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译中信息走失与文化补充的教学研究

2016-03-19 03:01张馨月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文字交流

张馨月(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西互译中信息走失与文化补充的教学研究

张馨月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当今时代文明融合、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各种文明、各个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由于语言文字都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翻译工作就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桥梁与中介。在教学和实际工作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翻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交流双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差异,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与文化补充策略,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走失,实现双方信息的准确传递。

中西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信息走失;文化补充

在全球化浪潮席转世界的当今时代,文明融合、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各种文明、各个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由于语言文字都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翻译工作就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桥梁与中介。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翻译的基本原则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传达,更为重要的是要跨越文化差异,实现双方完整、准确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然而,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这种文化差异更为明显,我国广大教师人员应充分意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向学生重点讲授常用的翻译技巧和有效的文化补充策略,让学生在实际翻译工作中避免信息走失,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一、中西文化交流与翻译工作

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完全离不开翻译工作,文化的交流不仅仅双方文明领域的交往,更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的往来与融合,中西文化之间这些文化元素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中西文化交流之间,翻译工作必须准确地实现信息传达。

(一)翻译就是使用本原属地文化转换他文化属地语言

不同文化的交流、交往,需要翻译工作作为桥梁,翻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双方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转换,需要使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双方语言文字的巨大差异,就要求翻译者在使用原属地语言表达他属地语言时,要充分考虑到他文化属地语言文字的使用法则,流畅表达出原属地语言信息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对方语言的使用方式,让对方能完全理解本方的意思,实现完整的信息传达。

(二)中西文化互译要考虑文字差异性

翻译工作离不开文化要素,翻译需要全面衡量、把握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信息丢失,这其中,不同的文字使用法则,就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中,同一个词语,在我国文化环境和西方文化背景内,所表达意思会出现完全相同、不尽相同、完全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使用恰当的词语来实现信息转换与传递。此外,在中西方文化领域内,在我国有些词语是褒义词,在西方很有可能就是贬义词,如果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中西方文化信息传播效果。

(三)中西文化交流对翻译工作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

中西文化交流、信息转换,归根结底还是通过翻译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翻译人员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者和信息传递者,更是双方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中西双方文化交流对翻译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当严格,除具备扎实的文字使用功底之外,还应熟悉中西双方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民俗文化,等等。翻译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除了文字作品的互译之外,还有充当现场翻译人员、同声传译的任务,不论哪一项,都对翻译工作者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优秀的翻译大家,都是精通中西方文化的专家,比如将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为英文的辜鸿铭、演绎《茶花女》的林纾、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还有精通中西文化从事双语写作的林语堂,等等,这些优秀翻译大师就以其自身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一位优秀的翻译人员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中西文化交流活动中,需要大量的现场翻译人员和同声传译人员,这些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字使用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双方文化内容的学习,立足于精通双方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从事翻译工作,实现准确的信息及时传递与转换。

二、中西互译中信息走失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环境中,由于历史文化元素、宗教信仰、思维与表达方式、颜色文化等因素造成的各种差异,就使得中西文化在交流与交往中,翻译工作就进行双方信息转换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信息走失的情况,比较常见的信息走失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给双方信息转换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西双方在宗教信仰领域存在着截然不同,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以及由基督分化的一些宗教,在这些国家人们的眼里,上帝就是最为神圣的圣灵,《圣经》是统领一切的文化典籍,一些节日,都与《圣经》中耶稣的诞生、生平活动以及殉难有关,比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等等,西方文化领域中蕴藏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东方文化中,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除此之外,中华民族还信奉道家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随后,佛家传入中国,一些人就开始信奉佛教,佛祖是他们心中的神灵;道家文化的不断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又产生了土生土长的道教,另一部分中国人信仰这种宗教;随着马克思理论传入中国,一些坚定的有识之士开始信仰马列主义,马列主义就成为数千万党员的政治信仰与精神追求。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的差异性,翻译工作就应随时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做好准确的文字处理,实现精确的信息传达。

