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现代化:校企合作向企业大学转型

2016-03-18 23:16鲁晓峰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企现代化理念

鲁晓峰

(南京邮电大学 纪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高等教育现代化:校企合作向企业大学转型

鲁晓峰

(南京邮电大学 纪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就是通过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来促成“人”的现代化。大学和企业两大组织相互渗透与合作,从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念肤浅、合作层次不深以及文化差异等原因而导致发展受阻。企业大学通过打造学习型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以及渗透共生共赢的企业文化,从而超越了校企合作模式。我国应从宏观法律、资金和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大学发展,并通过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企业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校企合作;企业大学

一、大学、企业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联系

“现代化”显示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全民素质以及生产关系等上层建筑,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通过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提高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最终落实到实现人的现代化。“脱离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来谈及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无异于构架海市蜃楼的神话,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其体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其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核心,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其实现过程是以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社会实践活动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通过过程的实现最终又回归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大学和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两大组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工作,树立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现代化理念。大学传承通识教育理念,提供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满足学生生存和终身发展的基本需求;企业依托于自身组织个性文化,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型专才,打造不同专才团队合作的平台,突出个体的存在价值,达到自我实现。大学和企业两大组织基于普世性和特殊性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本质特征相互渗透和融合,两者相互补充,达到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和目标的实现。

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企业大学的创新

目前,校企合作和企业大学两类不同的高校和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企业沟通和合作的新途径。两者都是通过大学和企业两大主体实施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价值,但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很大差别。

1.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

校企合作是产学结合、共同参与,学校知识学习与企业技能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拥有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科研成果等优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节约企业人力和物力,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提供资金、信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品牌等途径,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就业等各方面发展。然而,我国校企合作仍然是大学和企业相互渗透和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校企合作认识肤浅。大多数高校主动与企业合作,获得实习和就业渠道,提高入学率和就业率,吸引外界生源,只是为求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认为人才培养理应是高校的责任,企业只是代表社会检验大学产品的组织。因此,我国校企合作理念偏激,缺乏校企合作和高校、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互利共赢的意识。

第二,校企主体合作层次不深。根据校企合作程度,将其合作分为三大模式: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2]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合作模式。大多数校企合作是以“高校为主,企业配合”的模式运行,高校掌握绝对的决策权利,企业辅助高校人才培养,为高校提供资金、场地或物资等条件,而很多高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注重对人才的综合培养,这导致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被严重湮没。

第三,校企合作中文化运行机制的差异。高校与企业发展理念、现实目标不同,引起了双方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学是以研究学问为内容的培养专门人才的组织。它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吸纳不同专业人才,强调知识和技能双重高度标准,提高企业人才团队质量,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导致其很难协同合作,角色很难相互转化,无法达到深层次融合。

2.企业大学模式的创新

企业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型组织教育实体,是整个教育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员工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个人和企业组织共同成长的功能。[3]企业大学作为教育组织机构,运用前沿的科学技术,传授知识。为服务企业、社会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大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更新和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大学又是一个研究机构。因此,企业大学蕴含了传授和创造知识的终身教育理念,内外部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以及共生共赢的企业文化,其彰显的优势补充了校企合作的不足。

其一,企业大学秉承终身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只是高校和企业互动的外在形式,校企双方各自追求眼前的利益,为其生存和发展谋利。然而,企业大学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提出终身学习发展策略,营造“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后盾力量,为企业大学提供雄厚的资金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促进学习终身化。企业大学在培养理念方面也向终身教育靠拢。除了对员工简单的培训之外,企业大学对员工还进行终身技能和素质培养,改变了个人职业观念,使其掌握综合知识和技能,从而消除职业转换对员工技能和素质要求的障碍和限制,实现零距离上岗。

其二,企业大学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从横向方面,企业大学内部培训、外部服务以及内外部结合学习的三大教育模式,将各个产业凝聚起来,共享资源,相互渗透企业文化,全面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如联想大学为企业内部员工服务,属于企业大学内部培训;惠普商学院主要采取对外部企业培训措施,高层管理人员传授宝贵的经验和分享第一手资料;摩托罗拉大学则是内外部培训相结合的企业大学,与内部企业员工、外部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相互借鉴与学习,角色从内部企业大学转变为企业与外部链接的核心。从纵向方面,如今,企业大学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公司员工,还包括客户、供应商、顾客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等,其服务对象延伸到了各个层面。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既让企业掌握客户需求和消费心理,也使供应商和顾客了解企业产品,彼此认同,进一步建立更稳固的合作关系。

