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视域下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

2016-03-19 05:56玺,管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

王 玺,管 华



国家认同视域下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

王 玺,管 华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但是新时期下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民族矛盾尖锐,国家认同感弱化的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结合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通过确立以民族特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政治参与度来培养国家认同。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认同;少数民族

近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人员交往与信息沟通的障碍被不断地冲破和瓦解,国外敌对势力通过“西化”、“分化”手段对我国人民进行恶意的文化灌输与价值渗透,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民族认同出现了动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向工业化社会迈进。现代的工业化社会是高度整合的社会,它要求每个人随时准备在新的、陌生的岗位上工作,它使得每个人都成为随时可以被别人替换的社会部件,且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1]。目前,西部地区的人们在跨文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成为被动者和“不适应者”。同时工业化的社会也需要每个人将自己的语言(民族和地方语言)、信仰、技能、习俗、规范和习俗偏好等暂时放在较低的位置,人们要收起自己已有的认知转而学习和适应陌生的东西。这些都会加剧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失落感,使他们对原有的文化产生眷恋,削弱了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加之我国西部地区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转型期间阶层矛盾凸显、优秀人才不断外流,使得西部地区部分人对国家政策出现了认识偏差,进而对党、对国家也出现了差异认同。

因此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复杂情况下,原先承担着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高新技术转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以适应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寻求在国家认同视域下的适合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为西部地区的国家认同的培养提供物质支撑和文化支撑。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是社会成员的一种趋同、相近的心理感受,即“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2]。国家认同就是人们在建立自己的民族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接纳和热爱,是一种“归属感”。一般来说国家认同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集领土、主权、人口于一体的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它包括公民对同胞—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另一方面,国家认同也指公民对国家政权系统的认同,即公民对国家政权系统的同意、赞同、支持,亦即公民在把自己视为公民——民族成员的基础上,基于对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所产生的政治认同”[3]。因此国家认同是现代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内在凝聚力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国各民族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此历史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对少数民族全面的实施制度建设和政策惠及使其不断纳入到我国国家建设中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意识,同时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也进一步形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认同感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国家认同感维系的根本在于社会经济以及民生的发展。而发展高职教育恰恰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缓解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城镇一体化过程中以及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结构不稳定、社会张力增大以及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提高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和民族整体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生产力系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演化。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能推进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构筑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认同感的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就是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来帮助经济文化欠发达的民族实现发展而进行的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在民族职业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不仅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起点差”,而且二者的文化背景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时间差”,这种差别是民族职业教育的困难之所在。因为这种客观存在的“文化落差”使得民族职业教育有可能全方位地影响民族文化,推动它迅速地实现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把文化传播、技术转让和观念更新等手段同时结合在民族职业教育之中,必将卓有成效地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总之,民族职业教育利用文化的习得性而在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时代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降低了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的陌生感,促进了民族文化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提供了文化基础。

(三)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是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一步。高等职业教育将教育的边界扩展到职业中来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它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有助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中整合自己的价值来实现国家认同。英克尔斯认为在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工厂的经历是人成年后现代性习得的重要途径。越是现代化的工厂或组织、单位对人的现代化影响越大[4]。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知识、理论、技能等层次都较高的团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公民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最重要因素。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它在传承和创新工业文化的同时,也有责任通过传递注重规范、强调合作与竞争的现代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国家认同的意义

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也相对较为复杂。西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国家认同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的水平。而且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认同感还会间接地对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的建立与培养产生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社会的阶层和积极意识可以通过社会福利政策化解,文化群体追求的核心却不是物质,而是福山在《历史终结与最后之人》中引述黑格尔那种意义上的“承认和社会认同”[5]。因此,社会福利政策对于化解文化认同的作用就没有那么直接。而国家在以往的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往往对社会福利以及对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很少集中把关注点放到发展职业教育上来。而高职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维护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通过西部高职教育的发展来促进西部地区人员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十分重要。

