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青岛之战时期的《申报》舆论

2016-07-16 05:41聂文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申报

聂文静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日德青岛之战时期的《申报》舆论

聂文静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由于日德青岛之战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范围相对有限等因素,研究本次战争的论著并不多,且仅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战前的国际形势、外交斗争、战争经过、战争给青岛民众造成的创伤,以及青岛沦陷后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等方面。本文以一个新的视角——报刊舆论为切入点,选取1914年7月下旬—11月底《申报》上发表的所有有关日德青岛之战的各类文章为史料依据,梳理出了日德青岛之战期间《申报》舆论的大致轮廓,从中总结出在该战争期间《申报》中所展现的各国国际关系,及当时《申报》对该战争舆论报道的特点。

关键词:日德青岛之战;《申报》;舆论研究;报道特点

绪 论

1897年 11月 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派遣舰队强行占领了胶州湾,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通过条约,德国获得对胶州湾99年的租借权。随后,德国为进一步获取在华利益,将青岛作为重点地区进行建设,并声称要将其建设成“模范殖民地”。

与此同时,日本先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日俄战争这两次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其国力开始迅速增强,野心也随之急剧膨胀,开始觊觎山东青岛,以期扩大其在华利益。但碍于当时列强在华角逐已形成一定均势,所以一直没有具体行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朝野的侵略势力认为 “这次欧洲之大乱,对日本国运之发展,乃大正新时代之天佑,日本国必须立即举国团结一致,享受此上天之佑”[1]136,因此,日本妄图取代德国统治青岛的欲望有了实现的契机。1914年8月15日,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①通牒内容为:“吾日以为际此时局急宜设法除去侵扰远东和平之种种事,故保全日英联盟条约规定之一切利益,以便东亚和平得以永远坚定。日英联盟之目的即在此也。日政府谨信义当忠告德政府实行下列二议:(一)德国战舰及各种兵船应即退出日本、中国海面,其不能即退者,应即卸去军装。(二)迟至九月十五日应以胶州租借地全行交与日本,不得附有条件及索取赔款,以便日后交还中国。日政府且于同时宣布,如至一千九百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正午不接德政府之复文,表明无条件承认日政府提出以上之忠告,则日政府不得不施行应付时局应有之举动。(十六日)”载于《申报》8月17日欧洲战电。。8月23日,鉴于德国并无回应,日本正式对德宣战。由于兵力差距悬殊,加上遭受交通封锁,德国后勤的补给被切断,最终持续不到三个月的日德青岛之战于11月7日以日本取得对青军事管制权而宣告结束。

鉴于日德青岛之战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范围相对有限,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体战局的影响不大等原因,百余年来,一直并未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研究,且仅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战前的国际形势、外交斗争、战争经过、战争给青岛民众造成的创伤,以及青岛沦陷后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等方面。比如:周荃、李厚基的《谈一九一四年日德青岛之战》[2],对战前的国际形势与战役本身进行了初步分析;陆安的《论日德青岛之战》[3]、戚海莹的《论日德青岛争夺战》[4]则对战争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光明日报》记者刘艳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青岛》[5]除对战争经过进行描述外,还介绍了战争所带来的影响、青岛沦陷后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刘宜庆的《一战亚洲战场:日德青岛之战始末》[6]涉及到战前的外交斗争、战争经过、战争给青岛民众造成的创伤,以及青岛沦陷后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等;刘平、江林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远东战场——青岛之战述评》[7]对战前中国收回青岛的外交努力、参战国军备比较、战争过程、对各方造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但是,以报刊舆论为切入点对日德青岛之战进行研究的论文却寥若晨星。目前,笔者仅见中国海洋大学朱建君老师发表于《青岛日报》上的《日德青岛之战时期的美国舆论》一文是以舆论为切入点对日德青岛之战进行研究。

笔者选择《申报》的相关舆论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鉴于《申报》当时的影响力及其办报特点。《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 4月 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 5月 27日停刊,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报纸。它由华人主笔并面向社会公众,是“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8]。因其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 “百科全书”[9]。此外,《申报》十分重视言论,除了将言论放在报纸显要位置外,其所谈论的主题亦为当时社会所关心的话题。据笔者统计,《申报》有关日德青岛之战这一话题的报道多达 2160多篇。马克思曾说:“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应出当前的整个局势。”[10]3因此,笔者力图以 1914 年 7月底—11月底《申报》上所发表的所有有关日德青岛之战的各类文章为史料依据,力图梳理出日德青岛之战期间 《申报》舆论的大致轮廓,从中总结出在该战争期间《申报》中所展现的各国国际关系,及当时《申报》对该战争舆论报道的特点。

一、战争前夜之舆论报道(7月31日-8月23日)

(一)关注各国态势,进行战事预测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中国处于远东地区,本来与这场战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因交战各国多在中国占有租借地,利益牵扯之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纷争之中。此外,当时在日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的日本,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导致其称霸野心急剧膨胀,进而对德国在华利益虎视眈眈。

