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宏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路径改革探讨
李宗宏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从学科建设实际出发,以广西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近20年人才培养经验为基础,提出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进行多角度的实践路径探索。这种改革不仅适用于面向东盟的汉语人才培养,也对国内各种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人才培养;教学;实践路径;东盟
当今世界各地兴起汉语热,每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有20多万,世界各国(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截至2014年底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超过1亿,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东盟国家学习汉语人数有增无减,汉语教学快速发展,如泰国有10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人数超过50万人。东南亚国家是海外使用汉语人口最多的地区,使用汉语人口已超过2000万,占海外使用汉语总人数的一半。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这一地区国家的汉语教师缺口相当巨大,马来西亚缺9万人,印度尼西亚缺10万人。泰国2015年接收1800名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委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占当年所有赴海外志愿者总数的1/3。越南有近百万华人,50多所高校开设中文专业,每年招收中文专业本科生超过100人的大学有近10所,全国招收中文专业学生人数超过3000人,此外每年有约13000人到中国来学习,在越南各级各类汉语培训机构学习中文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
一、学科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立于1985年(当时称为对外汉语专业),最初全国范围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仅有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4所高校。到2013年止,全国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学生人数达到15000人以上,毕业的学生分布在国内外各类汉语教学单位,是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专业,历史并不长,它脱胎于“对外汉语”或“对外汉语教学”,是2012年国家教育部在本科招生目录中新出现的专业名称。该专业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汉语推广的战略视角从过去的“请进来”转变为现在的“走出去”。在过去使用“对外汉语”或“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时,主要面向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要面对来华汉语学习者,更要把汉语推广视野扩大到全世界,使得更多的海外汉语学习者能够在当地学习到汉语,让更多的汉语教师有机会走出国门,开展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工作。在该专业的设置方案中明确提出,专业的设立是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思想目标和要求基础上的,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目标和要求的程式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有总体要求,但由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层次、学习环境、就业去向等不同,导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在2010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一些高校介绍了各自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复合型,指知识、能力、本体、主体、方法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代表;二是实用型,注重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代表;三是直通车型,指中外联合办学,从国内高校本科生中直接招收学生到国外高校攻读硕士,毕业后在国外就业或深造或回国工作,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四是X+X型,指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和内容的组合方式。其中有“2+2”型、“3+1”型、“3+3”型等模式,主要以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为代表。X+X型,无论X数值是多少,其中一部分必然涵盖实践的时间因素。如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的“3+1”型,指在国内学习3年,在国外进行语言学习及教学实践1年。
纵观全国具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招生资格的高校来说,无论是“985”“211”等重点的部属高校,还是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甚至许多是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三本院校,该专业的实践情况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个严格准确的评价体系。大家对人才培养模式环节中的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有根据本校本地区人才培养中的实践问题进行讨论的,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实习形式探讨——以琼州学院为例》《试析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瓶颈及突破口——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等;有对面向海外实习、本土实习等多种实习模式的讨论,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海外实习模式构建研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全过程”实践模式探究》《汉语国际教育本土化教学的新思考》;还有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及质量问题的讨论,如《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定位问题》《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之对策分析》等。
三、本专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人才培养目的和专业要求所限,实践环节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所述看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把学生的实践环节作为办学过程中的大事来抓,也均对实践渠道的拓展比较重视。但是纵观目前各高校的实践路径,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实践平台,实践渠道单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教学操作经验,这就需要培养单位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目前学生实践的海外平台主要由孔子学院提供,渠道比较单一,而孔子学院囿于其发展规模,能够提供给本科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相对于目前海外大量的汉语教师缺口的情况来说,每年通过汉办外派的教师仅有数千名,当中还包括了在职公派教师和研究生,就全国每年1.5万名本科生毕业生数量来说,实在是僧多粥少。特别是一些未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海外高昂的自费实习费用,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结果实习只能安排在国内进行,且大多数被安排在国内普通的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此类学生虽名曰专攻汉语国际教育,但直到毕业仍未接触到外国学生,更别谈对外进行汉语教学。这无疑抹杀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2.海外实习难以监管,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有些高校该专业设立得比较早,有一定的办学经验,且学校自身的国际交流渠道比较丰富,有的还是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院校。这类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渠道相对来说比较多,由于学校自身的海外交流优势,有条件将本校学生派往有合作协议的国外高校进行实习。如广西民族大学自1999年培养的首届对外汉语专业,就分别派到越南河内市和胡志明市三所高校进行一个学期的语言文化学习及教学实践,此后这样的实践时间又得到延长为1年,所赴国家也包括泰国、印尼等。赴海外实践的学生大多托管于对方高校的国际交流处或者中文系等部门,而国际交流处这样的行政单位往往由于人手有限,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管,而中文系也会认为与国交部门存在管理职责不清,人手不够等各种原因,对留学生的实践管理不完全到位。
3.部分无法赴海外的学生实践问题难以解决
每年办理“赴外”手续时,总会有学生由于家庭困难(通常根据合作交流协议,赴海外实习需要交纳一定的实习费用,还有在海外吃住费用及往返交通费等需学生个人承担)或个人意愿等原因提出不愿意到国外实践。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实践应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让学生既能不出国又能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实践,他们的实践学时如何安排,实践学分如何获得,到什么样的单位进行实践等,都是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4.插班跟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留学生实践环节需要特殊安排
有一些来华留学生在接受过语言阶段的预备教育之后,会想继续留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获得与中国学生相同的本科学历和学位。这部分学生往往因为人数较少,会被安排到中国学生的班级里一起跟班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留学生比较青睐的专业,很多学生想通过这一个专业的学习后回到自己国家做汉语教师。这部分的学生显然不能跟中国学生用同一种模式进行实践。他们的汉语水平毕竟不可能达到与母语者相同的程度,而他们也不会愿意自费到国外进行实践,因此他们的实践环节如何安排,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在东盟背景下,如何处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也不能等、靠、要,需要积极地拓宽思路,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平台,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些高校盲目跟随办学潮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盲目扩大招生,无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而导致学生与专业定位无匹配的实践过程,甚至无实践环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就业不好,影响了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本专业实践路径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目标
