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3)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伦理学思想探微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家庭伦理关系的错位与失衡、精神世界中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以及诸多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叩问与质疑。从全景视角剖析昆氏小说中的伦理学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作品中的哲学内涵,也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文学伦理学;伦理错位;伦理博弈;伦理质疑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大师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与推崇。早在 1987年,湖南籍作家韩少功便率先翻译出版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此拉开了昆氏作品在中国译介的帷幕。此后,许钧、余先中、董强、马振骋等一大批翻译名家纷纷加盟,陆续翻译出版了《玩笑》《好笑的爱》《笑忘录》《庆祝无意义》等十余部昆氏经典作品。在翻译界的大力推动下,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李凤亮为代表的国内学界也掀起了一股昆德拉研究的热潮。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昆德拉学”已经趋于成熟,昆德拉也成为了当代作家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纵观国内昆氏小说的研究现状,学者们主要是从复调理论、存在主义、悖论、隐喻、媚俗以及主题等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写作技巧与思想文化内涵。文学伦理学是本世纪初由华中师范大学的聂珍钊教授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它集中体现出了文学的教诲功能。聂教授指出:“文学产生的目的就是源于伦理表达的需要。”[1]38梳理米兰·昆德拉的全部小说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哲学。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挖掘出昆氏小说中折射出来的种种家庭伦理关系的错位、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以及诸多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叩问与质疑。对小说中的伦理失衡现象进行分析解构,可以了解昆氏对于道德伦理的独特认知,这对于研究其小说的哲学内涵无疑大有裨益。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在以昆德拉为研究主题发表的千余篇期刊和学位论文中,仅有4篇 (包括2篇发表于本科学报的论文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涉及到了昆氏小说中的伦理思想。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昆氏的某部小说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其中主要人物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如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宋范蛾在硕士毕业论文《米兰·昆德拉小说<身份>的文学伦理学》中,以昆氏小说《身份》为视角,分析了主人公尚塔尔面临的伦理困境。赵谦的论文 《回归悖论引发的伦理叩问——米兰·昆德拉《无知》的伦理学解读》则以《无知》为切入点,剖析了昆德拉对于传统回归伦理的质疑与批判。上述论文尝试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理论来分析昆氏小说中的伦理意蕴,为引领学界关注作品中的伦理学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4篇论文的视角仅仅局限于昆氏的某一部作品,如《告别圆舞曲》《身份》《无知》等,论述不够全面,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笔者意以昆氏小说的全景为视角,从整体上来分析其中蕴含着的伦理学理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启示。
家庭伦理指的是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规范与原则,它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伦理学的范畴。家庭伦理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上至父母下至儿女的一系列亲属关系。在千百年以来形成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夫妻相爱、兄弟相亲、孝敬父母、善待子女是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然而,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家庭伦理关系却通常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呈现出了一种失衡与错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夫妻之间的相互背叛、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以及近亲乱伦现象。
