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预科学生文化差异与管理方法研究

2016-03-19 04:04谢志芳
高教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特殊性文化差异

谢志芳,徐 倩

(江苏大学 1.海外教育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学校治理·

来华预科学生文化差异与管理方法研究

谢志芳1,徐倩2

(江苏大学1.海外教育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预科学生是来华留学生中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群体,举办预科教育的高校要针视其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及特殊性,在尊重外国文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采取趋同管理等方法,加强对来华预科学生的管理,实现来华留学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预科学生;文化差异,特殊性;趋同管理

2009年3月27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记者焦新的文章《保证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提高政府奖学金使用效益——本科来华留学生将接受预科教育》,文中指出“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并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对大学预科学生的管理。”事实上,我国高校的预科教育在清末民初就已出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照西方,其大学预科教育有更长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预科教育虽属大学前的预备教育,但其作用不可替代,它是连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也是西方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基石和重要一环,大学预科教育在西方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育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再加上中华古老灿烂文化特殊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和一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在国外,“到中国留学去!”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一句口号,留学中国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股新潮流。据教育部2015年3月18日公布的《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6,943人,占来华生总数的9.80%;自费生340,111人,占来华生总数的90.20%[1]。”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总量在不断快速增长,其中也包含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出台措施和政策,在2005年委托同济大学等相关高校预科教育试点的基础上,从2010年起,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新生预科教育工作全面实施,这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对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高政府奖学金使用效益,确立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准入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衔接中外教育必不可少的预科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认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高校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关注、思考和研究来华预科学生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群体。

随着我国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使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名额大幅增加,从近几年教育部统计的数据看,一直呈几何级增长,自然接受预科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育管理对象,预科学生是来华留学生中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群体,他们和其他来华留学生一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来华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探究文化差异和预科学生管理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差异内涵及预科学生特点

(一)文化差异内涵。梁启超先生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荷兰学者、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Geert Hofstede)定义“文化”为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并指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他们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就会有差异。他通过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和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等文化四维度调查数据的分析,证实了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差异可以理解为共同的心理程序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以及深层次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冲突[2]。文化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来华预科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也离不开文化,他们来华后的太多“不和谐”音符都与文化有关,大都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矛盾,未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而产生的。

(二)预科学生特点。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学生在1-2年的预科学习结业以后,符合奖学金评审条件就马上进入国内各高校继续学习专业,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最短的也要3-4年,最长的可能8-10年。因此,举办预科教育的高等学校要按照《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对预科学生的管理。中西方文化差异,预科教育成为有效的衔接点。

来华预科学生的特殊性,从他们提交的材料看,入学前在本国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只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有的甚至还更低;相比层次较高的学历生来说,他们眼界不开阔,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低;从年龄来看,一般都比较小,17-18岁左右,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相对自理能力较差,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其来源看,预科学生几乎清一色来自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身经济情况差,不如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这使得他们在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高校一般采用强化教育方式,课余生活单一,基本都是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环境陌生,孤独感会常常陪伴他们。预科学生文化差异问题涉及面广,表现最为突出的主要有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隐私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鉴于预科学生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等特殊性,简单采用异于中国学生的管理方式即“存异”管理方式显然跟不上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及规模迅速扩大的步伐,也不利于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和谐校园环境的建立,预科学生教育要有一种文化交融的眼界,排除中外在教育方面的双重标准,这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各高校管理预科学生的新理念,也就是围绕趋同管理,以积极引导取代特殊照顾,帮助预科学生克服困难。因此,趋同管理并不是一刀切的无视预科学生文化差异多样性的机械式管理,而是一个鼓励各种文化相互融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尽管预科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他们的本文化、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都应得到尊重与保留,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同中有异”的原则。

二、实施趋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实行趋同管理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推进来华留学生工作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预科学生的教学管理,要按照“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的原则来进行趋同教学管理,在教学环节上趋向于与我国民族预科学生相同的管理,避免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在教学管理上,针对留学生在语言文化方面基础差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采取灵活的措施。例如教育部接受预科学生试点高校南京师范大学的做法,管理严格主要体现在考勤方面。其考勤规定基本是参照国内民族预科教育的内容,“考勤的执行办法是,首先任课教师严格考勤,每两周进行一次统计,并在每班教室张贴考勤表。实行班主任谈话制度,班主任对出勤情况较差学生进行谈话,并做谈话记录,如果情况没有好转,再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预科副主任进行谈话并做谈话记录,最后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进行谈话,力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出勤率,保证学生到课堂接受教育。” 这样也就为预科学生达到预科教育结业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尝试趋同生活管理。预科学生一般年龄偏小,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相对突出,他们的情绪极其容易消沉颓废,常常会降到最低点,对新文化消极拒绝,不安心学习和生活,极度渴望回国,时常出现焦虑、抑郁、敏感、孤独、失望等症状,我们也感觉到他们在自尊心增强的同时,自卑感也在加重。克服文化差异最需要的就是理解、沟通和交流,因此要为预科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如山东理工大学尝试的“1+1”中外合宿的做法[3],即1名中国学生和1名外国学生住宿的管理制度,与中国学生合宿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在中国室友的帮助下,留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提高了中外学生的交流程度,有预科学生的高校可以尝试这种中外学生合宿模式;鼓励预科学生参与有关国际学生社团或者国际学生自治组织,参与其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深入接触到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体验到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见闻,打开他们眼界,增强对中国的了解,激发了学生预科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更加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预科学习中。可以看出,他们自身的体验和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入乡随俗。

(三)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目前,信息化、网络化、终端化已成为中外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学习形式。教育部《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要求,“我国应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提升[4]。”根据意见要求精神,在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充分利用电子系统使中外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努力实现教育机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随时都可以满足预科学生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活动需求,如在日常管理上,通过校园网站、QQ群、飞信、微信、BBS、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手段,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动态,也方便学校发布信息,当学生需要与教师商讨问题时可事先预约,节约师生时间,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四)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预科学生来到中国,远离家人和朋友,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悉,饮食气候不习惯,文化习俗不同;短短的预科教学,学习强度、压力都很大,加上他们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失落、无助、缺乏安全感等心理感受和诸多不适应,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重视预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高校要提供专业化的跨文化心理咨询和辅导。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将留学生个性心理风险的疏导与防范工作纳入学校心理中心整体工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留学生个性档案,将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覆盖到全体预科学生。留管干部和任课教师善于观察和掌握来华预科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做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对于个别严重行为异常的,如出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狂躁症等,要及时适当进行心理干预或者送专科医院接受治疗。

在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同时,各高校必须重视预科学生这一独特特性群体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及特殊性,在尊重外国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来华预科学生的管理,切实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王金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2015-03-18)[2015-04-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3/t20150318_186395.html.

[2]周波.浅议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111.

[3]牛书田.留学生教育实践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5.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EB/OL].(2013-03-01)[2015-04-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29/201303/148072.html.

Research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anagement of Pre-university Students

XIE Zhi-fang ,XU Qian

(University Jiangsu)

Abstract:Pre-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ever been a unique and distinct group of foreign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Universities with preparatory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specific importanc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faced by these students.Respecting foreign culture and in the same time actively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he universities need to adopt convergence manage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pre-university students;cultural differences;distinctiveness;convergence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6-0069-03

作者简介:谢志芳(1965-),男,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收稿日期:2016-03-28修稿日期:2016-04-16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大学来华留学教育项目课题“来华留学教育趋同化管理研究——以地方高校为对象”;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我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思考”(JDXGSB201503)。

猜你喜欢
特殊性文化差异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秦代縣廷獄史的職能與特殊性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