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南华文诗人刘为安的乡愁诗

2016-03-18 20:37耿孟姣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故土华文乡愁

耿孟姣(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论越南华文诗人刘为安的乡愁诗

耿孟姣
(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迁至越南的华人虽身居异国他乡,却仍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在书写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这种“乡愁”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浓烈。刘为安作为越南著名的华文诗人之一,其乡愁诗表达了对祖国的情与思,诗中运用了很多文化意象,这些意象符号既是诗人对故国的文化认同,也使得乡愁之情感人至深。通过对刘为安乡愁诗篇的欣赏与分析,为国内的华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越南;刘为安;华文乡愁诗

自古以来,越南与中国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华人移居东南亚最早的国家之一。越南华文诗人在异国他乡有着一种怀念故国的乡愁,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国深深的眷恋。在越华诗人创作的现代诗中,“乡愁诗”是比较突出的一种样式。越华文学的“乡愁诗”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愁诗和本土文学传统的影响。所以,越华乡愁诗不仅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还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越华诗人在两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从创作上作了一定的艺术升华,使乡愁诗具有浓浓的乡愁之情。

越华诗人刘为安,原籍广东高要,1939年出生在越南薄寮省。20世纪60年代,刘为安开始在越华文坛活动,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和诗歌,他的“乡愁诗”别具韵味。本文在讨论刘为安“乡愁诗”的同时,与其他作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乡愁诗略作比较,从而能够更好地去探析越南的“乡愁诗”,去体会旅居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思乡之情。

一、刘为安乡愁诗的情与思

“乡愁”是一种古典经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怀念之情。《论语·子路》中就有“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159-160之说,这是古人对“乡情”的认知。《列子·天瑞》中也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费家业、游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2]11-12之说,这是古人有关乡土离别之情的思考。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关于怀乡的类似表达,如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183浓浓的乡愁之情就使人动容。由于古代社会的经济条件不发达,家国土地思想较重,所以古人的怀乡是相对纯粹的,对故土和家人的情感是很本真、单纯的怀念。而现代人的怀乡就复杂多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流动频繁,在这个背景下的怀乡掺杂太多复杂的情感,有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有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有与家乡隔海相望不得归去的遗憾。越南华文现代诗人刘为安的“乡愁诗”主要是表现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其中既有对传统怀乡情怀的继承也有现代与时俱进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国内的局势十分不稳,处在列强的侵略之中,大批的中国有识之士纷纷走出海外,或革命、或经商、或务工,他们旅居海外,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华夏儿女不论身在何地,都阻挡不住对祖国的浓厚深情,正是这份落叶归根的思乡情怀,支撑着旅居海外的游子们时时刻刻不忘对祖国的怀念。刘为安的祖父是这个时期迁徙到越南的,刘为安也出生于此,虽然他们身居越南,然而华夏儿女却不会因为居所的改变而忘却自己的故土。他们在异国他乡顽强地生存下来,同时不断地传播着中华文化,从而增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在儒家文化中,血缘关系、家族观念、亲情伦理是其重要的思想内容,当中国人离开家人与亲友所在的故土时,就会格外想念,“家”永远是中国人情感的汇聚所。另外中国的封建时期比较长,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造就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情怀,对自己的家乡和土地有十分强烈的依恋感。一旦离开家乡,则必定乡愁更重。即使是经历过三代人时间的洗刷,也不能消除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思乡情与故土情。刘为安的这首《上代人的悲哀》:“祖父背乡离井/带走爸爸/牵走妈妈/南洋二代;开荒擘路/脖子望长/老谢/等不到归故乡;子生子/孙生孙/代代繁衍/他乡认故乡。”[4]讲述了祖父与父母不得已背井离乡去越南打拼的故事,这其中远离故土的辛酸与悲伤可想而知。这首诗语言质朴简单,寥寥49字就清晰的讲述了一个两代同堂家庭的血泪打拼史,他们内心是悲痛无助的,对故土家乡是难舍难分的,然而现实的逼迫,他们不得已不将他乡认故乡。其实诗中的“爷爷”、“爸爸”、“妈妈”已不仅仅是指诗人的家人,它作为象征符号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华人家庭,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远离故土家乡,即使是到了第三代人,他们对故土怀念的热情依旧不减,反而更加深切,这样的故土“情”可见一斑。

同样表达乡愁的“情”,刘为安的《祖父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祖父的乡愁》:“(一)怕血裔/落户他乡/(二)牙牙学语/口授先人轶事/(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四)关山远隔/归期未有期/(五)老死他乡/终生遗憾。”[4]《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5]72刘为安的《祖父的乡愁》以祖父被迫移民越南的命运来作为诗歌发展的线索贯穿全诗,“落户他乡”、“口授先人轶事”、“落叶反哺”、“归期未有期”、“终身遗憾”等一系列事件,展现了祖父一生的乡愁及深深的故土情节,表达了他的祖父“落叶归根而不得”的人生遗憾,其乡愁的“情”深不言而喻。余光中的《乡愁》则以时序的发展为主要脉络:从“小时候”到“长大后”,从“后来”到“现在”,表达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离开故土后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之所以作这样的比较,是因为越南华文诗风受到了台湾现代诗的影响。正如越华诗人陈国正所指出:“1996年台湾出版的《文星》丛书开始正式在堤岸伞陀书局大量推出,以及台湾的《六十年代诗选》、《中国现代诗》等,这一系列现代诗刊不断进入越南,对越南原有的诗坛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使狂热新诗的诗客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大多受到了台湾某些诗人的影响。”[6]

