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惠涛 张富国(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穆惠涛张富国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是其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其中体现出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然主义的价值取向、平等的价值取向与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对我国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平民教育思想;价值取向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对西方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父”、西方“教圣”。而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一些普适性的教育规律,也对我国今天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裴斯泰洛齐说:“我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唯一的一本书就是人”。[1]因此,他的全部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研究基础上的,这使他的教育思想更合乎人性,更具人性化,而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1.理论基础—人性论
裴斯泰洛齐认为,大自然造就的人是不完善的,因此人必须自己实现他自身的人性化。而教育是对人施加的人为影响,这种人为影响必须建立在人的本性基础上,并且与之相适应。同时,在儿童身上具有一种渴望发展的倾向,人需要教育才能发展和完善,能力经教育才能呈现,而自然天性的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程序和步骤,人的教育必须与之相协调。[2]由此可见,教育不应是强加给受教育者的一种负担,应是顺应人的发展规律,给人提供一种渴望的需求的教育。因此,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虽然人同时存在于自然状态、社会状态与道德状态之中,但道德状态的人是完全撇开他的原始需要和社会义务,从自身的内在价值观看待事物的人,与之相适应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力量,塑造道德人。”[3]
培养人性是裴斯泰洛齐人性论的出发点。裴斯泰洛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具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人有别于并高于动物天性的高级天性,它包括“认识真理、学会爱、信神、听从良知、实现正义、提高审美能力、领悟和实现更高的价值(善、真和公道等)、创造性地工作、自由地行动、有责任心、克服自身的利己主义、塑造共同的生活、让理智占上风、追求自身的完美。”[4]而本性永远是施加人为影响最重要的基础,人为影响和本性之间的关系犹如一座房子和岩石地基之间的关系。同时,人的发展就是克服低级天性中的不利因素,不断向高级天性发展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需要依靠教育。
2.现实动力—对学生、对人民的爱
裴斯泰洛齐一生都在为他的学生和人民奉献无私的爱,因此他对学生、对人民的爱,被誉为“裴斯泰洛齐精神”。裴斯泰洛齐痛心地看到本国人民生活在苦难贫穷之中,决心进行贫民的教育实践,使他们改变困苦现状,改变贫苦的命运,以教育之力解救人民于水火。裴斯泰洛齐先后在新庄、斯坦茨、布格多夫、伊弗东建立孤儿院与学校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用无尽的爱关心学生、教育学生。所以,裴斯泰洛齐认为实现教育目的必须进行爱的教育。“如果我真正爱他们,想成为他们真正的老师,我应该像上帝怜悯爱他的人一样,怜悯这个村的孩子们。”[5]关爱学生既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合格教师的标准。带着一颗爱心,关爱每一名学生,不仅能体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也能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3.教育教学过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裴斯泰洛齐认为,旧式的教育忽略甚至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忽略了儿童心理因素,影响了教育目的实现,无法发展人的内在本性力量。所以,他提倡的新式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的关键所在。”[6]
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7]“儿童们自己教自己。我深信一切真理、一切教育指令都应该来自学生自身,在他们身上产生出来。”[8]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学生应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不勤奋的根源,几乎都是缺乏兴趣。孩子缺乏兴趣的原因,几乎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对。”[9]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头等任务就是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与发展的源动力。裴斯泰洛齐认为这是一种规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自然主义的价值取向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教育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教育应该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只有大自然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可靠的,唯有她清白廉洁、毫不动摇地指引我们径直去获取真理和智慧。儿童跟随自然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10]
1.教育行为要适应自然
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实际是反对那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外在干预式的教育行为。裴斯泰洛齐主张儿童应在开放式的、活泼愉快的氛围中生活与学习。儿童不仅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能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才实干。当然,这种自然不是完全开放式的自然,是以遵循一定教育规律为前提的自然。在这一前提下,寻找更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不是消极被动的,也应主动去找寻规律,一边在适应自然,一边也要补充自然,最终达到与社会和谐的目的。
2.教学原则要遵循自然
裴斯泰洛齐认为,“对大自然的感觉印象是人类教学的唯一真实的基础,因为它是人类知识的唯一真实的基础。”[11]“必须承认,所有的知识产生于感觉印象并又可追溯到感觉印象。”[12]所以,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同时,他认为“凡事都有自然规律,先后本末决不能倒置”。所以,他认为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真正的教育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协调发挥和运用人的能力的原则。”[13]因此,又提出了循序渐进原则。此外,裴斯泰洛齐认为,人体内有一种自发的冲动,或自发发展的倾向;同时,人是环境的动物,他自身有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态度改造环境。自然的方法始终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儿童的冲动引发儿童的自由活动,教学不要忙着加以干涉。然而,儿童的自发发展仅仅能唤起他的原始本能,对儿童的发展是很有限的,不可能使儿童达到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放任儿童完全自发发展,而是要超越自然的控制,把自然的法则、社会的法则和道德的法则协调起来。[14]所以,他又提出了自发性和自我能动性的教学原则。从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可以看出,除遵循自然之外,也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在发展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顾及到能力均衡发展问题。崇尚自然,又遵循一定的法则,在自由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三)平等的价值取向
