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霞,李世伟
(1.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 规划与评估处,四川 成都 610500)
以院校研究与行动研究提升高校自我评估效能
段俊霞1,李世伟2
(1.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 规划与评估处,四川 成都 610500)
提升学校自我评估效能是普通高校确保审核评估取得理想成绩的核心。院校研究与行动研究在有效提升自我评估的科学性及效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自我评估时存在的问题有:评估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研究能力总体不强;重经验,轻研究,自选特色项目特色不突出;规定审核项目中对问题挖掘不透彻,缺乏有效解决措施等。因此,提升自我评估的效能在于:专家引领与合作,提升教职工自我评估研究能力;促进自我评估文化转型,涵养“开放 ”与“研究”文化;实施 “项目制”,调动全员参与,赢在中层和基层;以校为本,借力院校研究,自我反思,提炼特色;以行动为核心,依托行动研究,评建结合,切实整改。
教育评价;审核评估;自我评估;院校研究;行动研究
审核评估前的学校自我评估,指的是学校针对审核评估的要求和特点进行自我评估和建设的阶段。学校做好自我评估,提升自我评估效能又是确保审核评估取得理想成绩的核心。本研究基于院校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特性及自我评估的特点,分析了院校研究与行动研究对提升普通高校自我评估效能的价值,并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院校研究与行动研究在自我评估中的运用现状,进而探索一条利用院校研究与行动研究提升普通高校自我评估效能的有效路径。
2015年4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专题办公会上,袁贵仁部长对教育评估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杠杆和指挥棒,做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自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起,中国高校已经实施了五次评估,评估制度也从最初的合格评估发展到新时期的“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其中,审核评估作为“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位”,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其在助推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发展本校特色、找准自身合理的办学地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及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被评估的对象,同时也作为高校自身内涵建设及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如何进行审核评估前的自我评估对其审核评估的成功有着极为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审核评估前的自我评估不同于惯常的评估,要求高校顺应审核评估的特点,以审核评估的“一坚持、两突出、三强化”*《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教高[2013]10号),在附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里,明确了评估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简称为:“一坚持、两突出、三强化”。为指导思想,以审核评估的“五个度”*《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教高[2013]10号),在附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里,提出了审核评估的总体要求:审核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简称为“五个度”。(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为自评估的评价标准,努力做到“评建结合、搞出特色,画像要像”。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在自我评估中要注重特色性、问题性和务实性。
而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是促进对高等院校计划管理与运行的理解,并促使其得以改进的研究[1]。行动研究以“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研究” (research by actors, research in action, research for action)为鲜明特点,是“由社会情景的参与者, 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 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思研究”[2]。两者在提升普通高校自我评估效能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有效提升自我评估的科学性
科学、适宜的评估方法是科学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估工作既是高校自我管理、自我建设活动,具有一般事务性特点,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这就要求高校不能仅仅通过经验总结来完成,而需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专业的教育研究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来完成。基于自我评估本身的事务性特点,使得其又不同于高深的理论建构及纯粹的理论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应用研究。自我评估还是一种对“自我”的研究,其研究具有个体性和针对性,其结果不要求具有推广性,却要求能对学校个体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必须寻求适合其特点的研究方法进行自我评估,而院校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特点刚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院校研究和行动研究都具有应用研究的特点,都是一种研究而不是日常事务工作,都强调要运用理论的指导及科学的方法,对学校教学、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院校研究是把学校事务中碰到的难题当作课题进行研究,是对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研究对象就是单个院校,是研究者对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不同于惯常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其是外来人员对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的带有普适性的研究),自我评估的评估体系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囊括于院校研究的问题之中。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更广泛,高校的教学、管理等问题都属于行动研究关注的对象。虽说行动研究不是仅仅针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却完全可以运用于对高校的研究之中。因此,把这两种方法运用于自我评估,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能有效提升自我评估的科学性。