实践路径改革必须要切合本专业的人材培养要求,既注重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又不能忽略理论的学习,而且目标还要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主要目标是:(1)搭建科学、高效、切实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平台。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生源特点,搭建起一套有指导思想、有实施方案、有具体操作步骤、有监管体系、有评价标准、有多种途径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平台。制定多套完整的实践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平台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又能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实践途径,让教学主管单位面对每届学生实践期时都能从容应对。(2)将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引入教学,实现多渠道全过程的实践模式。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环节不仅指学生大三或大四时在校外进行的社会实践,还体现在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包括听课、观摩、讨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入翻转课堂、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实现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全过程实践模式。(3)更加充分体现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性、区域性、民族性的办学理念,利用本校“中国—东盟”非通用语种基地的学科资源,发扬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更切实地面向东盟地区,坚持有针对性的国别化办学指导思想,引领本区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蓬勃发展。(4)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搭建多模式实践平台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本专业力争在2-3年的时间内培养出至少100名具备扎实汉语基础、较高汉语教学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及一种东盟国家语言、熟悉一个东盟国家文化并能在该对象国进行汉语传播的应用型人才。使每年符合国家外派汉语教师要求,达到孔子学院外派志愿者水平的学生数量不下30人。进一步提高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学质量在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改革措施
在改革目标确定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方案要具有可推广性,有一定的代表性,力求在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基础之上,提供给各本科院校一些新的思路及启示。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条措施:
(1)加强海外汉语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国家外派、校际合作、校企联合等多层次的海外实践合作模式。在充分利用国家外派汉语教师、孔子学院志愿者、各级侨办外派教师等政府层面提供的海外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自身的国际交流特点及办学优势,加强与境外高校或教学机构的协商合作,同时还可以发展一些海外的汉语或华文教学机构,如海外中小学、海外华校、华语培训公司等教学单位或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赴海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拓宽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某单一层面的实践路径。
(2)积极建设国内汉语教学基地,为学生教学实践提供另一种选择。除了建设海外实习基地之外,针对没有条件赴海外实习或者不愿意赴海外实习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在国内实现同样的实习机会。这需要与国内具备一定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办学单位合作,有的高校本来就有不少留学生学习汉语,那么可以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中国学生,到本校留学生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如果本校不具备留学生教学条件,或没有海外汉语学习者,则可以拓展与本地区有留学生教学规模的高校或者中小学甚至是私立的汉语培训公司进行合作,为“汉教”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广西为例,留学生大多以东盟国家生源为主,许多留学生不仅在各高校进行汉语学习,也会在华侨学校、各类职业学校、团校甚至是一些私人的汉语培训机构学汉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点,与这些具备汉语教学规模的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实现学生的国内实践愿望。
(3)改革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多提供课堂实践的机会。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要求,要培养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教学技能的获得,可以引入目前新兴的一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案例库”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手段,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得到实践的机会,并且教师积极认真地对学生的实践表现予以点评和指导。通过大量的平时实践训练后,学生进入真实的教学环境时才能尽快适应和得心应手。
(4)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实践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和客观评价。过去对学生实践的评价过于形式化,实践单位给出的评语也流于表面,学生的实践结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渠道。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实践过程得到真实完整的记录,同时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视频录制、上公开课、教学竞赛等方式来反馈学生的实践成绩。再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案写作、学生反映等角度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的衡量。
(5)利用多种手段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单位除了在学生赴实践单位之初,可以由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带领,落实好实践要求之外,在往后时间里,管理单位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如QQ、微信、微博等方式随时监控学生的实践过程,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定期汇报的方式有效地进行监管。
(6)搭建教学实践竞赛平台,积极组织多种范围内的实践竞赛,促进学生提高教学实践技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或者本市本地区范围内组织一些教学竞赛活动,甚至主办定期的教学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带动本区域内各高校之间争相发展,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本地区办学的综合实力。以广西为例,可以主办一些面向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国别化汉语教学技能大赛,促进汉语教学的国别化发展。
(7)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分层培养的模式,对有不同需求和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另外的选择机会。部分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去做汉语教师,或者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可以给其提供从事其他行业实践的机会。比如有的学生希望从事文化交流的管理工作,有的希望进入外贸行业,也有的希望做翻译,还有的希望从事跟中外交流相关的新闻传播工作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分层次培养,可对其教学能力不做太高要求,但需对其外语能力或者文化传播等技能加强训练。在大三或大四需要实习的时候,为其提供另一种实践的机会。对于少数跟班学习的外国学生,也不必要求其进行教学实践,但需要其从事一些与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黄白)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e Path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urse for ASEAN
LI Zong-hong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From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ality, human resource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in the nearly 20 years training experience is proposed for ASEAN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ath of multi angle exploration.This reform not only applies to the ASEAN - oriented Chinese talent training, but also to the domestic various pattern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has some enlightenment.
Key Words: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teaching;practice path;ASEA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6-0056-03
作者简介:李宗宏(1981—),女,广西桂林人,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语法、二语习得。
收稿日期:2016-04-10修稿日期: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