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

2016-03-19 05:34彭泽平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本科培养体系

彭泽平 姚 琳(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

彭泽平姚琳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已成为当今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必须抓好“本科”这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链,破除观念、体制与制度障碍,构建认知系统、操作系统与保障系统三位协同一体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本科;培养体系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要担当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大学从本科阶段就必须树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意识,构建切实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

一、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阻碍

我国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早已有之,早在30多年前,中国科大就曾设立少年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大等国内高校纷纷加入探索。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之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应当指出,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近些年来不少大学在招生选拔、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1]

1.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观念阻碍

首先,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权衡、认识上,不少高校普遍认为研究生教育重于本科教育,无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均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平台的事实,进而在办学实践中做出“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教育”的片面选择,致使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本科教育被置于弱势位置,弱化了本科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导致本科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不够重视,“本科”这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作用发挥乏力。其次,在大学的职能和任务观上不少高校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在科研至上的理念之下,不少高校将科学研究凌驾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之上,没有把人才培养视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否定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各项工作所处的中心地位,其结果是导致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无从保障。再次,在大学教师任务观上,片面强调科学研究的地位和要求,弱化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和担当,没有科学认识到在大学教师任务中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致使高校和高校教师对人才培养、学生成才的投入和专注度较低,给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在大学教学观上,大学教学仍将系统传授与掌握客观的、现成的、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体系作为教学最重要乃至是唯一的目标,没有完整的看到大学教学传承知识、培育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涵养品行与助长生命的使命和任务担当。

2.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较为陈旧

首先,从当前不少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看,没有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开设的大学通识课程范围偏窄,难以让学生获得宽广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类课程开设过多实践类课程不足,在理论类课程中全英文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研究探讨型课程欠缺;内容体系对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前沿的反应不够及时,优秀外文原版教材采用不够;个性化的选修课程设置不够。总之,课程开放性、完整性与选择性较差,难以使学生形成宽、专、交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并形成多种思维方式。其次,对大学育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实践活动重视、开展不够,尤其是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科学研究探索的平台、条件和营造的氛围不足,学生参与课外科学研究探索往往流于表面、不够深入。最后,在教学上,不少高校的教学盛行的仍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尚未真正落实。

3.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举措乏力

首先,评价体系构建滞后,没有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导向和环境氛围。在政府对大学的评价方面,现行的大学评价多存在科研至上的取向,重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总量、发表的论文、专著多寡以及成果获奖,对作为高校根本任务、中心工作并理当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方面—人才培养关注、重视不够,影响了大学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投入程度。在高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面,受制于高校评价的科研至上惯性,高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是职称晋升、津贴奖励等也主要是看教师的科研项目数量、项目级别高低、科研经费多寡、发表论文专著的多少以及科研获奖如何,导致科研成了高校教师的关注中心,催生了“教授不教”的怪象,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不愿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上投入精力。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上,不少高校仍盛行单一的、以考记忆性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合作能力的考核,无法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导向和过程推动作用。其次,高校对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大学在统筹协同资源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努力不够,单位、机构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大学资源的开放不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科技学园区、各类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在内的创新平台体系对学生的开放不足;三是在师资力量保障上吸引知名学者、专家参与拔尖人才培养不够,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鲜有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四是没有获得其他一些重要的条件支持。如:学生鲜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没有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没有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在学籍管理上没有为拔尖创新人才陪开设特殊通道,本—硕—博贯通培养链接不顺畅;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够;没有制定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奖惩分流制度和激励机制等等。

二、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定位

要重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首先必须对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2]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本科这一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链阶段,必须扎实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成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第一,掌握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的素质特征。要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本科阶段,首先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做到“专”、“约”相济,能紧跟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其次,还应当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为成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本的知识基础。

第二,形成较强的能力筹备。国际知名大学在培养拔尖人才时,特别注重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要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本科阶段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价值实现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在本科阶段,不仅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和外文学术文献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开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开拓能力、公共关系能力以及领导与管理能力。[3]大学本科阶段只有重视多方面能力的训练,才能为成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厚实的能力基础。