夫妻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关系的稳定,因此是所有家庭伦理关系中的核心环节。在昆氏小说中,夫妻之间既没有相濡以沫的扶持,也没有含情脉脉的温情,有的只是单方面或相互间的背叛。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弗兰茨教授对玛丽—克洛德没有任何的男女情感,他们的婚姻只是单纯地建立在弗兰茨刹那间萌发的恋母情结之上。因此,在婚后不久,弗兰茨便开始厌倦自己的糟糠之妻。他疯狂地迷恋上情人萨比娜,与她到不同的宾馆开房。起初,受到家庭与职业伦理道德的约束,弗兰茨想方设法地藏匿他与萨比娜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弗兰茨的家庭伦理观念渐渐地弱化直至完全丧失。他不顾道德伦常,向妻子公开了自己的私情并彻底将其抛弃。同样,托马斯一方面口口声声地表示,特蕾莎是自己生命中的挚爱,而背地里却依然四处偷腥、风流快活。他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特蕾莎精神的抑郁,也将他们的爱情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当然,在昆氏小说中,背叛家庭的不全是丈夫,有时妻子也会放纵自己的情欲,将家庭责任抛在脑后。在《笑忘录》中,克里斯蒂娜就扮演了双面人的角色。在家里,她是人人称道的贤妻良母。而背地里,她却四处与男性偷情并勾引大学生去城里开房寻乐。《慢》是昆德拉首部用法文创作的小说,其中引用了维旺·德农《明日不再来》中的故事情节。T夫人是一名侯爵的妻子,而她却不顾尊贵的身份与家族的名誉,主动勾引英俊的骑士并与他发生了一夜情。此外,昆氏小说中也存在夫妻双方同时出轨的现象。如在小说 《玩笑》中,泽马内克移情别恋,爱上了年轻的学生,抛弃了曾经深爱过的结发妻子埃德娜;而埃德娜也不甘丈夫的背叛,外出与路德维克约会并发生了性关系。无独有偶,在《无知》中,在丈夫背叛自己与岳母乱伦之际,伊莱娜也去到宾馆,与久违的梦中情人偷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也能带给我们很多生活的启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呈现出一种式微的态势。张晶晶认为:“考察一个婚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考察它的存在基础。”[2]41而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过分地在意对方的经济和物质条件,完全不去考虑情感因素。婚后才发觉,没有情感的婚姻是难以长久维系的,于是夫妻双方争吵不断,这也是现代社会离婚率持续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婚姻不仅仅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的是两个家族的声誉与昌盛。“夫妻之间的不和谐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成为了影响家庭关系的主要障碍。”[3]109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婚姻,要综合地评价结婚对象,不能一味地以物质来衡量。一旦结婚,夫妻双方都应该遵循家庭伦理道德,相亲相爱,既然执子之手,必定与子偕老。在遇到诱惑时,一定要保持理性,把持住自己,做一个忠于爱情的人。
聂珍钊教授指出:“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4]13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父母应该疼爱和呵护子女,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子女也应该恪守孝道,尊敬和赡养父母。在昆德拉的小说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却通常是十分紧张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的母亲因不满自己的婚姻状况而将怨气发泄在女儿身上。她剥夺了特蕾莎受教育的权利,在她幼年时便将她送到一家酒吧做侍女。在生活中,她也处处针对女儿,一点一点地摧毁特蕾莎的自信。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特蕾莎与父母的关系日渐疏远。在遇见心仪的情人托马斯之后,特蕾莎没有和母亲辞别,便迫不及待地选择了离家出走,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无独有偶,《无知》中的伊莱娜童年时代也饱受母亲强权的压制,内心极度压抑。在远赴法国生活了多年后,才从母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了自我。因此,当多年未曾谋面的母亲前来法国探望她时,伊莱娜没有一丝一毫的欣喜,反而陷入了慌乱之中。《庆祝无意义》是昆德拉在沉寂了十年之后推出的新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兰也因为自幼被母亲抛弃导致了母爱的缺失。他终日在虚构的精神世界中与母亲对话,最终陷入了精神荒原之中。自古以来,“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种朴素感情。”[5]41但由于父母对于子女的压制和虐待,昆氏小说中的子女们对父母的情感也十分的冷淡。如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就是一个十分叛逆的女儿,她处处违背父亲的意愿,最终和男友私奔,气死了父亲。现实生活中,常有父母打骂子女的现象,也有子女不肯赡养父母的情况,这其中的原由也是五花八门。以作品为诫,父母应该关爱孩子,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打骂。而子女也应该尊敬父母,在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赡养他们,将中华民族的孝道永久地传承下去。
古今中外,乱伦一直为世人所不耻,也是所有家庭伦理中最令人不能容忍的一种行为。究其发生原因,乱伦是源自当事人乱伦意识作用的结果。“乱伦意识是指意识主体受本能、性欲驱动产生的同近亲发生性关系的欲望,是非理性意志的表现形式。”[6]65在现实生活中,乱伦现象真实地存在着,它严重地伤害了相关家庭成员们的情感,极有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全面破裂。昆德拉也注意到了乱伦现象的危害,因此有意在小说中设置了一些乱伦情节,旨在引发读者对于这一不道德伦理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尽可能地减少其在生活中的发生频率。如在小说《无知》的结尾,伊莱娜的母亲与志同道合的女婿古斯塔夫跳起了双人舞。在岳母的挑逗勾引下,古斯塔夫最终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尽管作品中并未提及伊莱娜对于丈夫与母亲乱伦行为的反应,但相信读者都能体会到她知晓真相后的愤怒与绝望。聂珍钊教授认为:“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为了惩恶扬善的教诲目的都要树立道德榜样,探讨如何用理性意志控制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让人从善。”[1]42而昆德拉则反其道而行之,他通过小说媒介塑造了一系列无视伦理道德的反面人物形象,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伦理对于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系列道德伦理规范准则,人的行为在无形中受到了这些法则的约束,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言之,如果“长期处于颠覆人类文明和正常社会秩序的环境中,人就会沦为动物而不具有道德或伦理。”