1.教育权力的平等
裴斯泰洛齐指出:“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学生不论他属于哪个社会阶级,不论他打算从事哪种职业,人类天性中具有的某些才能,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些才能构成一个人基本能力的主干。我们没有权力限制任何人发展他的全部才能的机会。”[15]“教学正如一座大厦,……在下层住着无数的人群,他们和上层的人们一样,有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的同等权利。”[16]当然,这里也包括穷人与富人,穷富对教育实质没有根本影响,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欲望差别不大。由此可见,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也包括教育过程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并努力构建一个民主主义的教育体系。通过这种教育不仅培养高端人才,也要使社会的弱势群体受到教育,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所以,裴斯泰洛齐晚年有个愿望就是“培养大众教师,根据大众教育宗旨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各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17]这势必会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合理流动,而这也正是教育功能之一。
2.教育教学过程的平等
师生关系要平等。教师应设身处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关怀学生。“教师本身的兴趣与教师在学生身上唤起的兴趣之间,存在着值得一提的相互作用。对教学任务的真正兴趣,亲切的话语,美好的思想,和善的面部表情和炯炯有神的目光,所有这一切永远会对孩子们有影响。”[18]平等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而平等又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爱教育、爱学生才能主动去了解学生,才能建立起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育教学过程平等的方法就是教育教学方法要简单。教育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可以增加受教育人数,普及教育,改善穷人们的贫穷生活。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遵循一定规律,但不能过于理想化,要强调它的实用性,否则再完美的方法也只能纸上谈兵而无实际价值。这点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裴斯泰洛齐说:“我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追求我毕生的目标,这就是要深刻地论证和简化教育和教学手段,为全国的穷人们争取一个较好的命运。”[19]而简单不代表无效、低效,正是为了有效、高效而简单,也是为了追求平等而简单。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相当的穷人主义教育思想。
(四)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1.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即心、脑、手的教育的和谐统一。心的教育是指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脑的教育是指智力教育,手的教育是指体育,其中包括艺术教育,还包括实际能力的教育(能力训练、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方面)。道德、智力和实际能力协调发展。在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中,是分主次的,其中道德能力是处于最重要的首要地位的。“无论在哪里,教育都旨在取得更高的品质而不单是机械地训练记忆。”[20]
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外,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也很重要。“体育既能使孩子健康、愉快,又能激发他们的团结友爱精神。”[21]同时他又特别强调了儿童能力的培养,不仅指考试能力,还包括劳动技能,这既是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儿童未来发展的生存技能之一。教育不是培养只知学习与考试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有个性、有发展潜力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社会人。对个体来说,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幸福的人;对社会来说,他是一个能很快融入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好的教育。所以,裴斯泰洛齐说:“如果人得到高尚、满意的教育,人就肯定会为信仰和爱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德、智、体。”[22]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外力与内力相结合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教育要注重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既要关注人的个体属性,又要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关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个性是人类天性中最高、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幸福,我们应予以关注与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人的社会属性。在培养儿童个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儿童社会性的引导。这种社会性不是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的特性,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普遍性—人人必须遵守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所以,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使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方式是使人成为独立的人;教育使人作为个体感到自身的幸福。培养智力、掌握有用的知识、发展全部天赋。”[23]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的教育。完整的人既包括个人属性的完善,也包括社会属性的完善,二者是统一的。教育既要立足于儿童天赋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注意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必然反映在学校的教育内容中,而儿童个性的发展也必然与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二者的和谐统一,既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一)以学生需求为本
