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程
浅议高校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转型发展
钱 程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推进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实现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为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做好保障支撑。
高校后勤;改革;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战略判断和布局,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基本遵循和战略引领。2016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核心战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启动社会化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展开,高校后勤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范畴,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推进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实现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这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学校后勤在内的传统服务行业面临着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将体现在服务主体自身的发展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实现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的转型升级。
目前,各高校后勤系统管理和服务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各类办公、节能、物流、商饮、资产、维修、监管等管理决策和服务信息系统在后勤事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变革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变革基于以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第五次信息革命。随着信息的快速膨胀,其爆炸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类智力能够掌握和控制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已经很难应对当前信息社会的挑战,以类脑智能计算技术为特点的智能革命应运而生。一波波智能革命的浪潮为未来信息技术建立全新的理论基础与产业平台,实现了海量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
随着“智能革命”的不断推进,对各行业带来的变革将逐渐显现,高校后勤要紧跟“智能革命”的步伐,树立“互联网+”和“智能+”的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成果,将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融入到后勤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中,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和校园一站式、互动式、菜单式客户智能服务终端,全面提高后勤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高校后勤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突出了高校后勤产业的属性,高校后勤系统基本上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由高校自身无偿提供后勤服务的传统模式,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未完成,体制机制的障碍还未消除,传统的“统、管、包,等、看、要”观念依然存在,封闭的“自我供给”、“体内循环”仍然是多数高校后勤运行的主要模式,市场开放度、社会参与度、竞争力还很低,学校办后勤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推进传统封闭的高校后勤向多元开放的后勤转型,要充分利用 协调理论,探索后勤领域有序开放、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首先,要厘清开放的内容和节奏,高校后勤承担了学校基础保障、环境整治、经营开发、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对于这些职能要依据各地各校实际情况,按照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职责范围、厘清权利边界,进行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服务性质,市场成熟度、综合效益等因素,有序、渐进地推进校内市场对外开放。第二,要转变传统的依赖性思维,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营和服务理念,建立引入社会力量、优质企业进入校内市场,参与共同竞争和合作的引导性、激励性以及监管性政策,确保社会优质资源“进的来”,“管得住”。第三,要着力解决市场开放后,资源统筹配置和产品创新的内外联动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后勤资源共享平台,打破自成系统,封闭运营和利益固化的现状,以后勤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和协调创新,从人才、技术、设备、管理服务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和社会各界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后勤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和开发,设计和推出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产品,满足师生多元化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比2014年底增加了55所;2014年底,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校均规模为9995人。[1]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后勤保障工作,多是粗放式的依赖资源的投入和消耗来维持服务对象的正常运转。在201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分别有12处提及高校和2处提及节能,虽然没有直接阐述高校节能降耗问题,但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GDP的重要方阵,低碳校园、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建设对于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2]
高校后勤作为高校资源供给保障和能源支出的直接管理者,不仅承担着节约资源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节约思想的传承、节约型人才培养的任务。[3]在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中要树立资源意识、绩效意识和节约意识,将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纳入后勤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中,建立绿色校园运行机制,构建完整的成本管控和核算体系,实现校园后勤安全节约、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要经常性地开展绿色节能的宣传教育,利用线上线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教育,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服务,把绿色、生态理念渗透到经营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各项工作中。要运用物联网和传感等现代技术,建设后勤安全预警监测、物流、维修等系统,借助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动现代绿色后勤建设。要加强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和管理,降低损坏构成率,提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提高修缮率,做到物资综合利用;要注意平时工作数据的积累、统计和分析,增强计划性,做好内部成本核算,提高管理效益。通过一系列举措,摒弃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向高效、绿色、生态转型,建设绿色后勤,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高校自成体系的“行政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使高校后勤除承担公益性的教育服务功能外,还要克服体制性障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开放市场,参与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效率、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校园服务市场和管理运行模式,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在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下,虽然经历了不断深化的改革,多数高校后勤实体已经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实施企业化管理,但是由于新旧体制的长期冲突,产权关系不明晰,领导干部由校方选拔派遣,行政化干预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的行为依然存在,后勤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独立经营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高校后勤去行政化、实现专业化任重而道远。
高校后勤实体走向专业化、现代化离不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高校后勤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要给予后勤实体独立使用和处置资产的权利,增强后勤实体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资产使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关系,通过合同,明确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和法律关系,建立三者间的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契约规范以外的利益冲突。建立专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手段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引进专业的人才,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后勤管理和服务队伍的专门化和专业化;按照行业标准和服务对象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满足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个性化、高层次的需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市场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调整,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将面临从产品质量和价格,到服务和营销,以及人才、品牌等全面的竞争和挑战。长期在“学校保护主义”下运行的高校后勤系统,偏重于行政管理层面,严谨的制度建设是其优势,对精神层面和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制度文化弥补了组织精神文化以道德为基础的自我规范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后果主义的局限性。[4]对高校后勤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变迁和自身行政化的传统惯性之间已经形成了“时差”,仅依赖制度管理已很难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因为这些竞争表面是服务产品、技术等“硬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品牌等“软实力”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寻求发展,必须及时调整“时差”,推动后勤文化建设,树立品牌形象。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后勤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对内凝聚力量,对外展示形象,是一个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校后勤文化既具有企业文化的特质,同时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必须根植于所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其建设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后勤文化建设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次分类展开。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提高服务产品质量,优化后勤文化物质载体。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与后勤文化高度契合的制度文化。开展后勤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树立典型和品牌,在管理经营中展示后勤工作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状态。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后勤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凝聚智慧和力量,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增强员工价值感和归属感。通过长期的多维度的文化建设,培育和营造广大后勤人共同认可的价值文化,形成精神饱满,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后勤干部职工队伍和运转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兼具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功能,富有特色的高校后勤先进文化。
[1]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 /,2015.
[2]刘晓青.论高校绿色后勤建设[J].武夷学院学报,2014(3):80-83.
[3]张柳华,韩荣贵.论高校节约型后勤的内涵特征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51-53.
[4]李雷.转型期的组织制度文化再确定——兼论组织制度文化的有限性[J].学理论,2016(1):149-150.
(责任编辑:张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