[7]139因此,我们都应该遵守家庭伦理美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构筑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只要人人都坚守美德,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聂珍钊教授认为,每个人的思维意识中都存在着一对矛盾的斯芬克斯因子,即“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从本质上来分析,人性因子主要是源自思维中的理性意志,它受到了社会家庭道德伦理的约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而兽性因子则产生于自由意志的驱动,它“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它在本能的驱动下产生,是人在本能上对生存和享受的一种渴求。”[8]9思维中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时刻处于博弈和对峙的状态,当人性因子处于上风时,人的意识就处于伦理的控制范围内。反之,人则表现出无道德的倾向,成为类似兽的存在。在昆德拉的小说世界中,大部分的男女主角在情爱生活中都经历了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与选择,他们徘徊于灵(爱情伦理)与肉(原始情欲)的伦理抉择之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是一个风流成性的浪子,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较量。”[9]55在遇见特蕾莎之前,托马斯的爱情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他四处猎艳,以玩弄女人为乐。而当他在小镇的酒吧与特蕾莎相遇后,心中那颗爱的种子开始萌动,他随即认定她就是自己爱情中唯一的那个“非此不可”。此时,托马斯意识中横行多年的兽性因子暂时地被压制,表现出了理性的特征。他想要好好珍惜特蕾莎,改掉沾花惹草的恶习。然而,时隔不久,托马斯思维中的兽性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最终超越了人性因子。他再一次将爱情伦理抛在脑后,丢下独守空房的心上人,外出与不同的女人鬼混,最终导致了特蕾莎精神的异常。而生性叛逆的萨比娜不甘被男性凝视,在和男性情人的相处中,她“改变了被动的局面,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10]44在萨比娜的爱情世界中,兽性因子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她从未打算与任何情人结婚,只想尽情地享受情欲带来的快感。后来,她遇见了弗兰茨教授,一个愿意为她抛弃名誉和家庭的男人。此时,萨比娜意识中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兽性因子最终还是获胜,她选择了离开,继续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永恒欲望的金苹果》是《好笑的爱》中收录的七个短篇小说中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马丁和托马斯一样,也是一个滥情的花花公子。在他的意识中,兽性因子时常占据主动,因此他到处和美女们搭讪调情。令人费解的是,在马丁心中,妻子是一个百分百的完美女性,他爱她胜过了一切。因此,在故事结尾,当马丁成功地获取到与一名美女上床的机会时,突然想到答应过要和妻子打牌,人性因子骤然占据主动,他放弃了与陌生美女的约定开车回家去陪伴妻子。《玩笑》中的路德维克在大学时代因为一句无心的玩笑而遭遇政治迫害,被学校开除并遣送至部队劳教。在人生最绝望无助的时期,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露茜。正是这个女子,给了他生存的希望与对爱情的美妙憧憬。然而,在兽性因子的驱动下,路德维克终日沉溺于性遐想之中。他没有去询问和关注露茜的过去,也没有尝试一步步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只是一心想要占有露茜的肉体。最终,路德维克吓跑了露茜,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爱情。黄伟指出:“肉体是放荡不羁、荒淫无度、污秽邪恶的,精神则综合了人类的良知、快乐、安定、耐心等所有美好的情感,精神和肉体的斗争乃是善恶之间的斗争。”[11]152-153因此,如何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个哲学论题。一般来说,兽性因子过于强大会让人的判断失去理性,引起认知的偏差。《无知》中的伊莱娜在阔别多年之后,回到了故乡布拉格,却发现无法融入到那里的生活之中。在百无聊赖之际,她偶遇了约瑟夫。她与这个男人曾有过一面之缘,对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在法国漂泊的这些年来,她一直对约瑟夫念念不忘,希望能有机会与他相见。这次重返故土,能与约瑟夫相遇,让伊莱娜压抑多年的情感瞬间爆发,对情欲的激情幻想让她彻底抛弃了伦理道德。在兽性因子的作用下,她不顾女性的矜持,主动打电话约对方私会。经过了一段既焦躁又甜蜜的等待后,伊莱娜如愿以偿地和约瑟夫相会了。他们用捷克语交谈融洽并在宾馆里尽情交欢。在强大的兽性因子的误导下,伊莱娜相信约瑟夫多年来一定也是对自己朝思暮想。然而,在性爱结束后,她才无意间发现了真相,原来这个男人早就将她遗忘,甚至连她的姓名都不知晓。同样被兽性因子误导的还有《玩笑》中的埃德娜,她在丈夫背叛婚姻后,情绪十分低落。此时,路德维克的出现像一道阳光,照进了她黑暗的情感世界。在经历了一次渴望已久的性爱激情之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路德维克的怀抱,并暗自庆幸自己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好男人。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路德维克勾引埃德娜仅仅是出于想要报复仇人泽马内克的目的。后来,当他得知泽马内克早就另有新欢,正想甩开自己年老色衰的妻子时,便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这个令他作呕的中年妇女。承受不了打击的埃德娜想一死了之,不想却因为服用了假冒的毒药而幸免于难。在《好笑的爱》收录的故事《座谈会》中,相貌平平的女护士伊丽莎白费尽心思,却依然无法得到周围男性们的青睐。内心被压抑许久的兽性因子瞬间爆发,让她的精神失去了理智。为了能够吸引异性,她采取了裸体自杀这一极端的方式,最终沦为了众人的笑柄。