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明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江苏泰兴 225400)
农民教育培训七要素研究
钱 明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江苏泰兴 225400)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和问题、模式和途径、措施和对策等方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培训的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几个方面,进而从农民教育七要素的角度对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展开探讨,认为要规范开展并取得实效,需要把握好7个基本要素,即明确教育培训的目的、目标,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对象和组织者,教育培训的地点,教育培训的时间,教育培训的方法、途径、措施,教育培训的开放性。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目标;内容;对象;开放性
The Seven Factors of Farmers’ Educational Training
QIAN Ming(Taixing Branch Campus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College, Taixing, Jiangsu 225400)
AbstractCultivating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Relevant research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necessity, current status, problems, mode, approac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educ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armmers’s educational training we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bjective, content, object and approach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Problems in farmers’ educational training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seven factors of farmers’ education.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seven basic elements should be well grasped, which were explicating the objective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objects and organizer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site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time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the method and approach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he openness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Key wordsFarmers; Educational training; Objective; Content, Object; Openness
传统农民是以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一般是在家庭承包的土地上小规模经营,有少量转入土地,但是经营规模普遍不大。由于其使用传统技术,又不具有人力资本优势,因此,传统农民的生产和收入水平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家庭生活需要。随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时代发展需要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开始,到国务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到“三农”工作重要文件,都明确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界重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和问题、模式和途径、措施和对策等方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特点,从农民教育七要素的角度对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展开探讨。
1研究背景
1.1必要性的研究蔡恒[1]从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度、目标出发,从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进行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王守聪[2]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户群体加快分化,出现了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经营和服务型农户,半工半农农户、非农业农户,农民也发生分化,出现产业工人、专业技能人员、社会服务型人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在农民分化过程中,能有相当一部分的高素质农民留在农村以农业为职业。他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类型。
1.2现状和问题的研究盛阳荣[3]认为,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培训机构数量不足且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推进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深化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改革,整合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的力度,借鉴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成功经验。杜玉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教育培训存在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农民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缺乏遵循规律要求的模式、教育内容方法落后陈旧等诸多问题。生产力水平低、城乡二元等体制因素、主观上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等是影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原因。建立具有层次性、稳定性的专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改进农民教育培训方法是解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主要对策。
1.3模式和途径的研究韩长赋[4]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量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总数中均占有很大比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依靠力量和强大组织保障。农村基层组织要发挥好组织优势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农村人才加快成长。梁帝允认为,农民田间学校是培训农民的好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开放的学校。它以田间活动为中心,让农民自己去做、去想、去问,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培训方式适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以户为主的情况,也可以解决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又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的问题。
1.4措施和对策研究曾一春[5]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强化配套政策。在具体制度设计上,首先要把农村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两后生”作为培育的重点;要优化培训方式,开展普及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实行技能服务上岗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责任制,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孙翔[6]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应有层次地展开,其中全员培训是基础层次,“绿证”培训是提高层次,中等职业教育是重点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关键层次,本科及本科以上农业教育为最高层次,各层次之间应统筹协调发展。
2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特点
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就业技能的基本途径。教育培训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农民,了解农民教育培训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具有分散性,又具有私有性、保守性,眼光狭隘,缺乏明确的主张。费孝通[7]认为,中国农民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乡土性,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是自我主义,以我为中心。由于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不少人用普通全日制教育的观念指导农民教育培训,致使教学内容与农民需求相脱节,农民的合理要求、期望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学员(农民)主体地位并未体现,师生关系倒置。农民教育培训与全日制普通教育不同,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教育培训目的不同全日制普通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从专业学科的角度出发的。全日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是未来的从业者。农民教育则不同,它是产业教育,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开展的教育,培训对象主要是现实的劳动者。全日制教育着眼于未来,而农民教育培训着眼于当前实际。农民学员希望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其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助推其发家致富。
2.2教育培训对象不同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劳动者,包括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青年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日制普通教育对象以青少年为主,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农民学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及青少年学生。
2.3教育培训内容不同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教育培训内容十分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必须围绕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开展教学,要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须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2.4教育培训方式不同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直观性教学和生活化原则,要通过现场观摩、田头示范、一线指导和实地操作等实践活动教育培训农民。
3农民教育培训七要素