2.有效提升普通高校自我评估的效能
效能是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自我评估效能是高校通过自我评估达到目标的程度。自我评估应顺应审核评估的导向,以审核评估的要求作为自我评估的目标,以达到审核评估要求的程度作为判断普通高校自我评估效能的高低的重要标准。“目标性导向、多样性导向、主体性导向、发展性导向”是审核评估的四个重要导向;“一坚持、两突出、三强化”是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五个度”是审核评估的审核重点[3]。因此,判断自我评估是否顺应这些导向,是否贯彻了这些指导思想,是否有利于提高审核评估重点强调的五个“度”是判断自我评估效能高低的重要标准。而院校研究和行动研究的价值和功能就在于其不仅有利于自我评估对审核评估这些重要导向、指导思想的贯彻及评估重点的落实,尤其是在顺应多样性导向(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及办出特色),坚持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及重在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及为评估提供实证性支撑材料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第一,顺应多样化导向,贯彻突出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多样化发展。遵循规律,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是审核评估的重要导向之一,“突出特色发展”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要想在审核评估中取得理想成绩,提升自我评估效能,就必须顺应这一导向,遵从这一指导思想。院校研究的特点与价值追求跟这一导向和指导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在自我评估中的运用有利于自我评估效能的提高。首先,院校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强调科学发展,科学决策,因此,将其运用于自我评估有利于高校定位的科学性,而不是随意为之或仅仅是经验之谈而缺乏科学理论深度。其次,院校研究是一种自我研究,院校研究的研究人员主要是本校人员,(当然在一些层次较低,研究能力薄弱的学校也不排除需要邀请外校人员来帮其做院校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人员所在的院校,其研究问题主要是本校问题,注重对单个学校实践问题的研究。本校人员作为研究者研究自身的问题,其优势在于作为当局者、当事人、自己人(虽然可能有“当局者迷”的可能,但通过科学训练则应该可以避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本院校,明了本院校的优缺点,找准自己的特色,科学地定位自己。
第二,强调行动性,贯彻“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自我评估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以及为达到质量标准而采取的改革建设措施、政策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审核评估的重点,能否在自我评估过程中解决问题且取得实际成效是普通高校能否取得审核评估满意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自我评估中,重问题解决、重行动落实与整改是自我评估高效能的保障。 院校研究强烈的“问题意识”与行动研究的“为了行动、服务行动”的价值追求,正好契合了审核评估的这一指导方针,其在自我评估中的运用将有效提高自我评估的效能。首先,院校研究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其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实践研究领域,是一种应用研究,注重的是对单个学校实践问题的研究,重视发现院校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4]。这一敏锐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自我评估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其次,行动研究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实质上也就是强调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强调把发现的问题课题化来进行研究。“为了行动”是其研究的追求,其研究追求主要不是为了著书写作,发表论文,或建构理论,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行为中的问题,是通过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自己的进步及成长,契合了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
当前,审核评估在全国高校已全面推开,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已经接受了国家评估中心的评估,安徽、江苏、陕西、吉林、广西等省也对当地部分高校进行了审核评估,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已经覆盖了13个省市自治区,今后将会有更多已通过合格评估的其他高校逐渐被纳入审核评估的对象。参加审核评估前的自我评估是每个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的必须工作与规定动作,当前,很多普通高校自我评估工作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自我评估实施的现状如何?实施自我评估时面临着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评估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研究能力不足