诗歌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在表达“情”的同时还有“思”。所谓“思”,它有思念和思考两重含义,是对情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上述的《上代人的悲哀》一诗,在表达思乡情与故土情的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思考。一家三代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无亲无故,生存的艰辛不言而喻。进入南洋后辛勤劳作,“开荒擘路”的辛酸困苦让华人们更加怀念故乡,然而“脖子望长/老谢/等不到归故乡”的现实是残酷无情的,诗人在这种现实的无奈面前思考漂泊异乡的生存现实,期盼回归只是一种遥望,最终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乡认故乡,其中的悲凉与遗憾实属无奈。因此,对“人生漂泊”的思考是对乡愁之“情”的深化。

诗篇《同胞心民族情》是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一线希望百分努力/一方遇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世界触目/同胞心民族情/每天对中央荧幕/热泪肚中流/天之涯海之角/有华人的地方面向中华/心扣灾区/时时刻刻/同胞心民族情/时时刻刻寄上一柱清香/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中国2008年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关爱与担忧。这首诗展现了一个游子每天留着热泪关注着祖国抗震救灾的紧张画面。诗人早晨为遇难的同胞们敬上一柱清香,时时刻刻,每时每刻,都在祈祷这些逝去的无辜生命能够在天上得到安息,他虽然不能亲临抗战灾区的前线,但是他用自己坚强的笔触书写了一首心系祖国同胞安危的动人诗歌,他也坚信,通过全世界华人的支持与努力,祖国一定能够坚强度过这次灾难。整首诗都充满了他对故土的热爱与关切,感人至深,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由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时间、空间都阻挡不住诗人对祖国同胞的思念与关心。思念使得刘为安的乡愁诗在感情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新时期的越南华文诗歌创作在经历了一段萧条与调整之后,直到21世纪初,在众多华文文人的热心奔走下,成立于1973年2月的越南著名华文诗社“风笛诗社”才又重现诗坛,再度奏起悠扬的笛声。“新世纪的风笛诗社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华文诗社,既有来自越南的新旧笛人,也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著名华文作家,并设有网站www.fengtipoeticclub.com,为世界各地的华文爱好者提供了诗文交流的平台。”[7]刘为安作为“风笛诗社”的社员,其诗歌创作至今仍十分活跃,他以自己的文学才思不断为越南华文文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时期,刘为安的诗歌题材经历了家庭亲情题材——传统乡愁题材——越南生活题材——关切故土题材的转变,其诗歌体现了作者在旅居国外的成长过程中,对越南社会生活环境及国际形势发展新变化的感悟与思考。但是不管环境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切关爱,这些诗歌为越南华文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

诗篇《千山万水不能阻隔的亲情》体现了刘为安乡愁诗的“情思”交融:“妳来自中国/一个陌生的脸孔/望着一堆陌生的人/大眼睁在问‘您们是谁?’/我们‘妳是不是诗诗?’/诗诗点头笑了/‘您是爷爷!’/‘对了/我是爷爷,旁边是奶奶!’/诗诗欣喜地/陌生不在了/‘爷爷抱妳!’/她高举双臂投向我来/虽然第一次见面/亲情/千山万水/不能阻隔。”[4]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诗人的一家终于冲破重重阻碍与亲人得到了团圆的画面。不仅是诗人,这首诗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诗人一样的异乡漂泊者,渴望与亲人的团聚。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思考,诗人认为亲情是永远的血浓于水,不管时间、地理位置的变化,永远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否则远在祖国的孙女,多年未见,只一声“爷爷”,便化解了亲人的隔阂,胜过了千言万语的嘘寒问暖,爷爷将其宽厚的臂膀拥抱自己的孙女,团聚带来的满满的幸福便就此定格在这里,这样一幅其乐融融的团圆画面,让人动容。

二、刘为安乡愁诗的文化意象

“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8]140对于跨区域的华文诗歌在其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乡愁类”作品来说,其“文化意象”也是一种对中国形象的象征性类比的想象。诗人们经常选取动物性、地景式、节日性等象征符号,来表达他们所指涉的文化意义。

刘为安的《万里长城》:“千年遗迹/白骨筑起的长城/万里中原干戈/内乱/干戈中原万里/外侵/狼烟滚滚成/灰烬多少/家园。”[4]这首诗通过对“万里长城、白骨、中原、狼烟、家园”这些意象的运用来表达祖国的和平来之不易,“长城”作为世界人工奇迹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象征,它作为古代边防的重要手段,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内忧外患的风风雨雨,是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保护家园的信念之下,用血与肉才得以换来国家的和平,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也是中国人对自我民族的一种认同,由于过去中原大地这块沃土时常面临着不断的战火,所以“中原”也暗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的艰辛。诗人通过对“长城”和“中原”的讴歌,发古之幽情,更表达改革开放后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的认可,同时也祈盼祖国能够永远的繁荣与安定。

