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玉鹏,王 佳,赵小虎,谭中欣
(1.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探索
——以《现代生态学》课程为例
伍玉鹏1,王 佳2*,赵小虎1,谭中欣1
(1.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笔者在分析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现代生态学》为例,通过在课堂中引入科研实例,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结果显示,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地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3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为学生后期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互动模式;实践探索
Interactive Mode Between Research Practice and Course Teaching dur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A Case of the Course of Modern Ecology
WU Yu-peng1, WANG Jia2*, ZHAO Xiao-hu1et al(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xample was introduced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Ecology; the course teaching was reformed and optimi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ve mode between research practice and course teaching could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thre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nterconnected training links of postgraduate, which were course le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dissertation. This not only enhance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s, but also laid foundations for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active mode; Practical exploration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对我国的建设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途径,可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分解为3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几乎占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一半时间。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既体现着学校的教学思想,又直接影响着学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好地保障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随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在综合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现代生态学》为例,将科研实例引入课堂之中,开展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为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及科研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且存在本科化倾向周姬媛[1]对湖南地区高等院校400多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发现仅有57.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能够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成果、新动向。邵松鹤[2]则进一步指出,我国不少研究生课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本科化倾向,其内容大多是本科阶段的重复,导致硕士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
笔者认为该问题的产生同时来源于教师自身和学生构成两个方面。从主讲教师来说,基于科研能力的竞争性财政资助制度和过于重视科研成果的教师评价制度导致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大量存在[3],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内容的更新,甚至部分教师直接将本科生教学课件稍作修改后用于研究生教学。其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细微、条块的专业划分,以及专业中研究方向的区别,这就加剧了专业之间的壁垒[4]。研究的深入往往导致知识视阈的狭窄化,因此任课教师通常更加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能够及时更新契合该领域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度、详细的讲解,而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则知之甚少,很难达到研究生教学中对课程内容广度的要求。即便通过预先的自我学习而勉强讲授其他相关领域的内容,也很难持续追踪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进行足够深入的讲解。以笔者主讲的《现代生态学》为例,该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内容与笔者的研究方向契合,因此能够进行较为详尽的讲解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关于生态评价等内容,笔者虽然前期查阅了大量资料,教学效果仍不如人意。
从学生构成来看,参与课程教学的学生来源多样,导致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不尽相同。如以《现代生态学》为例,参与课程的学生有37%来源于资源与环境学院,有26%来源于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16%来源于园艺林学学院,还有12%和9%来源于经济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对参与课程学生的知识背景的调查显示,本科期间系统学习过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学生占21%,了解生态学知识的占62%,而从未接触过生态学知识的占17%。为了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课程内容,就要求在硕士生课程《现代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包含本科生态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而如何把握与本科阶段重复内容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及选择恰当的内容讲授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与本科生阶段相比,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与科学研究来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5]。然而,部分任课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区别,仍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即采取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为主的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讨论和互动,导致课堂学术气氛薄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对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传授。周姬媛[1]通过调查发现,仅有36.3%的硕士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为优,且仅有35.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做得较好。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任凭教师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仍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欧阳慧[6]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课堂互动的总体状况较差,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不高,而这一现象延续到了研究生课堂当中。这首先归结于自小学以来所采取的“教师中心式”教学模式,即教师绝对控制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一环境下,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打断教师讲话,而是用倾听和接受表达对教师的尊敬,他们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常常会选择保持沉默。其次,同样基于专业及研究方向细分的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的科学研究帮助不大,而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课程,因此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这也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
2通过引入科研实例对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优化改革
2.1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德国教育家洪堡指出,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的统一体,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7]。教学与科研两者互相支持,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科研创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创新。在科研过程中,书本知识得到巩固并得以进一步提升,促进高水平的创新性教学发展[8]。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一方面要负责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相关的科研任务。教学和科研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如果能够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研究生来说,课程的学习只是一种手段,是为科研活动的展开做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准备,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不在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在于知识的发现。