要实现农民学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确保教育培训实效,需要把握好以下七要素:①Why:教育培训的目的、目标;②What:教育培训的内容;③Who:教育培训的对象和组织者;④Where:教育培训的地点;⑤When:教育培训的时间;⑥How:教育培训的方法、途径、措施;⑦Open:教育培训的开放性。
3.1明确目标(Why),理清方向,是开展教育培训的前提当前,我国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正从依靠传统经验向依靠现代科技转变。前进、发展的时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传统农民迫切需要“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职业化”的新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均要围绕时代发展需要开展,需要服从、服务于时代发展。有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需要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职业化” 的新型职业农民基本能力要素作为当前教育培训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围绕目标确定课程,科学、合理地确定每门课程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合理确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理念、技能、方法等教学培训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合理细化、分解成每月的阶段性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充分发挥好培养目标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定向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
3.2产学结合(What),优化内容,是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的,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产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可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需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的利益和需求、具体生活现实、实际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培训内容,采取恰当的教育培训原则、实施方法,否则,教育培训将成为教育者自己的独角戏。
对农民而言,其最大的实际就是生产实际、产业实际和生活实际,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围绕农业生产过程、主导产业和新兴技术模式来进行,实行与普通全日制学生接受的学院派专业学科教育有所区别的产业教育。比如冬小麦是不少地区的生产品种,一般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将生产过程分为播种、越冬、拔节、抽穗扬花、收获等几个关键期,在不同生产期,分别讲解不同模块内容,越冬期着重讲解减灾防灾技术、越冬田间管理、农业气象等内容,而在拔节期则讲解纹枯病防治、高效施肥等内容。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围绕实际生产需要编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做到理论、实践有效结合。此外要有序扩大教育教学范围和内容,结合农村普法活动开展《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教学,结合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设《计算机应用》、《互联网使用》等课程。在注重培养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培养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实践表明,农民教育培训要取得实效,需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3选好对象(Who),建好主体,奠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
3.3.1了解农民,选准对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首先要了解农民;教育培训要取得实效,需要选准对象,充分挖掘需求强烈的农民。农民既是教育培训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教育培训者可以任意涂抹的白板或加工的素材,不仅会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个人需要、兴趣与希望带入教育,而且会在教育培训活动中有自己的判断、选择、构建与评价。他们已有的发展水平、倾向和当下的心态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培训活动的起点。因此,对农民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需要找准需求点,并能有效满足需求。为此,需要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准确了解农民文化基础、学习兴趣、产业发展现状、教育培训所需等基本情况,据此形成农民想学愿学、产业所需的教育培训主菜单。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普及性培训与专业性教育相结合。普及性培训面向全体农民,以开展专项技能传授为主,可以对产业规模大、教育培训意愿强、自身文化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开展为期2~3年的系统的高、中职教育。
在每期培训班开班之前,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体手段,向社会公布每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地点、时间等基本信息,实行开放式办培训,让愿意参学的农民随时能接受到培训讯息,让想学的有机会参学。
3.3.2建设主体。在选准培育对象的同时,要加强培育主体的建设。根据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现状,应积极探索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为主体,农技推广机构、农职院校、科研院所、成人教育中心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加快教育培训主体建设。建立从市级校、县级校、基层教学点三级完整教学组织体系,并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如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委会等建立学员辅导站,方便农民学员。
3.4村头办班(Where),服务需求农民承担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繁重任务,加之照顾家庭等因素影响,让农民长期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是现场教学,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为1~2天,最希望培训的地点在本村。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应主动下沉办学重心,积极与乡镇、村开展联合办学,按照“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强,村风正、民风纯,农民参学意愿强,产业发展好”的标准选择基层办学点,建好基层教学班。充分发挥农广校“立足农业、贴近农民、服务农村”的优势,坚持到村田头、农民家门口办学,让农民在家门口随时“就近”接受中职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表明,在村办班,方便农民,有助于提高其参学积极性,能有效实现技术、知识、技能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实时帮助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5把握节点(When),提升效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农业生产关键期;二是农闲时间。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教学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分片、分组开展现场指导、田头教学,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辅导。农闲时段,结合农时、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根据农民学员需要实行弹性学时制,适时组织集中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每季的上课时间。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不仅适应教学的要求,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务工从业的实际需求,能有效解决学习、生产、家庭三者的矛盾,有利于调动农民参学的积极性。
3.6多样教学(How),提升农民学习兴趣考虑地区、产业、学员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采取分类分层级教育培训的方式,实行“同产业、同地区、同年龄段”学员同教育培训的“四同”要求。教学过程中,坚持直观性教学和生活化原则,通过现场观摩、田头示范、一线指导、实地操作、“师带徒”、播放教学片等方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加强与示范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挥农场的示范作用,组织学员到农场实习,让学员“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教育培训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3.7全程开放(Open),共筑教育培训社会基础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全程开放模式。农民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专业、内容;面向全社会开放式选聘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教材等教学资源因需不断更新、充实;教学体系、基地建设、教学手段等不断完善。通过全程开放,不断汲取时代能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壮大教育培训主体力量和实力,巩固基础地位,发挥主阵地作用。面向农业主管部门、农业推广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社会组织,选聘具有相关技能、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证。
4结语
农民教育培训在培训的目的、对象、内容、方式上都不同于普通全日制教育,为了顺利、有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在全面准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的基础上,要把握好7个基本要素,即明确教育培训的目的、目标,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对象和组织者,教育培训的地点,教育培训的时间,教育培训的方法、途径、措施,教育培训的开放性。规范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并取得实效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后的相关研究应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积累实践经验,进而探索实践性强并且收效显著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恒.农业现代化工程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 王守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根本制度变革[J].农民科技培训,2013(8):6-9.
[3] 盛阳荣,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9(8):88-91.
[4] 韩长赋.在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2012.
[5] 曾一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完善制度设计 强化配套政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2(9):6-9.
[6] 孙翔.实施“中国高、中级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25-26.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钱明(1975- ),男,江苏泰兴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3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