普通高校自我评估是不同于他评估的自评估,其总的主体是普通高校本身,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通高校的自我评估肯定还需要有具体的评估人员来实施。普通高校在实施自我评估时,当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还没有被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自我评估参与的主体缺乏广泛性。有些学校自我评估的参与者主要就是教务处、评估处(评估中心)等机构的行政人员,其他二级院校和行政部门只是按要求提供各种资料,一线老师和教职员工对自我评估了解甚少,也不积极参与,甚至一些教师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部分教务处、评估处(评估中心)的行政人员也想当然,认为自我评估是其份内职责,自己是天然的评估主体,一线广大教职员工是属于被评估、被监管的对象,一线教职员工的评估主体身份不能得到赋权和确认。
此外,普通高校自我评估的评估人员还存在评估素养不够的问题。教务处、评估处(评估中心)等机构的人员,作为学校自我评估的中心枢纽机构的人员,是学校自我评估核心成员和主要组织者,其评估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普通高校自我评估的效能。然而,在有些学校,这些人员的专业素养却令人担忧。其表现之一是:缺乏教育管理、评估的专业背景,所学非所用,在面临自我评估高要求的情况下所学不能满足所用。其表现之二是:尽管有些老师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然因培训学习机会不多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其在面临高要求、新情境下的自我评估时难以适应。另外,高校教职员工的评建素养也亟待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群策群力的事情,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覆盖质量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因此,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直接或间接地属于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直接相关人,高校自我评估中的“评”和“建”都需要广大教职员工的实际参与,然而当前一些普通高校的教职员工除参与度不高外,“评”、“建”能力也都亟需提高。首先,从一线行政人员来看,基于各种原因,中国高校行政系统的从业人员中靠“照顾”、“安排”的还占有一定比例,这些人员缺乏一定的行政专业背景,不了解自我评估知识,缺乏深入学习,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自我评估的自评和自建工作。其次,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看,尽管其基本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和较深厚的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评建”能力。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不一定强;专业研究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也不一定强。自我评估的评建不仅需要一定的评估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能有效地进行整改。因此,必须培养在行动中研究的态度。虽然高校教师在任教前都参加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但因为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也未必完全适合教师的需求,加之部分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轻视,使得一线教师尤其是未接受过系统教师专业素养训练的非师范类教师,在评价、整改与建设工作中并不能胜任,从而影响自我评估的评建效能。
2.自我评估态度与方式:重经验,轻研究
普通高校在实施自我评估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评估也是影响自我评估效能的重要因素,而善研究、真整改是自我评估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保障。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培育、管理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实施自我评估的过程中,由于对自我评估的科学性认识不足,在进行自我评估时常常把其当作一种“事务性”工作来对待,在处理自我评估中的问题时多靠经验来解决,缺乏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不能理性对待。譬如,在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方面,个别学校不是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而是凭经验来对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进行确定,使得其科学性及合宜性值得质疑。又如,由于对教育的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不够以及对教育科学性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审核评估“培养过程”项目下的四个评估要素)时,缺乏科学适宜的方法,缺乏研究的态度,使得培养过程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不善于研究也是部分普通高校评估人员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上面所说的情况不同,这部分教职员工,在参与自我评估工作时已经意识到了研究的重要性及先进教育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引进先进理论和方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花样翻新,时髦的理论及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因对这些理论及模式的一知半解或缺乏“本土化”的改造,一味跟风流行教学模式却不顾教学实际,最终实效不大,甚至南辕北辙。
3.自选特色项目特色不突出
自选特色项目作为学校可自行选择的补充项目,是审核评估方案的重要部分,也是普通高校自我评估必须进行的重要内容。特色项目不是项目特色,是六个项目(方面)之外的,有特色的额外的项目。譬如,全面学分制,不同于原水平评估中的特色,而是指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在对自选特色项目进行评估准备时,部分学校出现找不到、找不准特色项目以及特色项目没“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当然与其是否创建了自己的特色项目有关,如果根本没有创建,那么,在自我评估报告的陈述中就会底气不足。因此,创建自己的特色项目至关重要。如何创建特色项目呢?不是惯常的运用经验就可以解决的,如果没有对审核评估的深入研究,没有对教育理论的深切把握,没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其创建的特色项目的“特色”可能会大打折扣。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在无意识中已经创建了自己的特色项目,但囿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或对审核评估要求的把握不透彻,“手中有宝”却浑然不知,意识不到这是本校的特色项目,因而在汇报自己的特色项目时找不到或找不准。这种“浑然不知”现象也需要理论学习的激发,通过学习先进理论,深刻把握当前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特色。
