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鹏*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科技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景 鹏*
互联网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给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科技社团在趣味性、朋辈引领和学科交叉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注重体验式学习模式,对学风建设有促进作用。应通过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统筹工作、完善保障、宣传引导等工作,克服目前大学生科技社团存在的问题,使其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更好地为大学生学风建设服务。
互联网;学风建设;大学生科技社团;体验式学习
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虽然“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已经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但在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面前,学什么和如何学,仍然是困扰人们的难题。特别对于刚刚摆脱高考压力、顺利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更是苦苦思索的难题。在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面前,在五光十色的网络信息面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感到困惑,学习的目的、动力与主动性不足;主动交流和思考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低;存在侥幸心理,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现象时有发生[1]。大学生的学风问题越来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关注。而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深受大学生喜爱,促进了一批大学生走上学术科研道路。如何在网络背景下放大这种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大学生的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方面的风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等内容。优良学风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强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和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2]。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气质[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学风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网络日渐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大学课堂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慕课”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构成全球最大的知识库,学生不需要进入大学课堂即可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各类图书馆和博物馆也纷纷建立了网上数字资源,特别像“百度知道”、“维基百科”等网络知识库的存在和日益丰富,使知识的获取更加快捷和方便,学生的求知欲更容易得到满足,浅尝辄止的求知冲动也更容易产生。
其次,大学课堂的优势随着网络公开课的发展而逐渐褪去。近几年来,斯坦福、耶鲁等国外著名高校开放了自己的教学课程,特别是一些名师大家的网络公开课,使全球各地的大学生都可以在网上享受到知识和思想的盛宴。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授课
的知识性和生动性等方面要求更高,也更加挑剔。
再次,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上网更加方便。课堂上、自习室,已经不再是几本书、一支笔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正在悄然改变。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这些影响,正在由点到面,改变着大学校园的学风。
与过去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相比,网络时代大学生学风出现了新的特点。“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流行进行时,上课人到心不到、厌学情绪不减、课堂遭遇“软抵抗”[3]。特别随着网络的发达,更是出现了大学生“课上手机看小说、课下电脑迷网游”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目标过大,好高骛远,试图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学习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科各专业的知识,整日忙碌搜集整理,却在不久之后为了腾出硬盘空间而匆忙删除。有些学生则目标设置过小,仅满足于对新知识浅尝辄止,常常蜻蜓点水,难以深入学习某些专门知识。
第二,急功近利,持续性差。通常表现就是对课堂和作业的应付,常常是为求省事抄作业;学习状态倦怠,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不足,“外事不决靠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考试作弊屡禁不绝等。各门课程都要追着问学这个有什么用处或好处,实用主义思想泛滥,耐不住寂寞,不能平心静气、长时间学习。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一些学生刚刚建立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在困难面前转向新的领域。
第三,不能吃苦耐劳,心理素质不好。生活条件的优越和阅历的单纯,造成部分大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远远落后于实际年龄。在学习中稍有不顺,就垂头丧气;在一些挫折或委屈面前容易退缩止步;一遇困难就潜回网络和虚拟世界,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情,在困难中成长。
第四,自制力差,没有规划。部分大学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里迷失了自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知识,常常在网上一逛就是两三个小时。对大学生活和未来没有规划,稍有课余时间就沉迷网络,打游戏、看电影,难以自拔,时间大量地浪费掉,最终影响学业。
目前的大部分学风问题都是源于学生在网络知识和课堂知识面前的无助,学生经常是被动接受知识,尤其是浅层次地了解知识。所学的知识没有深入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学问,更没有通过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学生只是信息传输通道的一个中转或接收终端,没有进行加工和创造。而目前很多大学的各类优秀学生科技社团,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大学生科技社团是指由高校内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其目的是加强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4]。大学生科技社团将体验式学习作为核心学习模式,是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组织和基地。利用好这一基地,对学风建设很有意义。
首先,大学生科技社团这一群众性组织,其成员都是同龄人,自由参加、自愿结成。这就使其技术交流和学习活动不限于固定的人群。技术学习和交流活动容易覆盖到更多的学生,尤其那些游离于相对严肃的课堂之外的学生,而且学生们随时可以加入。学生加入某一个科技社团,更多地体现的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追求。
其次,大学生科技社团大都依托一个或几个专业,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交流活动大都围绕这些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基础性的知识等内容展开,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科技社团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再次,大学生科技社团的活动,动手实践性强,不枯燥,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和网上学习了一些知识和技术后很
想找机会一试身手或与人切磋,大学生科技社团正好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添了一把火,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支撑,成为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5]。
此外,大学生科技社团是团队精神的有形载体。很多科技作品和成果的形成,经常是小组内同学一起讨论、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完成的。这种集体讨论式的学习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养成。大学生科技社团提倡自治式管理,注重品德素质养成,强调团队意志教育,重视社会化育人[6]。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砥砺、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最终将形成社团的学习风气,乃至促进整个学校学风的提升。
