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新(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 茂名 525400)
依托班级集体 开展感恩教育
李月新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 茂名 525400)
[摘要]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本文针对班级集体和中学生的特点,探究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高效途径。本文认为,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能使学生体验感恩的乐趣,使知恩、感恩、报恩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班级集体感恩教育途径方法
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更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实例。这种源远流长的感恩教育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在其中起着纽带的作用。而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社会化主要依赖学校教育系统来实现。因此,要传承感恩这种美德,学校就成了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场地。
而在学校中,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就是班级集体。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经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逐渐领悟并掌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和准则,增强了在集体中正确处理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能力,从而逐渐养成适应集体生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各种能力。由此可见,班级集体就成为社会化的又一重要社会单位,更成为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单位。《教育学》中的德育原则也有“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其中指出“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学生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1]。这一段话进一步强调了集体的力量。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忽视。
既然班级集体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呢?我们知道,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应抓住学生和班级集体各自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开展。
作为一名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的剩余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与学生、教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了父母和其他社会成员。学生的这种生活特点,班级集体就成了感恩教育中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最好场所,集体中朝夕相处的师生也成了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直接对象。所以,教育者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要报答某人的恩惠,无须走出校园,更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对为自己日夜操劳的教师和曾帮助过自己的学生说声“谢谢”就是识恩、知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孟母三迁”等名言和事例阐明了环境的作用。营造浓厚的氛围,可以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更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班级集体感恩氛围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营造。
首先,在教室的相应位置张贴“感恩”的相关名言和事例,让学生能够从古人和具体事例中明白感恩的含义。二是教师做好表率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2]。”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在感恩教育中应身教。例如,当学生帮自己拿了教具、收了作业,都应向学生说声谢谢,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表扬,宣扬感恩的途径和意义。三是对学生的感恩行为在班级集体中进行宣读表扬,扩大影响力。在班上宣读一个或者是部分学生的感恩事迹,这不但是对个人进行了表扬,更是通过学生的个人行为影响集体,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和号召,让“感恩”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要使学生乐于感恩,就要使学生认识和体验到感恩的乐趣和意义。而众人的评价则是使学生体验感恩乐趣的途径之一。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对乐善好施的学生进行德育加分以及每周评选“感恩之星”等能激发学生的感恩兴趣,促进其主动感恩。而当班级集体的每个成员一旦把自己融入了集体之中,在集体中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就会常常把集体的兴衰与自身的利益、自身的荣辱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集体和荣誉的监督下,学生会把“感恩”培养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择日不如今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做任何事情,只要把握好了时机,就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时机不是经常都有,教育的契机也是一样。因而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把握好教育契机。教育契机是指对学生进行某种教育或解决某一个问题时的最佳时机。它是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或是有意创设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抓住契机教育,适时引导,比刻意去讲解感恩的对象、感恩的途径和意义要深刻得多。通过具体的文字和情境,能更好地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通过与学生教师的相处去识恩知恩甚至是报恩和施恩。利用契机进行感恩教育的角度和途径是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
4.1 利用教科书上的文字资料进行感恩教育
现代的教科书编排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为基本范畴的人文专题。它们或是具体或是抽象地映射着“知恩图报”这种文化传统。只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加以引导,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教师用心地备课,细心地观察,以书本文字为指导,用班级集体当事例,及时地感恩教育,能使抽象的感恩含义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从身边的学生教师身上去识恩知恩报恩,进而去感恩父母、社会、自然。
4.2 针对某些现象进行及时感恩教育
班级集体是一个小社会,感恩应无处不在。如一学生借另一学生笔或帮其拾起掉在地上的作业本,另一学生说谢谢,就是感恩。教师要善于将这些零碎的感恩现象汇集,然后加以扩大,加大影响力。除此外,教师更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善于说“谢谢”。如:2009年12月25日是圣诞节,更是班里叶洁仪学生的生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笔者带领全班学生为她唱了首生日歌。在充满祝福的歌声中,叶洁仪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在感动之余她忘了说“谢谢”。于是,在整理好纪律后,笔者对叶洁仪学生再提示性地提了几个问题:“你感动吗?”“你为什么感动?”“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叶洁仪学生虽羞涩但发自内心地向全班学生表示了感谢,学生听后也再给她热烈的掌声。所以,一件简单的事,教师能够适时地引导,就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施恩感恩的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在班级集体的实践活动中,把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亲身对学生教师感恩,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班组织“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人或物进行思考感恩,使学生受到感染,将“感恩”迁移到爱父母爱社会爱国上。这些“感恩”活动的开展以个人为单位,以集体为中心。个人的行为离不开集体的约束和荣誉,始终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去为每一位学生注入“感恩”之血[3]。
闻一多曾经说过,“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班级集体是学生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理智、情感、个性和社会化进程。它是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情感家园”,是学生迈向社会的“演习场”。学生离不开集体的生活和活动,感恩教育也应一样。尽管感恩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但只有依靠学生集体和通过学生集体去开展,才能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天天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涵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班华,高谦尼.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