4.问题挖掘不透彻,缺乏有效解决措施
规定审核项目是审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同特色项目一样,也是普通高校在自我评估时需要着力准备和进行自我评估的内容。此次审核评估特别强调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2015年第二期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研讨会上,专家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要直接具体,要有原因分析,问题分析必须透彻,不能敷衍,问题及分析必须占1/3以上篇幅,要努力体现本校的自身特点和特有问题。这对于习惯了“自夸”、“讲成绩”而总是对问题遮遮掩掩、淡化问题的高校是一巨大挑战。审核评估不仅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更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评估促进学校的发展。四个如何(“如何说的,如何做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是审核评估始终关注的重点,审核评估不仅要评价普通高校说了什么,还要看做了什么,做的效果怎么样,无效怎么改。因此,在自我评估时,对自身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本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就是学校在自我评估时必须重点考虑的,其问题解决度及有效整改度,是高校在审核评估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的关键。
近些年中国院校研究在普通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把院校研究和自我评估挂钩,通过院校研究来促动自我评估的院校还不是很多。行动研究,因其在行动中,为了行动、服务行动的“行动”追求以及其相对重理论应用,而轻理论创新的研究特点,使得其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推广较多,一直是辅助中小学教师 “作为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方法,近些年来这一方法也开始被高校所重视。与院校研究相似,把行动研究运用到自我评估中,尤其对自我评估的整改工作发挥作用的也不多见。
1.专家引领与合作,提升教职工自评估研究能力
善于研究是做好整改、提高评估工作的核心,提升普通高校教职员工的评、建能力是其在审核评估中能取得理想成绩的保障。虽然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拥有相对高的学历并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研究水平,但是并不等于其就天然地具有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研究能力。针对当前评估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研究能力总体不强的情况,尤其是广大教师参与度较低、参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研究能力总体不强的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基于自我评估的需求及教职员工的短板,通过提供先进理论及适宜的研究方法,使教职员工能参与、能有效参与,使其真正成为学校“评建”的主体。通过专家引领与合作,提升教职员工的自评估研究能力是高校有效做好自我评估的重要保障。通过聘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发校内教育专业人士资源等途径,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一线指导与合作等方式,利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工作坊、评估沙龙等机构或组织,从理论到实践进行院校研究、行动研究,结合最新教育理论进行全方位讲解与示范,多方面提升教职员工参与自评估的研究能力。
2.促进自评估文化转型,涵养“开放 ”与“研究”文化
针对自我评估中参与主体参与度不够广泛的情况,首先,要培育一种积极参与自我评估的氛围,使评估关乎你我、积极参与、自觉承担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全校教职员工对自我评估参与的热情,提升自我评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其次,应建立一种自我评估的开放型文化,改变部分领导者和管理者“垄断”评估权的情况,培养其开放的评估心态,使其深刻意识到一线教职员工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被评价者,同时也是重要的自我评估者,也是学校自我评估的参与者。最后,针对当前自评估参与主体研究能力不强,在评估工作中缺乏研究意识的情况,应大力培育自评估研究文化,摆脱把自评估工作当作一般行政事务、教学管理事务的状况,逐渐培养一种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心态、研究的方式来对待和处理自评估的日常工作,使自评估工作从一种日常事务型管理工作转型到事务工作研究化,使研究成为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新常态,尽可能通过研究的方式来实施各项自我评估工作,增强自我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通过实施 “项目制”调动全员参与,赢在中层和基层
除了文化培育,能力提升,“项目制”也是激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自评估、提升自评估效能的新的治理模式。只有抓住中层和基层,才能赢得自我评估工作。有效调动、动员中层领导和基层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自我评估工作是自我评估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依据内部动员机制理论,在层级利益分化情况下,下级并不总是切实执行上级的命令及要求,而是在利益权衡中有选择地执行,这种下级的“非正式反对”在常规运作中大量存在,而上级在推行重要目标时,必须借助合宜的推动力[5]135。
