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雷,石有总,谢晓明
(桂林理工大学 南宁分校,广西 南宁 530001)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高职特色社团建设与管理机制探究
方雷,石有总,谢晓明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南宁53000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工作因得不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制约其科学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性,基于实践育人理念创新高职特色社团建设与管理工作,将有助于为该项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实践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工作往往因为得不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造成不少社团长期处于自发的学生自治状态,因而缺乏有效的理念指导和规范性的制度约束,使学生社团的发展很难与教学质量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效结合起来,更谈不上如何发挥其育人功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了。因此,问诊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工作,有必要探明其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通过究其原因进而实现其有效、特色发展之目的。
(一)学生社团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发展结构不平衡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普遍存在一种怪象,即每年秋季学期开学以后,各大社团纳新的火爆场面可谓迎接新生的一道具有标志性的风景线。众多社团扎堆上阵,声势不可谓不大,口号不可谓不响。但“招兵买马”之后,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社团便销声匿迹。它们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其根底,主要源于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重视更多表现在量的发展上,“人有我有”成为学生社团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至于社团如何发挥育人功能?如何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这方面的考虑还不够。因此造成社团发展数量多、规模大,但发展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团发展的数量不平衡。文体娱乐型和社会公益型社团往往占绝大多数,而理论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社团则凤毛麟角,甚至几近绝迹。二是社团的人员分布不平衡。社团成员低年级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参加文体娱乐型和社会公益型社团,而鲜少问津理论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社团。
(二)学校扶持力度不够,学生社团发展面临诸多客观问题
在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学校为了生存发展必然优先解决生源危机、就业危机以及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问题。相较而言,学校在办学经费的投入比例上,本着重点优先的原则,一般能够划拨给学生社团发展的实际经费总是很少。除了收取少量会费,学生社团几乎没有其他经费来源渠道。不少高职院校为了避免企业在校内从事商业活动,还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社团向企业拉赞助。这样一来,由于缺少活动经费,造成学生社团发展举步维艰。同时,由于教室及学生活动场地等资源有限,学校必然选择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分配使用。所以,学生社团通常面临着难以申请到活动场地的现实窘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使部分社团名存实亡,不少学生自入会以后直至毕业甚至没参加过一次社团活动。
(三)社团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缺乏创新意识,总体品位偏低,活动质量不高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举办活动的频次相对较高,基本能够做到内容丰富,且注重突出知识性和娱乐性,但大多数活动还停留在较低的追求层次上,与学生的期望值尚有不小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活动组织者在策划活动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意识,使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更像是被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更多地考虑活动背后的实际意义,造成活动的组织目的难以实现。虽然社团活动的形式多样,但总体来看,最明显的问题是缺乏创新意识,重复活动较多,不能引起学生的长期兴趣。另外,多数社团虽然都会聘任指导教师,但由于指导教师通常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兼职,不可能投入太多精力,导致社团活动缺乏有效指导,社团活动的质量难以提高。
(四)学生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社团的归口管理部门一般都是学校团委。为了规范相关管理工作,学校通常会按照《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条例》对学生社团的成立以及管理等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虽然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均已制订了社团章程,但由于社团成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造成社团内部管理松散,社团管理制度不能对社团成员形成应有的约束力,使得社团管理制度变成一纸空文。不少学校由于在认知上还存在误区,一味把学生社团作为协助上级职能部门开展活动的学生团体,简单地采取传统保姆式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统得过死,抓得过紧。学生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彻底失去了自主的意识,严重束缚了其个性的展示以及才能的发挥。
首先,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社团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着力解决好当前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校内实训轻校外实践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践育人不仅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更是高职院校谋求特色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途径。只有把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才能不断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其次,作为高职院校深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为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提供了新形式和新方法。“实践证明,加强实践育人环节,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接地气、聚人气、长才气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课[1]。”
第三,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建设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这是因为,基于实践育人理念建设高职特色社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和检验,从而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有助于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抓实抓好
高职院校必须摒弃学生社团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深刻认识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活动,与作为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社团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的衍生和升华,往往能够发挥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育人功能。甚或可以认为,学生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课堂教学成效的检验。因此,高职院校党委应统一领导学生社团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量化考核。科学合理分配办学资源,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经费投入、场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构建立体化、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多角度、全方位考核学生能力,提高育人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团委可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进行统筹管理,有效指导学生社团的成立、年审、注销、组织建设、活动和经费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学生社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发展现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学生社团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运行机制,制订科学的体系规范、约束和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包括工作监管、权益保障、人才培养、文化培育等内容。在结构优化方面,应对功能重复社团进行整合、削减,大力支持专业应用型社团的建设发展。对社团内部的组织架构优化,应根据各个社团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努力做到权责分明,实现简化管理层级、强化能力提升、提高活动质量的目的。在指导团队建设方面,不仅要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认定,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工作与教师年终考核、荣誉体系评选等内容结合起来,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团建设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担任社团负责人等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努力使社团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养,除了采取定期举办干部培训班的形式之外,还要建立奖惩体系,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促进社团之间的良性竞争,努力打造社团的活动品牌,增强其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化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和提升应用水平,并从中找出差距,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努力打造具有专业性、技能型的特色社团活动品牌。
(三)搭建平台,推动学生社团活动与教学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应鼓励院系将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与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专业技能型、实践应用型社团,并根据各自专业特点,积极打造精品社团活动,努力使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建设发展保持紧密的贴合度。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能够直接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去,既可以起到检验教学成效、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同时又可以通过教学不断地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高职院校通过建设特色社团,不仅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实现了服务地方社会的目的。另外,学生社团活动还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向校外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输送优秀选手的“练兵场”,积极建立以赛促建的社团建设模式,通过活动选拔专业技能人才,让学生在活动中迅速找到自身不足,及时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尤其应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将社团活动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去。以课题研究、项目管理或创业团队等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社团参与到企业工作的相关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锻炼技能,真实感受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及其文化,在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的同时,提高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和规划,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依托社团建设,利用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业比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加快学生社团平台建设,积极构筑“四位一体”的交互式、立体化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以举办“社团活动月”为契机,努力打造学校年度性的学生活动品牌,将其建设成为高职院校集中展示学生社团活动成果的优质平台。通过集中时段、集中场所的集中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精品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活动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向往度和参与积极性。二是积极构筑社团网络化管理平台,提高社团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建立学生社团QQ群、微信群等,既为同一社团内部的成员或对此社团感兴趣的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弥补部分院校存在的社团办公场所不足的遗憾,也能积极引导学生为社团活动出谋划策,实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三是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学生社团专题网站作为其活动成果的重要宣传展示窗口。高职院校尤其应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在加强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建设的同时,尽可能在企业网站上也开设相应的宣传版块或栏目,重点宣传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四是顺应自媒体发展趋势下社交方式和社交习惯的新变化,积极发挥微信及APP应用等的信息传播优势,彰显社团活动特色。通过培养一批对信息敏感,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和编辑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团微信公众号。有条件的院校还可组织专业学生组成开发团队,开发应用APP程序,努力带动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工作,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及其内涵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蒋国平)
[1]杜玉波.推动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不断开创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4-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ssociatio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FANG Lei,SHI You-zong,XIE Xiao-m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t Nanning,Nanning 530001,China)
Nowadays,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sociations have not got enough and necessary attention,so many harmful problems occurred which restrict their development.Considering the patricular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which will provide us a new way to achieve this job.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s’ association;educating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G455.7
A
1671-9719(2016)9-0074-03
方雷(1985—),男,河南潢川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6-06-12
2016-07-06
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GUTDJ201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