(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信息走失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化是一抹传承的,从先秦文学到汉赋、从魏晋玄学到隋唐诗歌、从宋词元曲到明清话本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需要向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广泛传播。西方国家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英美古典文化、法兰西璀璨的民族文化、德意志的古典哲学,就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这种古典历史文化的交流,在翻译工作领域中,如果单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就极易发生信息走失,有时甚至曲解原文的意义,也难以表达出真正的含义。比如“班门弄斧”这个典故,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在西方国家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知道鲁班这位伟大的工匠,故此,在翻译这个成语时,如果把鲁班字面译成“Luban”,西方人就会不知所云,但是翻译成“an expert”,西方读者对这个成语的寓意就会一目了然了。

(三)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信息走失

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有时或出现比较大的差异,表达同一种意思,会使用不用的词语,比如说原因,西方文化往往采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而我国一般都采用“因为…所以…”的用法,这就需要翻译人员进行英汉互译是进行正确处理,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能符合中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关于表达方式,英语单词but与汉语“但是”的用法,表达的意思就决然不同,在西方文化领域中,but这个单词主要是肯定成绩,然后指出一些比较小的缺点;但我国语言环境中,“但是”这个词,主要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不足,希望引起注意加以改正。对于这个文化差异,前任国足主教练阿里汉体会的最为深切,他刚来中国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时,对中国记者、领导官员口中的“但是”这个词,就按照西方but的寓意来理解,始终认为中国各界人士是在肯定他的执教工作所取得成绩,实际上中国记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指出一些关键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伤害了中国足球,也深深伤害了阿里汉先生的心灵。后来,在一些自身翻译人士的帮助下,他完全领悟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些细微差别,于是就重返中国,执教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这次他终于成功了,带领着这支平民化球队取得了中超亚军、足协杯冠军和亚冠小组出线的优异成绩,并在亚冠赛场上连斩日韩俱乐部球队,使得中国人、尤其是天津人一时扬眉吐气。这就是思维与表达方式不同所带来的文化差异与翻译工作中的信息走失,发人深思。

此外,中西文化领域中,谚语、地域因素、颜色用法等客观差异,也会导致信息走失,也需要引起广大翻译工作者的注意。

三、中西文化互译中文化补充的教学策略

中西文化交往中,英汉互译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信息走失的情况,这就需要我国高校与相关教学机构在培养专业人员的教学活动中,向将来从事翻译的学生传授文化补充的相关策略,让学生掌握毕业的文化补充技巧和补充策略,在翻译工作中实现双方信息的有效传达。

(一)规划策略

在翻译学科教学中,规划策略是比较常用的策略,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切实遵照目标语言的文化领域以及主流价值观,最大限度地迎合目标语言的宗教传统、风俗习惯、政治需求和典籍等方面的要求,使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避免跨文化语境引发的文化冲突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展开翻译,使原文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尽可能地接近,进而实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等。

(二)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也是比较常用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跨文化语境的翻译中偏离本土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进行保留。无疑,“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与“归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保持源语文化的特色,呼应作者,其源头是意译:后者则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尽可能接近,呼应读者,其源头是直译。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领会了异化策略的要旨,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就可以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更利于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增减色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颜色词语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中的不同含义,教会学生使用增减色策略。对于颜色词语的翻译,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是进行直译,直接将意思译出来,但是为引起不必要的歧义需在后面加注;二是使用换蛐增色法,即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颜色换成目标语的颜色,目的使两种语言之间协调;三是减色法,即原文中有带色彩的词汇出现,但翻译成目标语的时候将该色彩词汇隐去,没有改变原意,反而使意义流畅。

总之,翻译是相关工作人员把一种文化或语言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字,在教学与实际工作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翻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交流双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差异,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与文化补充策略,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走失,实现双方信息的准确传递。

[1]苏春梅.论文化背景差异下的翻译信息走失[J].学术交流,2007(5).

[2]李晓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4).

[3]游娟.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2007 (21).

Today fusion of civilization,cultural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have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height.In the process of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different cultures,translation becomes the bridge and the intermedia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spread of civilization due to certain differences of languages among the various nations,regions and ethnics.In teaching and practical work,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translators must be proficient communic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adopt effective translation skills and cultural policy to avoid missing information to the utmost and realiz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ation;lost information;cultural supplement

G642

A

2096-000X(2016)17-0115-02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语言文字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