2.2《现代生态学》课程中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措施
2.2.1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改变课堂管理方式,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老师的信任,即强调老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课堂管理的主体,都是课堂管理的参与者。其次要打破学生认为教师是绝对权威的观念,让学生能够质疑教师提出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为达到这一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引入关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实例,指出虽然大部分的研究均证实在高C/N秸秆施入土壤的同时配施氮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温室气体N2O的排放[9],而笔者在红壤上的研究结果却恰恰相反。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红壤特殊的理化性质[10]。通过这一科研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于知识也处在不断探索和求证的过程中,因此教师给出的观点并非绝对正确。研究生需要拥有自我判断和质疑的能力。
2.2.2将教师科研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将科研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结合自己代表性科研成果,通过对科研选题、关键问题突破和科研结果的总结和反思,构建、撰写学术案例,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并组成学术案例课程。在《现代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针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分解者的生态学知识点,笔者引入了关于蚯蚓肠道微生物影响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研究实例[11],概述了目前蚯蚓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详细解释了为何从蚯蚓肠道微生物入手开展研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达成目标,介绍了科研中涉及的实验测定方法,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和论文发表的过程。从温室气体的研究出发,进一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扩展讲解。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关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实例[12],详细讲解了生态学野外调查与采样的方法,并通过研究结果的介绍讲解了生态学中关于物种形成、物种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岛屿生态学的知识点。总体来说,通过把科研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既讲授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又让学生详细了解了从选题到成果发布的科研全过程,使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有机结合。
2.2.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从科研选题到成果发布一系列的学术案例讲解,在学生充分了解科研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科研选题、关键问题等进行思考、总结,打破目前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不注重思考,过分依赖导师,而自己则充当“实验操作员”的现状。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进行总结、反思,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而其他学生则可在展示后进行提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担任主持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总结、评价,并对其中涉及的生态学课程知识点进行讲解。总体来看,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对自己的科研内容进行思考和交流,有机地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3个研究生培养环节结合到一起,既学习了《现代生态学》知识点,也思考了自己的科研内容以及学位论文的整体框架。更重要的是,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通过各具特色的专业展示,极大地扩展了课程
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更有利于学生及教师学术视野的开阔,还加深了学生、实验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今后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以及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和设备的共享。
3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在完成课程教学后的一年,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参课学生和学生导师进行了调查,对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已修过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学生表示,虽然重复讲解了已掌握的知识点,但并未感觉到枯燥,反而通过科研实例对这些知识点获得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未修过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学生则表示,科研实例的加入让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虽然对一些过于专业的科研实例并未完全听懂,但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科研思维和方法。从科学研究方面来说,学生表示之前并不了解自己所从事科研内容的目的与意义,仅仅是听从导师安排或跟随高年级学长的步伐而进行,在修完课程后,终于清楚了自己所从事研究对于实际生产的意义。还有学生表示,需要重新评估随课题组而测定的这些指标是否真的有助于解释自己的研究内容。而导师则认为学生的一大进步是能够在交流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想法。
4结语
总体来说,此次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互动模式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科研实例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知识点又较为通俗易懂的科研实例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安排,当选课学生较多时可能会挤占大量的课时,如何协调处理二者的关系也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姬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33-36.
[2] 邵松鹤.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12-20.
[3] 李永刚.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45-98.
[4] 兰云贵.生态学视野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的优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0(4):44-46.
[5] 闫迎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证体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16-27.
[6] 欧阳慧.我国大学本科课堂互动状况研究[D].兰州:湖南大学,2013:26-35.
[7]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3):5-9.
[8] 沈冬冬.科研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2-63.
[9] AULAKH M S,KHERA T S,DORAN J W,et al.N2O and CO2fluxes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as affected by crop residues,fertilizer N and legume green manure[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1(34):375-389.
[10] WU Y,LIN S,LIU T,et al.Effect of crop residue returns on N2O emissions from red soil in China[J/OL].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15[2015-11-10].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sum.12220/full.DOI:10.1111/sum.12220.
[11] WU Y,SHAABAN M,ZHAO J,et al.Effect of the earthworm gut-stimulated denitrifiers on soil nitrous oxide emiss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5,70:104-110.
[12] 张玉峰,伍玉鹏,孙倩,等.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蚯蚓生物多样性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67-73.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简介伍玉鹏(1985- ),男,云南曲靖人,讲师,博士,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通讯作者,讲师,博士,从事免疫生态学研究。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015KJ06)。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