第一,在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国家认同感,有利于维护区域稳定特别是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西部高职院校的学生是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国家认同感的发展事关民族关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当今一体多元化的关系格局中,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仅仅包括民族自身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能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特别是能进一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认清国际敌对势力的真面目就是企图对我国进行分裂策反,阻扰和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将祖国统一和民族共同发展当做中国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发展基础,党和国家打击分裂势力的正义行动和正确主张才会得以开展,进而才能有效面对和抵御目前复杂国际形势,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声望。

第二,在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为国家认同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虽然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引下,经济社会已有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人力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凸出。因此,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及建立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2014年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能源合作、经济贸易、互联互通、区域合作、金融合作等方面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沿海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也加强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国家认同感能够加强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和沿海地区人民的情感联系。

第三,在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国家认同感,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认同感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同是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我国的国家认同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价值吸引力,能使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特别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能够使他们对我们的祖国有向往、尊重,融入其中的想法。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育文化价值吸引力。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在充分开发西部各省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并通过高职教育自身的文化功能传播出去,不断提高西部各省的区域文化传播能力,增强富含独特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吸引力。

三、西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国家认同的策略

当前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传统的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对劳动力的技术和知识提出新的要求;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年扩大,但劳动力市场对于高学历的要求,以及有学历待业者逐年增加使职教生就业更加困难;外出务工以及社会流动的机会增加又引发了职教生源荒[6]。因此在新形势下,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将国家认同意识融入到发展的轨道中来。

(一)确立以民族特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期间举行的中国专题圆桌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更新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建设适应需求、多元立交、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须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7]。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要得到发展,必然离不开日益多样的族群劳动力。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要应对西部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转型。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不同民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空间。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集体无意识”和文化遗传“密码”的方式融入少数民族民众的血脉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感知、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其从事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实践产生影响[8]。因此必须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摄取并形成混合的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内容,注重民族文化背景下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教学方式上,要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教学事件,在课堂上尊重并欣赏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民族职业价值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通过职业技能的传授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超越个体民族文化的能力,形成对中华民族认同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等,增加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出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身心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职业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双语教学训练。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普通话教学,另一方面培养教师的少数民族语言技能,便于及时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高职院校也有必要开设相应的阿语教学班,要使教师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建立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取向的职业指导模式

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要得到发展,就得依赖日益多样的族群劳动力。由于社会环境的阻碍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障碍,很多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并不能充分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的职业培训、生涯发展与职业指导等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成效至今差强人意,很大程度上少数民族在职场仍属弱势群体。因此要建立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取向的职业指导模式,着重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我们要仔细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观以及职业抉择的影响程度,尝试构建适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职业指导模式。教师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要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认同感和世界观。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作用,能够使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更加坚定。而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敬业乐群、礼貌待人、和谐相处等思想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帮助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涯中确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政治观念。

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要在以往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缓解进入社会受到的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落感,解决其融入社会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在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都市化的背景下,生活模式和职业模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文化认同困惑。

(三)提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技能、知识、理论等层次都较高的团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公民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由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民族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的宗教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政治的理性参与度不高。然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适度理性地参与政治、表达政治诉求对于化解西部地区的民族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创造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要努力挖掘当地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政治参与范围,加强宪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消除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盲从,提高他们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4] 孔翠芳.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认同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5]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 钱民辉.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问题构成及对策分析[J].民族职业教育研究,2010,(6):14-17.

[7] 刘琴,张婷,董少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2-05-17(1).

[8] 孙翀.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5):116-119.

The Mission of Wes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Horiz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ANG Xi, GUAN Hua
(Education Collag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In the western region, especially the minority are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s a huge reserve of human resources to it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But under the new perio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ethnic conflicts and weaken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western region especiall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local situati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must improve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establishing“ethnic-characteristics-centered” model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Key words:western reg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minoritie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64X(2016)02-0006-05

收稿日期:2016-01-0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国家一般项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贫究富”差(B距IA120070)。

作者简介:王玺(1990-),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