小说中人物的经历提醒着我们要注意控制思维的兽性因子,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当有艳遇诱惑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多去想想深爱着我们的家人。因为人生没有如果,一步走错可能会影响整个人生的轨迹。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特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如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袒胸露乳被视作是不道德的表现;而如今,穿着前卫、裸露肉体的女性却被冠以“时尚”的美名。鲍曼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时代。”[12]24在一个多元伦理混杂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主流伦理不断地受到了新兴伦理的冲击。正因如此,“文学伦理学的发展也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对旧有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和质疑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因。”[13]63一般来说,作家在创作中表达伦理思想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作品中塑造一些遵循主流伦理道德的英雄楷模,引导读者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另一种是通过对社会中存在着的有悖伦常的现象的揭示,在批评与质疑中深化读者对于伦理的认知,从反面来实现文学的教化功能。在上述两类作家中,昆德拉显然属于后一类。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看惯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丰富的人生阅历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这也注定了他不可能一味地顺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小说作品中,昆德拉以一种辩证和发展的视角对千百年来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伦理进行了质疑与叩问,引发了我们对于诸多伦理命题的思考。总体上来分析,昆德拉对传统伦理的质疑主要包括性别伦理和回归伦理两个方面。
男尊女卑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遗留下的一颗毒瘤,它无视广大女性同胞们的权利,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冲击下,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社会观念中对于女性的某些伦理偏见依然存在。如部分有权势的男性在外包养情妇,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在朋友圈中炫耀显摆,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能力的体现。有朝一日,丑事被家人知晓,社会舆论大多会将仇视的目光转向被包养的女性,称之为“小三”,呼之为“贱货”。而罪魁祸首的男性却常常得以全身而退,消停一段时间后便一切如旧。在婚姻伦理中,丈夫出轨可以得到谅解,但倘若妻子出轨便会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人人唾弃的荡妇,这实质上也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种现实表现。在昆德拉的小说中,绝大部分的男性都是玩弄女性的情场高手。在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庇护下,身为人夫的男性不顾妻子的感受,在外面为所欲为。从出轨的原因去分析,这些男性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弗兰茨为代表,这一类男性对妻子没有什么情感,他们是为了寻找心灵相通的女人而出轨;另一类是以马丁、托马斯等人为代表,这一类男人对妻子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的出轨完全是因为骨子里散露出的蔑视女性的大男子主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曾坦言:“他迷恋的不是女人,而是每个女人身上无法想象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使一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14]147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托马斯玩弄女性的本质。除了婚后虐待妻子外,很多男性在恋爱时便自私虚荣,丝毫不顾及女友的感受。如在《无知》中,回到故乡后的约瑟夫找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一本日记,这让他回想起曾经的自己,一个真实存在却又如此陌生的自己。日记中,他读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女友,美丽、单纯、多愁善感,全心全意地爱着他。而他,那个年少轻狂的约瑟夫,竟以折磨女友为乐。他曾多次故意将她弄哭,享受地欣赏着她难过时的表情。他占有欲极强,非要让女友放弃学校安排的雪山之旅,遭到拒绝后便绝情地提出了分手。天真纯情的女友为了证明自己的爱情,竟然策划了一次自杀事件,想以此来表明心迹。后来,女友因为服用的安眠药计量不足,被同学发现送去了医院,最终活了过来。但因为身体严重冻伤,她被切除了左耳。此后,女孩便得了自闭症,也彻底地对约瑟夫失望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女性们,绝大多数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地忍受,在痛苦中艰难度日。为了发泄,不少女性选择了离开或将怨气转嫁至孩子身上。在《庆祝无意义》中,阿兰的母亲因为不愿和丈夫生活而选择离开,让阿兰自小便失去了母爱。特蕾莎的母亲因为失败的婚姻而迁怒无辜的女儿,剥夺了女儿受教育的权利。大卫·休谟指出:“赞扬或谴责,不可能是判断力的作用,而是情感的结果。”[15]107在面对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时,昆德拉的情感天平无疑是向弱势的女性群体倾斜的。对于笔下这些无视女性尊严的男性群体,昆德拉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对于那些饱受男性虐待的女性们,昆德拉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然而,作为一个文弱的作家,昆德拉无法改变强大的传统伦理观念,他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对抗不公的伦理。