起掌声。而景海鹏则说,入伍二十多年来,只回过家两三次,但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鼓励一直没有忘记。立志 ‘飞天’的他在入选航天员后给儿子起名为景宇飞,希望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延续。显示出平民、亲切、生活化的话语风格。”[3]正是因为人物宣传逐步摆脱了高、大、全或高、大、上的英雄模式,强调生活的真实性、普通性,通过细节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人的本性,将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业绩结合起来,使得人物血肉丰满,可信度高,才会让受众乐于接受,乐于受教,起到预期的传播效用。

二是公安传播的警方立场。著者阐述了涉警报道“警方立场”的内在依据和基本要求后,进一步区分了媒体和警方,警方立场与公众立场的关系,指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话语视角及传播目的,但本质是一致的。并赞成北京市公安局的 “多说”、“重说”、“早说”、“慎说”、“驳说”等“五说”原则,指出其作为“警方立场”实现路径的重要参考:“多说”原则。即从建立常态新闻发布机制入手,建立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围绕中心工作,坚持以说为主、正面宣传为主,用大量的正面的、准确的、可信的信息,占领媒体版面,引导舆论,制约负面报道和新闻炒作,扩大公安新闻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减少炒作空间和余地,从而形成有利于公安工作的舆情环境。“重说”原则。即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干作用,突出重大主题宣传,形成宣传亮点。……“早说”原则。即在有关警务事件中,特别是突发事件中尽早说话,及时发布信息,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积极主动地向中外媒体通报有关情况,……“慎说”原则。即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安机关机密的不得随意泄露宣传。……“驳说”原则。即对不实报道不能保持沉默,坚持与相关媒体沟通交涉,据理驳斥其失实报道,并向上级新闻宣传部门反映情况,一争到底,制止故意炒作。”[4]紧接着提出五点注意或要求: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说话;要能指导公众理性应对涉外事件;及时传递安全防范信息与策略;充分考虑信息的负面效应;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这些论述,对于发挥公安传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三是公安传播的文化纬度。将公安传播与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哲学、文学、影像等联系起来考察,强调从警察公共关系视角看,基层公安机关的日常警务树立具有当代精神的人民利益的观念;确实树立警务/执法信息公开的理念,坚持必要的警务公开等。总结、分析了公安题材影视剧剧的三个特征:一是坚持正义战胜邪恶的模式,二是表达英雄成长的主题,三是立足“普通人”的视角。尤其是提出公安工作“一流故事”缺乏“一流表达”问题,更是令人深思,催人奋发。在和平年代,公安民警流血流汗,故事感人肺腑,但由于公安文艺创作队伍、文艺创作机制、公安题材的把握等方面的原因而缺少一流的表达,导致公众对公安不甚了解,影响公安形象、警民关系和警察共公关系,无疑这是对公安文化传播和公安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著者在分析了主客观原因之后,提出了富有卓见的解决方案:“公安文艺的‘一流表达’应该有三方面工作:第一,应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二,应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第三,应以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富有时代感的生动多样的艺术形式为载体,雅俗共赏。……讲系统工程,是说公安文艺的 ‘一流表达’需要全面规划和系统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整个创作链的畅通和创作生态的良好。特别需要一定规模的热心公安文艺的创作队伍。……讲艺术创作规律,是说公安文艺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类。艺术创作不能急功近利地揠苗助长,或者概念化,只能以艺术的方式生产。……讲内核与形式,首先是说公安文艺的 ‘一流表达’需要强大的职业气声或者叫精神支撑,……这就是以公安工作为素材,以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内核,颂扬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警察精神。”[5]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均备。

三、多向度论述体现学术价值和应有价值

一是观点的系统阐述。该书认为公安传播“属于公安学和传播学的应用,主要属于政府传播学与政府新闻学的范畴”将它定义为“公安机关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公安信息,或面向大众传播公安信息”,这是该书的论述总纲。在系统性方面,表现出严密、全面,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书中在第一编传播学视角下的公安传播概述中系统地阐述了公安传播的概念、主体、形式、类型、媒介、模式、受众、效果以及与政府传播的关系等,在此后的第二编传播学视角下的公安传播实务和第三编传播学视角下的媒介素养中,印证这些概念和内容,而三编又是按理论、实务、素养等逻辑顺序分别进行论述,初具公安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从每章的情况来看,多自成系统。如第十章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公安传播,著者先从认识上阐明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解,再说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两极分化的态势,接着提出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理念与技术标准,最后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安信息传播,论述丝丝入扣,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每个方面自成一体,相互之间又补充照应,形成一个系统的链环。