很多高校存在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尤其在一些工科院校,这类科技社团大多做得更好。但是,一些学生科技社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科技社团“好几年、差几年、不好不差又几年”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持续的科学发展,影响了其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第一,专业指导不够,系统规划没有。大学生科技社团长期以来处于学生“自己玩”的状态,缺少专门的管理和帮助,缺少专业教师常年的指导。这也造成硬件上没有场地和资金的持续支持;软件上没有固定教师的智力支持。社团发展也没有系统规划,基本上靠学生领袖的个人兴趣在摸索,在这方面不如学生会做得好。
第二,与课堂脱节,课上课下两张皮,缺少沟通协调。很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是在大学高年级才学的,而这些内容对本专业学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以很多学生都在学长指导下,在摸索实践中学习着某些专业知识,而真到大三学习这门课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静下心来系统学习并加强对专业课的理解。这造成一些学生专业知识不系统,一考试成绩就很差,某些知识点能熟练应用,而某些知识点知之甚少。
第三,学生流动性大,没有长期的学习促进效应。学生们因兴趣一致聚到一起,也因兴趣衰减而很快流动出去。大学生科技社团因成员的每年一换,很多好的做法和活动也因此丢失或来年重复建设,不能形成长期培训和知识传授活动,没有切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大学生科技社团的活动非常符合当下流行的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被广大同学所接受,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可和鼓励。鉴于此,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发挥其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一,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尤其是一线任课教师,以此促进师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学用相长”[7]。教师通过指导工作可以了解学生们的技术需求和专业学习兴趣,学生能在科技活动中更好地接触和深入了解任课教师,通过人的因素促进课堂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互动。通过科技活动巩固和深化学生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通过科技活动激发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通过科技活动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巩固课堂这一重要阵地。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方便, 线上线下结合是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很好的师生互动模式。
第二,规范管理和建章立制。很多科技社团的学生出于兴趣在实验室熬夜加班做科技作品,这对学生身体不利,也是实验室安全隐患。需要建章立制,规范学生科技活动,既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保证学生的安全。铁打的营盘打成铁,流水的兵中育英才。巩固好阵地,做好传帮带,才能形成长效机制。要注意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虚拟社区或网络组织来密切各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很多不便在现实环境保存的社团发展历史资料和科技作品、科技活动等内容,可以通过文档、照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空间长期保存,并为社团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规范发展的社团才能持续地发挥积极作用,为学风建设的长效提供保障。
第三,围绕专业发展和培养计划,做好科技
活动设计和规划。分层次、分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积极组织队伍参加高水平的科技竞赛活动,做好专业课堂和社团培训的配合,形成正向合力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重视一般性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摒弃只重视极少部分学生科研成果的势利短见,为更多的大学生服务[8]。特别对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开发和设计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的学习平台和学习内容。很多学习资料也可以在感兴趣的学生之间通过网上分享,保证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收获成长和提高。
第四,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党团组织建设。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技活动组织方面也应该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专业学习和科技活动中体现党员先进性。另一方面,要谨防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打着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外衣,在进行科技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过程中,在环保、博爱等口号误导下,鼓动青年学生参加一些非法的活动和组织。通过党团组织建设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科技活动和学风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五,要发挥好网络的宣传优势。特别针对各种科技比赛中表现出的优秀学生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在校园和网络上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技比赛热情。促进科技知识和作品的网络空间的传播,形成了解专业、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网络氛围,促进整体学风的形成和良性循环。特别要占领并巩固好当下流行和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扶正扬清,在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科技氛围,并为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土壤。
第六,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和场地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学校公共实验室,提供适合学生实践要求的活动场地。确保线上线下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物质保障,让线上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热情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让参与的学生感到自豪,并带动和感染周围的同学。同时要做好监管、适时督促,公平公正公开地使用经费和推进工作,坚持对学生科技社团的长期支持和指导。
当前的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进行引导。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好网络这一先进技术,适时引导。要充分挖掘大学生科技社团的潜力,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和较强的吸引力,以推动整体学风的改善和加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科技社团在学风建设中也不是万能的,科技社团的活动集中在一些动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知识上,有些理论性强的课程仍需课上花时间自习研读。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互相促进。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党员全媒体思想引领平台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14JDSZ2002)、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课程地图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编号:2014-ms028)阶段性成果。
[1]李学伟.我国大学学风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1,(5):62-64.
[2]熊继承.大学生学术型社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3]金一斌.学风建设:培育高尚灵魂与独特气质[J].中国高等教育, 2012,(8):1.
[4]伍亚泰.大学生科技社团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研究[J].考试,2012,(28):146-147.
[5]李明江,田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8):124-131.
[6]孙岩,王晓迪,田文志.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85-89.
[7]辛绍军,辛贺.学用相长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60-62.
[8]王先江.大学生社团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32-134.
(责任编辑:王海宁 郭诗平)
G641
A
1674-9618(2016)02-0029-04
景 鹏,男,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