通过塑造一系列反伦理的人物形象,昆德拉为受虐的女性们申诉,为“小三”们正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萨比娜是一个反对男权主义的独立女性,她痛恨那些玩弄女性情感的男人,因此决定以牙还牙。在她与男性情人们的相处中,她一反女性被凝视的常态,反过来凝视男性,在性爱中占据着主动权。她的情人大多数是有家室的,但她从不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只是纯粹地追求自由性爱带来的激情和快感。尽管萨比娜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小三”,但她的行为却并不令人憎恶。从她的身上,读者感受到的是一名孤军奋战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不公的男权伦理。在小说《无知》的开篇,昆德拉谈论到古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情感生活。世人从传统的家庭伦理出发,都称颂珀涅罗珀的贤良,指责卡吕普索为第三者。实际上,奥德赛与卡吕普索心意相通,一起在海岛上生活了七年。而与结发妻子在一起的时间不过数月,彼此并无太多情感交流。可以说,奥德赛与珀涅罗珀只有夫妻之名,他内心真正所爱非卡吕普索莫属。换一个视角来看,卡吕普索也是真心实意地爱着奥德赛,她既不图名也不求利,只是为了追求爱情。她因为爱和奥德赛厮守七年,又因为爱放手让情郎回归故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因此,珀涅罗珀没有错,她坚守了婚姻伦理,履行了为人妻的责任。而卡吕普索也没有错,她倾听了内心爱的召唤,与相爱的人厮守,羡煞世人。当然,现实中也有很多居心叵测的“小三”,她们为了获得名利费尽心思,甚至不惜拆散别人的家庭,为世人所不耻。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小三”,要深入地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性的方式去化解出现的婚姻危机。
昆德拉在经历了“布拉格之春”的政治运动后,离开了捷克去到法国定居。自此,“回归”一词便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回归”这一主题。万俊人指出:“与洞察事物或运动的恒常特性不同,我们无法对人或人的行为价值做出判断。”[16]2按照传统伦理思想,人都有思乡情结,“回归”应该是游子们的共同心声。然而,对于“回归”,身为游子的昆德拉却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看来,“回归”之路充满了种种难以消解的矛盾,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最好规避方式就是不要回归。梳理昆氏小说中的回归情节,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人的回归之旅都是不顺利的。《玩笑》中的路德维克离别多年后回到故乡,却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他想到了许多旧时的玩伴,尽管时间充裕,却一个也不想去联系。《无知》中的伊莱娜回归故乡后,在衣着、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无法融入到故乡的生活中。她倍感孤独,内心情感无处倾诉,只能终日闲逛,打发时光。回归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欣喜,却让她遭遇了激情幻想的破灭以及母亲和丈夫的无情背叛。同样,约瑟夫在外漂泊许久后,回归故土来扫墓。故乡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他惊愕,他颇费周折,最终才找到墓地所在。在墓地浏览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时,约瑟夫发现了很多旧友的名字,觉得无比震惊,“不是因为他们的过世,而是因为自己没有收到过讣告。”[17]53人情的冷漠让约瑟夫心底泛起阵阵寒意,更令他心寒的是哥嫂的态度。他这次回归,并未打算和哥哥争夺遗产,可哥嫂二人心怀鬼胎,对他处处算计,让他的内心十分不爽。原本希望通过回归重温旧时情感,不想却处处为情感所伤,疗伤之旅竟加深了内心深处的伤痛。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回归情节,我们可以从中管窥昆德拉对于回归的看法。可以推断,昆氏本人在背井离乡的过程中,一定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因此对于回归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昆德拉曾公开表示:“我不相信还有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去的那一天,永远不会有此可能。”[18]477当然,昆德拉的某些伦理思想过于大胆前卫,如他无视性爱的私密性;在作品中设置了几次裸体的性爱派对。同时,他对于很多伦理命题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与摇摆性,如在对于回归的态度上,他过分地夸大回归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又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回归的渴望。在对待爱情与生命伦理的态度上,昆德拉也表现得过于悲观。对于他而言,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存在,纯美的爱情和有价值的生活只是如泡影般的水月镜花。但毋庸置疑,从全景的视角来考量,昆德拉的伦理学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他在经历了世间百态后领悟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哲学道理,于是从辩证的角度对旧有的伦理思想进行批评,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伦理思想的优化与发展。