其三,企业大学渗透共生共赢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存的软实力,是企业管理的指挥棒,是企业竞争的“核武器”。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大学的办学方针、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也会促使企业大学文化的形成。企业大学既是学习型组织,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企业合作、互利互赢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产业链和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一种策略。企业大学的教育体系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而且也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了企业外部,整合各个企业资源和高校科研技术、师资技术,将其融合运用。不仅带动其产业链快速发展,实现价值,而且也推动高校快速转型,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依靠中兴通讯学院整合了客户、供应商、工程服务外包企业等资源,整个产业链的培训体系和人才供给全部依托企业大学来实施。[4]

三、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路径分析

早在20世纪50年代,企业大学已经在国外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大学大规模地涌现,并在市场上急剧地发展。其具有多样形式,例如:具有实体校区的Motorola企业大学和虚拟大学模式的Dell企业大学、Verifone大学以及Sun大学。[5]“海信学院”则是中国第一家企业大学,标志着我国本土化企业大学的萌芽。目前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但真正符合中国企业大学理念,为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和最终目标服务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应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理念、模式以及文化等方面双管齐下,鼓励我国企业大学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1.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大学的政策支持

政府分配大量的资金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和国民综合素质。然而,政府在企业大学成立和发展方面严重缺位。母体企业是企业大学资金来源的提供者,但是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利益风险,这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大学还处于初级的企业内部培训或者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层面上。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激励政策。政府制定合理政策,颁布法律文件,作为极具权威性的担保人,为企业和高校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如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开始通过促进企业的合作研究,鼓励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的合作,尝试用一系列计划来加强民用技术的创新能力。[6]

2.企业大学应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首先,我国企业大学应树立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理念。由于就业渠道宽、就业结构复杂、信息透明度大、信息传播迅速,大量劳动力宁愿放弃工作,处于自然失业状态,寻求可以获得更大利润的工作。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导致企业不愿投放大量资金在人力资源建设上面,只简单地举办入职培训或者与高校浅层次的合作,唯恐人才流失,资金浪费。这一现象不能肤浅地归结为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薄弱,应从我国企业自身查找问题,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教育理念则是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目标。其次,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是我国企业大学长存的驱动力。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企业大学不仅面对企业内部员工,也应使整个生产业务链上的成员获得利益。例如:企业大学与高校深层次合作,共同参与决策,按照优势互补原则,高校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企业大学培养员工创新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企业文化是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的观念、信仰和习惯体系,该体系与正式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形成行为规范;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人为现象的模式。[7]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把个人价值实现和企业发展整体融合。许多企业唯恐人才流失,投入少量资金在人力资源培养上,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本理念,不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职业观念。只有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大学发挥准确的效能,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具备职业人素质,防止人才流失。

[1]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

[2]竺辉,方湖柳.2006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9-12.

[3]张竞.企业大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8):27.

[4]杜庆波.企业大学—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J].高教探索,2008(7):132-133.

[5]袁锐锷,文金桃.试析美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及其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2(9):51-56.

[6]马永斌,刘帆,王孙禺.美国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角色定位、特征与不足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6):32-36.

[7]文金桃.企业大学化—教育现代化新动力探索[J].教育与经济,2000(2):52-54.

责任编辑 何志玉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orporate University

LU Xiao-feng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Offi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

The esse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alent through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practice. The cooper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undamentally. At presen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example, the idea is very superficial, which leads to the surface level of cooperation and there are all kind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se reasons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rporate university created a kind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an all-round, multi-level cooperation mode and permeated the win-win corporate culture , which.surpasses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n the macro level,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the aspects of law, capital and incentive policy, and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the sake of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rporate universities

2016-03-08

鲁晓峰(1980-),男,江苏宝应人,南京邮电大学纪委办公室监察处纪检员、会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8.9

A

1673-6133(2016)04-0073-03

猜你喜欢
校企现代化理念
边疆治理现代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校企合作五反思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