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析

2016-03-19 06:01:53姜欢
改革与开放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对策大学生

姜欢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析

姜欢

摘 要:信息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核心力量,也是时代进步的领航者、社会发展的年轻血液,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他们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与此同时也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对其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涵和意义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所谓政治参与就是公民为了维护政治体系的生存和实现自身的权力,通过合法可行的方式参与国家政治运行过程的行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把其界定为“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1]网络政治参与则是公民以网络为途径介入政治生活领域,参与政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可从参与的主体、客体和参与的方式三方面界定。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网民及网络团体,客体是公共决策活动和国家的政治系统,参与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特殊的载体影响政治参与的客体。根据上述界定可初步认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群体在基本了解国家政治、社会状况基础上,通过合法程序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从而影响国家政治体系运行的活动。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

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政治参与的热情,使他们政治参与意识薄弱。网络政治参与形式的兴起正好弥补了传统政治参与的缺陷,给大学生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为他们进行有效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扩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范围的同时,也彰显了他们政治参与的主体性地位。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选择途径,也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更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网络政治参与兴起前,参政议政多以间接、古板的选举投票形式来实现,对这种传统形式,大学生们关注较少,难以提高自己政治参与兴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已赋予了新的内容、途径和特点。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

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内容比传统政治参与更广泛和新颖:一是对国家社会的一些重大政策决策性问题的关注,比如,党的十八大、反腐败、全国两会等议题,都吸引了大学生眼球。二是涉及学校以及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比如,某学校食堂涨价问题,大学生有权在网络上参与讨论并发起维权行动。再如,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针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进行讨论,并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在大学生积极参加网络政治中有所表现。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途径

如今,信息交流的渠道呈现多样性特点,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平台。除了传统的论坛之外,还出现了博客、帖吧、QQ、微信、微博、人人网、邮件,短信等新兴平台,体现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更具体化和个性化。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对敏感话题以及事关学校稳定话题的探讨变得更加个性化,从而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困扰。这也是学校甚至国家对网络政治参与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特点

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首先开放性、自由性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最显著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分布广泛,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越强,接受的信息量越大,通过政治参与的途径更自由,进行网络政治的交流就会越深入。其次是主体性,这是一种“草根式”自下而上的个体化政治参与。[3]网络政治参与是对传统政治参与的全新变革,弥补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漏洞,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打破了大学生“漠视”政治参与的僵局,凸显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个体性。最后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政治参与,大学生年轻好胜的性格特点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冲动和不成熟。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随之出现,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也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在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力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有利有也弊。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网络结社主要是指网络参与者基于共同旨趣、共同利益或者共同信仰,或者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以网络为媒介组织与联系起来,有着相对稳定的成员,并进行相对固定的联系和活动的网络群体或组织。”[4]大学生利用网络结社的方式积极关注并参与我国政治决策问题的讨论,更加畅通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弥补了政治表达缺失的漏洞,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政治参与更加便捷高效。生活中政治新闻无处不在,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观看领导人的讲话视频、国家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对重要会议的专家解析。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的改革问题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学校官网这些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信息,还可以对其进行评论、转发,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便利。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度,提高了相关制度的影响力,在改变他们政治参与模式的同时,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率。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网络信息纷繁复杂,鱼龙混杂。在这样一个信息杂糅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时,信息筛选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面对可能发生的政治事件,由于信息选择难度的增加,从而造成对政治信息信任度的降低,导致他们对整个政治事件的错误认知。对于一些缺少主见的学生,极易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对政治信息的片面理解,容易造成冲动、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增加了学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网络上偏激的政治信息也极有可能造成大学生认知的错误,进而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给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他们通过校园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散布谣言等,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制造混乱和破坏。埃瑟·戴森认为:“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的工具,或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5]比如,大学生在讨论政治问题时,不法分子通过匿名的身份发布虚假消息,并通过煽动一些不明事件缘由的学生,致使他们情绪失控,从而造成混乱,最后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普及,网络动员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由于网络动员中用户的匿名性和无组织性,导致了动员主体的隐蔽性。目前,网络动员发起的现实活动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高校难以预测的危机,同时增加了社会把控危机的难度。

四、应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消极影响的措施

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的诉求也从物质层面慢慢向政治层面转变,尤其是政府角色的转变和理念的重建,由一个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与此同时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有所提高,这一过程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

高校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同时要根据人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合理、有效、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科理论奠定基础,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政治方向。因此,高校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氛围、教学手段以及教育内容出发,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

2.搭建大学生网络政治的思想阵地,维护网络政治参与平台

在网络大环境下,面对大学生专门建设的思想阵地相对较少,所建立的一些对大学生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想阵地因此变得很有必要。有关部门可以专门为大学生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前沿网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外,为大学生在网络阵地中提供较新的、权威的理论学习阵地,使大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获得理论知识。还可以整合大学论坛资源,起到彼此互补的作用并发挥合力。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稳定发展。政府部门要努力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建设,使网络政治参与普及化、平民化;加强信息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资源共享型网络政治参与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道德建设,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相似,网络道德并不是以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而是通过每个网络个体的自我认同来自觉遵守的。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自发性、平等性给网络道德的建立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当前的网络大环境下,只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指向,减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消极行为的发生。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同时要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制度;提高网络管理的技术水平,完善网络舆论监控技术和网络犯罪监管技术,以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程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7.

[2]王金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04):53-60.

[3]罗迪.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87-90.

[4]王存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结社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5-110.

[5]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28

猜你喜欢
网络政治参与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4:00:47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人民论坛(2016年14期)2016-06-21 10:28:34
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治理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8: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