近些年来,“项目制”在国家、社会治理领域中的推动作用愈益彰显。所谓“项目”,是一个涵义较宽泛的概念。它原本是指一种事本主义的动员或组织方式,即依照事情本身的内在逻辑出发,在限定时间和限定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利用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一种具有明确预期目标(某一独特产品或服务)的一次性任务[6]115。一般说来,“项目制”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组织等项目实施主体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通过实施项目的系统过程,以完成某一任务或达成某一目标。但“项目制”不单指某种项目的运行过程,也非单指项目管理的各类制度,而是一种能够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关系以及社会各领域统合起来的治理模式。“项目制”不仅是一种体制,也是一种能够使体制积极运转起来的机制。同时,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决定着国家、社会集团乃至具体的个人如何构建决策和行动的战略和策略[6]115。推动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多样的,从高位阶的政府部门到一般企事业单位甚至于个体。
本文中的“项目制”实施的主体是普通高校。“项目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非整体性、广泛动员性,即“项目制”不是以“单位”为整体进行全面建设,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广泛动员“单位”内外资源,对某些“项目”进行重点建设[5]35。依据此特点及“项目制”的优势,可以在学校内部通过设置自我评估专项课题(项目)的形式,重点攻克自我评估中的难题。这些课题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类似于以往的教改课题,但在立项审核及结题要求上,不像以往那样主要关注教改论文的发表,而是紧扣审核评估的要求,把审核评估关注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作为教改项目立项和验收的主要标准,强调把实践效果及整改效果作为重要的考评标准。重在评量其是否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借鉴了最新的教育理论。第二种是专门为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管理类的评估专项课题。鼓励学校中层领导以科室组团形式,鼓励二级学院行政领导以教学管理中碰到的问题为核心,提炼课题,通过课题项目的形式攻关解决并整改,真正调动中层领导和基层教职工老师参与行动的积极性,让其切实有效地参与到评估工作中。
4.以校为本,借力院校研究,自我反思,提炼特色
借力院校研究,层层任务分解,深刻了解与反思本校的所做所为,比较其多于常规项目的方面,基于特色理论分析其是否具有特色, 最终精选出本校一个或若干个项目。具体说来,在特色项目的选取与确定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分析自我评估中特色项目的内涵是什么,与水平评估中特色的异同,并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告知各教学、管理单位。其次,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总把脉,查家底,以审核评估的常规项目的6大项目(含24个审核要素、64个审核要点)为标准,逐一分析比照,查看本校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内涵方面除了这6大项目之外,自己还做了哪些工作。发动各院系、各行政单位力量,让其结合自己工作,尝试发现各学院(部门)可能的特色项目。最后,对这些可能的特色项目进行鉴别比较,分析其是否具有特色。所谓特色,至少应具有独特、卓越的特点。通过评价其是否契合先进教育理念、是否实质性地提高了高校教育质量、是否具有独特性等方面来对这些可能的特色项目进行判断,最终精选出一个或若干个特色项目。
5.以“行”为核,依托行动研究,评建结合,切实整改
针对当前自我评估中问题难说,空说不解决,说了难解决、说了不行动、行动效果不佳的问题,可以把行动研究引入到自我评估工作过程中来解决这些问题。行动研究一般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几个环节,在操作过程中,这几个环节要循环进行,直至效果满意为止。首先,借鉴行动研究的这一循环过程模式,注重培养教职员工在自我评估工作中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其以审核评估的要求、标准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定研究计划,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一环节,让参与研究的教职员工走出那种靠经验和感觉进行问题解决的思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助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以及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可以和教育专家协商提出一个初步解决的研究计划。再次,实施行动。按照研究计划,参与研究的教职员工将计划付诸实施,并随时记录、分析出现的问题。最后,效果评估。对自己的研究计划及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其实效性,并对最初的计划进行调整,形成第二轮计划,开始新一轮的研究。经多次循环,直至切实解决自我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真正做到评建结合,切实整改。
[1]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2(3):21.
[2]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92(1):6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Z].2013-12-05.
[4]刘献君.论院校研究中的若干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2):44.
[5]李福华.从单位制到项目制: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战略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6]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
10.3963/j.issn.1672-8742.2016.02.003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及运行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X15021301002);南充市人文社科项目“南充市高校理工科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研究”(NC2014B019);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专项课题“创业型大学理论视域下川内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2013RW023)
段俊霞(1973-),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李世伟(1964-),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G40-058.1
A
1672-8742(2016)02-0018-09
2015-10-15;编辑:荣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