诗篇《北京健儿》(写于北京奥运开幕前)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象:“/北京健儿/来自世界/身手/猴子般敏捷/体格/狮子般雄威/跳/如虎跃/跑/如鸟飞……”[4]在这里,作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诗歌意象“北京健儿”,北京健儿不同于传统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而是现代诗歌中的一种新的意象表达形式,使诗歌的意象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选取,人也可以作为意象来代表一个群体甚至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也是现代诗歌创作手法的创新之处。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意象的选取,句式的表达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每句的字数是四四二五二五一三一三,整体十分和谐,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音韵之美。还通过“猴子般敏捷”、“狮子般威武”和“如鸟飞”等比喻手法,来展现奥运健儿身体的强健,用动词“跳”、“跑”来展现运动健儿的肢体运动技能的灵动娴熟。整首诗把诗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对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表露无遗。

节日是海外华文诗人表现“乡愁”的一个重要文化意象。节日作为特定的象征符号在展现不同民族各自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表现着不同民族特定的精神品质和追求。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尊崇“孝道”,因此“中秋节”、“清明节”等就一直被作为重要的节日流传下来,深入到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符号也最容易唤起华人对亲人、故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如诗篇《清明怀母》:“墓内墓外/二十四年分离/草凄凄/三春恩情/深似海/儿孙在膝下/仍念/慈晖。”[4]通过这首诗我们可知,诗人与母亲分离24年,但是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华人并没有丢掉故国的传统文化。诗歌中出现了的“清明”这一文化意象,清明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对宗族祖先和家族的祭祀之情,而这又是孝道的体现。清明已经成为了乡愁文化意象中思乡怀亲的特有符号,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既扎根于我们的国土中,也融入了世界上所有华人的血液,这更突出中华文化强大的传承性和凝聚力。

历史风物不仅是特色的文化意象,同时还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紧密相结合,从而表达一种独特的乡愁情怀。刘为安的《紫禁城》:“砌着是封建的岁月/多少权贵匆匆/曾是/这古老的城墙/如今/青苔无心/在那剥落的隙缝/细说时空的更替/三千佳丽呢/只见庭前/燕子穿帘/蛛丝在蓬窗下/笑着/黄昏/夕阳几度。”[4]这首诗,通过对“紫禁城”、“燕子”、“蛛丝”、“夕阳”等古典文化意象的描写,使得紫禁城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整首诗也弥漫着对朝代更迭、历史的兴衰的感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历史文化的深深思索。这首诗很明显的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影响,把深深的乡愁之情,通过这些文化意象鲜明地表达出来,可谓赤子之心展现无遗。此外,《广州地铁广场》通过对“广州地铁”这一意象的描写,既表达了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赞扬,同时也暗含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刘为安还有许多类似的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十分质朴,通俗易懂,句式错落有致,虽然在诗歌形式上与深度上还有待挖掘,但是其作为越南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的文化内涵是不容忽视的,具体的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例举了。

结语

刘为安作为越南华文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乃至小说,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有着华文作家特有的“乡愁情”和“中国情”,作者对故土的情之深意之切溢于言表,把客居他乡的游子怀思故土的殷切之情通过自己质朴的诗句和独特的文化意象表达出来。刘为安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华文创作,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不断地尝试着创新,这种精神是可敬的。他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作为表达乡愁诗的特殊符号,处处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生命力,把对故土的“情与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越南华文文学经历过曲折的发展,相信随着越南的改革开放,中越的交往日益密切,越南来华人数不断上升,越南华文文学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与繁荣。

[1]杨伯峻.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2]陈才俊等注.列子全集[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4).

[3]顾青.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4).

[4]风笛诗社: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

[5]陈圣生等.余光中诗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陈国正.谈越华诗坛三十年来的嬗递[J].华文文学,1998(3).

[7]林明贤.旧枝绽新蕾—论新时期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8]谢天振.译介学[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0).

Chinese Poetry of Nostalgia of Liu Weian,Sino-Vietnamese Poet

GENG Meng-jiao
(School of National Cultures and Education,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Guangxi Nanning,530001)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Chinese,who moved to Vietnam,although occupying a foreign country,express their love and miss of the motherland with their plain language in writing.This "nostalgia" is getting even more intens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Liu Weian is one of the famous Chinese poet in Vietnam,whose poetry expresses nostalgia for the love and miss of the motherland and uses a lot of cultural images,which not only are his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homeland,but also make people feel deeply in nostalgia.Though 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his poems’nostalgia,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domestic Chinese study.

Vietnam,Liu Weian,Chinese poetry of nostalgia

I207.2

A

1674-8891(2016)01-0099-03

2015-10-30

耿孟姣(1989—),女,河南安阳滑县人,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罗瑞宁

猜你喜欢
故土华文乡愁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故土情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人间故土
回头一望是乡愁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