农村教育目标要以学生需求为本。农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其实不论是农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升学能力,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特别是后一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农村学生是升不了高中与大学,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意味着学业的终结。所以,他们更渴望在校能掌握一技之长。这是农村学生很合理的一个需求,而我们的很多普通学校却很难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们认为普通学校应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全体学生学习,采取“2+1模式”、“2.5+0.5模式”或“3+1模式”等。也可以是部分学生学习,即可以采取分流的形式分别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人各有志,适当的分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农村教育内容要以农村学生合理的需求为本。农村教育教什么?这是一个既容易回答,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为城乡统一编写的教材在农村常常存在水土不服的状况。有些是由于农村学生基础薄弱,而教材难度起点高,造成的学习困难。有些是由于缺乏城市生活的体验,在理解上出现偏差造成的学习障碍。有些是学生想学,而教材中却没有,如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技能。所以,要改变现状就要从农村学生的合理需求出发,规划出农村学生学习的内容。既要考虑他们的基础状况,也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教材在编写上可以做出一些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加以补充。
农村教育方式要以农村学生合理的需求为本。班级授课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强调的是效率。效率固然重要,但对那些不方便就学的学生来说,何来效率。因此,除了学校的班级授课,也可进行到家送课、网上授课等。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最终的质量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评定。
(二)激发农村教师爱心
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师资问题。在师资方面国家出台很多政策与规定。如对教师资格的要求、特岗教师政策、支教政策等。这些措施虽然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从硬件层面、知识层面做出的规定,而没有关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爱心。爱心是建立平等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爱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源泉,爱心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与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推动力。在教师入职前可进行一定时间的教育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加以考查。
(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我们努力追求教育公平,但公平是相对的。在现阶段,农村教育要想快速发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必须制定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如教学网点的布局与调整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而应以社会效益为根本。为每一名适龄儿童提供充分的上学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充分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办学困难的特点,在科学核算成本与预算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渠道增加农村教育的发展经费。这样学校的校车问题、教师的培训问题、教学硬件的改善问题等都会有所缓解。在经费的计算与划拨上可制定与城市标准不同,而又向农村倾斜的标准。在师资方面,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给农村教师高出城市教师若干的工资与待遇,以吸引好的教师留在农村等等。所有这些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与大力的扶持必然会促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13] [22]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M].尹德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81. 139. 128.
[2]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77-378.
[3] [4] [21]余中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72. 68. 252.
[5] [7] [9] [17] [18] [19] [2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二卷)[M].尹德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22. 71-72. 283. 224. 284-285. 213. 290.
[6]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94-295.
[8] [10] [11] [12] [15] [20]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1. 35. 200. 146. 368. 398.
[14]卓晴君,方晓东.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71-72.
[1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76.
(责任编辑田晓苗)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s Thoughts on Education and Inspirations
Mu Huitao Zhang Fuguo
Abstract: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s thoughts on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pursuit of the goal of his education theory and education practice. The specific content conclude humanism value orientation, naturalism value orientation, equ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 etc. Even to this day, his thoughts still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rural education.
Key words: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 thoughts on civilian educ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作者简介:穆惠涛,女,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张富国,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YJA880110)
收稿日期:2015-11-05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3-00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