“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关注现实,往往传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感。”[19]43昆德拉将多年来对于人生的伦理感悟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这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伦理责任感,也加深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昆德拉小说中的伦理学思想给了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启示,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着的伦理问题指明了方向。首先,夫妻和谐对于家庭关系的和顺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一定要将情感因素放在首位,不能只关注物质方面。结婚之后,夫妻双方要相亲相爱,一起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不要轻言放弃。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多多交流,营造一种父母慈、子女孝的良性家庭氛围。再次,家庭成员间要坚守道德底线,杜绝乱伦现象的发生,以免对家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此外,在面对“肉”与“灵”的选择时,我们要把握好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关系,作出理性的选择。最后,我们要改变男尊女卑的错误思想,理性地看待回归的利和弊。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J].文艺研究,2013(5).
[2]张晶晶.精神哲学对婚姻伦理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
[3]赵谦.文学与生态:世界文学中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解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李祖扬.现代文明与孝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1 (6).
[6]聂庆娟.论《皮埃尔》的乱伦意识与乱伦悲剧[J].外国文学研究,2015(3).
[7]黄曼.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交锋——《饥饿游戏》中的伦理选择及其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14(4).
[8]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
[9]赵谦.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0]赵谦.凝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3).
[11]黄伟.“罪亦有用”:从《正午的分界》解析克洛岱尔的救赎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14(4).
[12]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赵谦.回归悖论引发的伦理叩问——米兰·昆德拉《无知》的伦理学解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4]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5]大卫·休谟.道德原理探究[M].王淑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6]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伦理学主题·价值与人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米兰·昆德拉.无知[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8]李凤亮,李艳.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19]朱振武.丹·布兰小说的伦理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14(5).
[责任编辑:卓影]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6)06-0076-07
收稿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2014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文学中的动物伦理思想”(项目主持人:袁霞;项目编号:14WWB004),2014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商务英语”(项目主持人:刘知国;项目编号:2014tszy06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谦(198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
Ethical Thoughts in Milan Kundera's Novels
ZHAO Qia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Anhui 241003)
Abstract:Combing all the novels written by Kundera,we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ethical philosoph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we can figure out a lot of ethical problems,including the dislocations of the family ethics as well as the battle between human factors and animal factors.After experiencing many hardships in life,Kundera begins to doubt about the traditional ethics.The analysis of these ethical ideas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ethics raised by Kundera.It will be useful for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s novels.
Key words:Milan Kundera;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ethical dislocation;ethical battle;doubt about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