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到“班集体”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高校班集体的形成特征分析

2016-03-18 19:54郑清文王艳超陶治旭
高校辅导员 2016年2期
关键词:班集体共同体成员

◇郑清文 王艳超 陶治旭*

从“班级”到“班集体”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高校班集体的形成特征分析

◇郑清文 王艳超 陶治旭*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班集体的形成特征应更多从学生主体及其学习效果来分析和考察。学习共同体已成为理解学习的一种新范式,可以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分析高校班集体形成的主体、实践、效果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积极主动、尊重差异、平等参与的主体特征,共同的事业、相互的介入、共享技艺库的实践特征,以及知识的建构、身份的形成、集体凝聚力的效果特征,为促进班集体的形成提供借鉴和参考。

班级;班集体;学习共同体;形成特征

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是处在一定的群体中。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松散群体、社会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在共同愿景、内部关系以及对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解决的态度原则等方面会呈现不同的特征,最终体现为育人作用的不同效果。高校班集体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内涵,其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体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班集体的形成特征应更多从学生主体及其学习效果来分析和考察。学习共同体已成为理解学习的一种新范式,借助其理论可为分析班集体的形成特征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

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相对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同时因处于一定的教育阶段上又形成了“级”。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高校中按照院系、专业划分的班级,作为育人的教育教学基本单位,具备其它学生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二)班集体

班集体是由班级发展而来,既可视为以班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规范化的社会组织,也可看作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不是单个学生的简单聚集,而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具有有机整体的特征,在学生群体的主体参与性、社会成熟度、心理统一性等方面体现出相异于班级的水平,追求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三)从“班级”到“班集体”

班级和班集体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班级侧重于一个组织名称,班集体侧重于一种价值判断和关系构成。经过学校的编班形成的班级不会自然地成为班集体,形成班集体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引导,因为班集体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一旦形成,对每个成员会产生同化作用和持续的教育影响。从“班级”到“班集体”,既

是班级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实现班集体教育价值的内在要求。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

共同体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最早从德国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中引入。共同体不只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社会心理因素凝聚而成的社会联结方式,更是知识创生和学习发生的社会结构和实践境脉。博耶尔于1995年正式提出“学习共同体”概念。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提供给学习者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社会交互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交互中蕴涵着多层次参与:边缘的和核心的,在场的和虚拟的[1]。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和共享的技艺库,构成了共同体的关键特征。

在班级的基础上形成班集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基于班级的学习共同体,班集体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健康发展。班集体的形成特征应更多从学生主体及其学习效果来分析和考察。作为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解学习的新范式,借助其理论可为分析班集体的形成特征提供崭新的视角。

三、主体方面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班集体形成特征

(一)积极主动

相比于班级,班集体的形成更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班集体的运作更多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彼此间的默契与情感,学生行为更多源于自觉,受集体氛围的感染。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构成了班级活动的主要部分。学生是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建构意义,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习得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

(二)尊重差异

学习共同体将差异视为一种资源。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表述的,每一个人的差异得以受到重视,和运用不同乐器演奏成一曲交响乐一样,在学习共同体中这种“交响式沟通”使每个人的经验得以交流[2]。在班集体中,学生具有丰富个人特色的背景资源、学科知识体系、信息处理方式,这种异质性增进了班集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班级内部的对话充满了乐趣与生机,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自由发展。

(三)平等参与

从班级发展成为班集体,学生参与意识会更为平等,行为方式会更加民主。班集体中事务的处理,是以平等协商为主要沟通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意愿,给予学生话语权,形成民主的氛围。在不断践行和发展民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权利,促进师生的对话合作,班集体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氛围,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实践方面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班集体形成特征

(一)共同的事业

共同的愿景反映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和真实需要,共同的事业体现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追求,必须经由所有成员的共同协商而形成,这也是共同体一致性的来源。班集体涉及的领域广泛,从课内学习的专业领域到课外活动的生活领域,从学校教育的外在目标到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共同追求的事业不仅包括明确表达的陈述(比如班训、目标等),也包括处于实际运作状态的默会追求。领域的复杂并不会影响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解和认同,却能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知识,帮助学生确定值得分享的知识,促进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学生们所共同追求的事业受到所在领域的要求和影响,通过共同协商最终确定共同的事业。

(二)相互的介入

在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学生之间实质性、有意义的互动较少。而在班集体中,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聚集在一起,围绕共同的愿景和事业一起奋斗,相互介入和支持,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关系。参与者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都是驱动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异质性体现为家庭背景、教育水平、认知程度、心理素质、学习动机等。相互

介入的过程产生新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同时产生新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网。在班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交流的需要,在交流中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经验。成员之间真实互动的深度体现相互介入的程度,最终影响学习的结果。

(三)共享技艺库

共享的技艺库指的是共同体内一整套共享的资源,包括:惯例、用语、工具、做事的方式、故事、手势、符号、样式、行动或者概念,这些资源都是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产生或采用、并成为共同体实践的重要部分[3]。共享的技艺库反映了共同介入的历史和实践,既有具体化的部分,也有参与化的部分。在班集体中,故事、案例、工具、文档、规则、手册、符号等共享知识和共享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这些体现了班集体成员的智慧,更彰显着班集体的发展成熟。这些集体智慧的建构不仅需要个人经验的分享和成员间的交流,更需要内嵌于班集体的信任和归属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管理。

五、成效方面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班集体形成特征

(一)知识的建构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成员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对于班集体成员来说,尽管生活背景和经历有所差异,学习动机也有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要学有所获,促进知识的建构。班级授课制以师生之间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基本上是显性知识。而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相互交往、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置身于具体的情境,对于学习者而言,共同体是个体进行学习并建构知识的场,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和“充分的参与”来建构个体的知识[4],在逐渐的感知和体会以及不断的思考和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习得不能系统表述的、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更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

(二)身份的形成

身份意味着归属,不仅是指拥有某些显性的知识,而且包含着与实践无法分离的实践知识,即只有知道在某种情境下做出某种行动,才能取得共同体的认可。身份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轨迹,如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过程[5]。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共同的学习交流和活动参与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彼此间的相互认识,逐渐形成对共同体的共同理解,从边缘学习者转变为中心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增强了成员身份感和集体归属感。在班集体实践中,学生可以体会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并在活动中逐渐认可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明确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工作习惯和特有文化,同时这种身份也受到共同体所在的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三)集体凝聚力

班集体的情感特征比班级显著,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烈的集体凝聚力,表现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集体成员会对共同愿景、信念、角色、身份产生认同,在集体内部建立相互依赖的感情和友谊。同时,学生对一些重大的事件或原则性问题都保持着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在个人目标和价值判断方面都会与集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此外,当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引发不同的思考和碰撞时,知识的形成、深化、迁移成为必然结果,同时在深入沟通中促进情感深化和价值认同,实现共同发展。

注: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项目编号:15JDSZ3001)阶段性成果。

[1]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

[2]陈革.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3.

[4]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7.

[5]贾义敏,詹春青.情境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范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1,(5):31.

(责任编辑:田丹丹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2-0038-03

郑清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

王艳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助教。

陶治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助教。

猜你喜欢
班集体共同体成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我爱我的班集体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