第三,塑造良好的品质结构。要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本科学生除了身心两健之外,还必须让其树立成为行业领袖人物的崇高理想和报答国家、民族的远大抱负,具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聪明才智的使命感和伟大志向。

拔尖创新人才有多种内禀特性,对于我国学生而言,“最缺乏的无疑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4]由此,大学本科教育还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抱有追求学问的满腔热忱和仰望星空的兴致,塑造学生“理想远大、志向坚定、心态平和、兴趣浓厚’”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铸就学生不从众、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形成怀疑、批判和强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大学本科还应当涵养学生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以及不畏失败的强大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在大学本科阶段,必须塑造学生成为拔尖人才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情意素养。

三、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重构

1.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系统

首先,大学必须树立本科教育是大学可持续发展关键的理念,纠正重“研”(研究生教育)轻“本”(本科教育)的错误认识。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发展、品牌形成和学术进步的基础,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其次,必须树立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要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重要使命的理念。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等多重使命,但大学说到底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和基本职能的文化机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根本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三,改变以知识中心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大学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并重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学观念。第四,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教学和科研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载体,二者是辩证统—、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关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必须消除科研与教学疏离乃至“二元对立”的现实格局,从根本上破解大学办学所存在的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从教师工作职责的角度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因此,大学教师应立足教学(教学本系教师的天职)做科研,科研反之亦要紧紧服务教学。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鲜活的研究过程,获得研究的体验并掌握研究的方法。

2.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操作系统

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的思路,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融合一体的本科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重在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面),使其具有宽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在学科基础和专业发展课程上,强化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适当增加课程的深度,扩大开设全英文课程,逐步采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系统、坚实地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其开拓创新精神。在理论课程教学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实践性课程的育人作用,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实习、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形式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尤其是要让学生及早投入科学研究实践,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

其次,倡导批判型、研究型的本科教学。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本科教学必须实施小班化的研究型教学,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大学课堂必须“确保想象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课堂中的优先权”,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已有结论,不迷信、不盲从权威和书本,将大学课堂真正塑造成为理性探险、追求真理的场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批判性的思考者与学习者,才能使学生获得创新意识、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

3.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

首先,构建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导向的评价体系。在政府对大学评价的方面,要强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看在校生及毕业生质量,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5]在高校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尤其是对大学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上,要将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不断激发优秀教师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用情、用心、用功献身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大学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方面,要构建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在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其次,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对本科教学的重视与投入力度。高校要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把本科教学视作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无论是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还是工作评价都必须真正体现以大学教学为中心。只有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才能为教师勤于教学、乐于教学、善于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动力。

最后,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直接支持。第一,大学要协调好各部门、研究机构的关系,搭建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共同体,不断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验、科研条件。第二,制定吸引教授和知名专家为本科学生授课和担任导师的激励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等参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与此同时积极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承担或参与课程讲授,全面开展小班化精英式教学。第三,设置适合本科学生特点的科学研究项目并吸纳学生参与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资助学生到国外高校访学交流或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给学生提供接触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与科学研究群体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特殊支持。第六,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等等创新人才奖励制度,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2]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12.

[3]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与培养途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2,(3):138-142.

[4]朱邦芬.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10,(4):1-6.

[5]杨德广.培养拔尖人才障碍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6-11-06(5).

(责任编辑石连海)

Train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 Predicament and Outlet

Peng Zeping Yao Lin

Abstract:University is not only the base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but is the cradl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innovation country have become the bounden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oday's Universit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e university must grasp the“undergraduate”the early cultivation chain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breaking the obstacles of the concept, system and institution, constructing a undergraduate top -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that work in coordination with cognitive system, operating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作者简介:彭泽平,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研究;姚琳,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TY039)

收稿日期:2015-11-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3-0040-05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本科培养体系
记一次写生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李玲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