二是观点的推陈出新。书中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认识。如公安传播的平民化视角、警方立场和文化纬度、人文精神等,以公安传播中的人文精神来说,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纷呈,人民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武装力量,必须弘扬正气、树立正义,公安传播应该在坚持正面报道,配合公安中心工作,服务公安工作大局,报道公安工英模典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同时还应关怀弱势群体,服务人民,“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正确引导舆论”,增强亲和力,做到贴近民警、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著者论述充分、观点独到。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从公安宣传到公安传播,虽一字之变,不但体现了公安机关注重传播信息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尊重受者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体现了作者对传播学理论在公安工作普及和应用独具匠心的研究和提炼,以及对公安传播工作发展的关注和总结。”[6]比较“小宣传”、“小传播”来说,它覆盖面更广,使用面也更大。

三是成果的应用价值。包括应用已有理论成果解决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包括成果自身可被应用于公安实践。书中运用社会学中的“首因效应”理论,提出在公安机关在进行涉警信息传播的时候,为达到“先入为主的优势效应”,应当争取在第一时间里“争取主动,抢占传播先机,公开事实真相,并对其进行引导性的舆论评价”。[7]运用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提出公安机关的传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效应积极方面,避免其“以偏概全”的负面作用,塑造出良好的警察公共形象,防止普通群众对民警形成不良的“刻板印象”。其它的诸如“议题设置”理论在公安传播策划上的运用,“培养分析”理论对于宣传和捍卫先进文化和主流观念方面的作用等,均富灼见。这些见解完全可以被公安实战部门所采纳、应用,可谓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

四、多方面的学术渊源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一是深厚的研究基础。正如著者自己所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的教学与科研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从基础写作到公安写作,到新闻宣传写作,我先后主编或编著了《公安公文写作》、《公安宣传写作》和《新时期公安新闻宣传实务》,参编公安部‘三个必训’统编教材《公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训练手册》等;另一方向是从现代文学到现代戏剧影视,再到公安题材研究,我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以及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史》等著作,出版学术著作《左联五烈士评传》(合著)、《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影视史论》、《台湾当代戏剧论》和《中国公安题材影视剧研究》。”[8]这些丰富的研究经历和渗透着辛勤和汗水的研究成果是《公安传播》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从书中所举案例的时间跨度达十几年之久也可获得佐证。

二是广泛的理论来源。作者阅读了解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书籍资料,学科背景,学以致用。著者把首因效应、沉默的螺旋理论、刻板印象、“培养分析”理论等运用于公安传播研究中,恰到好处,新颖独特,既为公安传播研究增添了厚度,又为公安实战提供了依据。

三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的意义所在。著者曾在南京公安局鼓楼分局挂职锻炼,此后一直关注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实际,经常深入到公安机关进行调研、交流,平时关注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与公安机关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公安传播现状,关注公安舆情引导。多次参加公安部、公安局有关学术研讨会,参编公安部“三个必训”教材,获得大量的鲜活材料。在占有大量案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研究,所以成果的实用价值高,科学性强。

本书是著者关心、调查公安机关传播实际的结果,也是著者潜心研究公安传播,运用相关学科理论阐释公安传播实践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理论性和应用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等结合方面,均有所突破,很好地实现了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是一部倾注了著者长期研究心血的厚积薄发之作,值得认真阅读、研究体味的好书。

[1][2][3][4][5][6][7][8]彭耀春.公安传播[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55;5;102;76-77;213;封四;30;217-218.

On Characteristics,Value and Academic Spirit of Multiple Dimensions Survey of Public Security Communication——Comment on Public Security Communication

Shi Fabi
(Teaching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Theory of Jiangsu Police College,Nanjing Jiangsu 210031)

Public security communication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which is available to expand the researchfield of communications.The article analyzes its role in the public security news,police image,public opinion guidance,typical events of public security,and specific public security communication,and highlights its insight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and value,especially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civil-latitude spread of the public security,police angle of view,and cultural dimension,which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to spread the public security practice.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various academic origin and shows us the scientific spirit embodied in the works.

public security communication;multiple dimensions;survey;academic characteristic;value; scientific spirit

D631.19

A

1671-5101(2016)05-0113-04

(责任编辑:陶政)

2016-08-15

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编号:苏政办发〔2011〕137号)成果之一。

施发笔(1963-),男,安徽合肥人,江苏警官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教授,江苏警官学院警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文学与文化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警察文化传播、汉语言文字学、公安公文写作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著者传播学公安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