《申报》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脉动,对当时各国态势,尤其是日本方面的态势,十分关注。7 月 31日的专电(北京电)写到:“奥塞两国昨午宣战。据此间所闻,俄已准备动员英调停,无效。外交界人恐以此成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商两方决裂之局,在东方收利者必为日本。昨政事堂以欧西金融将以此影响中国,特开会议维持办法。”[11]“全欧如果开战,则青岛颇为可虑。”[12]8月2日的时评《又紧一步》中评论道:“俄已毁奥之铁路桥矣,已下全体动员令矣,德亦已下动员令矣,英亦尽力备战矣,日本亦为英日同盟之故恐不能绝对严守中立矣”[13]。此外,8月 2日专电(北京电)载称:“《英文京报》论欧人平日对华事极不注意,报纸平日惟记载排斥土匪等,及欧洲有事则华事几不载,此时最可怕者惟不以友谊而好侵略之日本,若英能中立,英日同盟尚能有效庶几能维持一二”[14]。从文中“东方收利者必为日本”、“日本亦为英日同盟之故恐不能绝对严守中立”、“不以友谊而好侵略之日本”等语可以看出《申报》对战事的预测倾向于日本将挑起远东战事。

8月2日译电(东京电):“英国如参与欧洲战争,日本因与英国有联盟关系,恐不能绝对严守中立,国防会已于七月三十一日开第三次会议。”[15]“(驻京日本代理公使)日本于欧洲战时不欲从事陷中国于纷争之漩涡,中国如不发生排外事变,则日本自无举动云”[16],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发生排外事变,日本必有举动。由此可见,日本确有参与战事的意图。但是日本却极力掩饰其伪善的内心,多有“因奥赛战争不关远东之和平故也,如英国参与全欧战争,则日本或将宣布仁爱之中立云”[17]、“(日本代理公使)日本不欲于远东行冒险之举云”[18]等言论。

8月4日,北京电云:“现德意奥之东洋舰队已集胶州,英集舰香港,德使馆卫队均调往青岛,使馆仅留四十兵,似有以租借之海港为战场之意。”[19]

8月 7日,北京电云:“日已宣言,如战局侵及东方,害及日英同盟内之条款,日当尽其义务,然加入与否,此间日人云未定。但德已在青岛方面检查船只,现状实危,德在青岛所扣日本商船两艘,已由小幡交涉放回。”[20]

8月10日,《申报》载称:“日本迄今尚未宣布中立,此事极关重要,现有种种朕兆可证日人意欲加入三国协约之战团,向德国宣战,占据青岛及远东德国之所有权。(九日)”[21]。此后,报纸中有很多关于日本将攻击青岛等说法的报道。

8月15日晚八时,“日本政府以爱的美敦书致驻日德国大使,其内容如下:吾日以为,际此时局急宜设法除去侵扰远东和平之种种事,故保全日英联盟条约规定之一切利益,以便东亚和平得以永远坚定日英联盟条约之目的,即在此也,日政府仅信义当忠告德政府实行下列二议:(一)德国战舰及各种兵船应即退出日本、中国海面,其不能即退者,应即卸去军装;(二)迟至九月十五日,应以胶州租借地全行交于日本,不得附有条件及索取赔款,以便日后交还中国。日本政府且于同时宣布,如至一千九百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正午,不接德政府之复文,表明无条件承认日政府提出以上之忠告,则日政府不得不实行应付时局之举动”,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已决意参战。

在日俄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的日本,国内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力图取得在华利益的欲望越发强盛,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外交实践提供了契机。《申报》在该时期广泛关注各国态势,这种宏大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其对战事进行有效的预测。

(二)关注政府动态,指点时政防务

“据各使署之意,挽回全欧战祸之机极为细微”,而“中政府恐国中危机密发,故决意与外交团磋商防堵发生战祸及规定中国为中立国之办法”[22]。且“自欧洲风云告急后,外交团精神越发最注意日本”[23],“中国驻英德奥三国公使均促政府与各使署速订中立规则”[24],但是“外交部对于奥塞事宣布中立日期尚未定,以现在各国均未宣布也”[25]。

除了关注政府动态,《申报》还陆续发表了杂评《保守中立》《交战国外之态度》等文,对当局“陆军部密咨留意报纸之记载,盖中国政府之心理以为,中立者只须不偏一方,其外均可置之不问”进行批评,认为“所有防守一不预备,不知防守而不预备,一旦有人侵我中立,彼方即有责言,日俄战时之俄舰避入浦江前车之鉴也”,所以 “陆军部勿仅注意于民间舆论而自忘其职守焉”[26]。《申报》认为,“离战地较近之国悉已宣布中立。欧洲以外,美则未闻有所举动,日本则似视英以为进退,而我中国则已定中立,以时机未至而尚未宣布。是则交战之举动各异,而交战以外之中立国,其态度又各各不同矣,我政府其审慎以处此哉”[27],以此来提醒政府审慎处理中立事宜。

8月6日杂评一 《欧洲战事与中国》写到:“据最近路透电,德舰已与俄舰在威海卫外交战,是信果确,亚洲境内之战事已有动机,非可玩忽视之矣。”[28]以此警示政府欧战可能延及亚洲,应审慎视之。

此外,《申报》中“亦已应时而宣布中立矣,且与宣布中立之外,复以申令通告国人裨知,以友义善待各国人民,不可开非,审慎而周详也”的论述,对中政府的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申报》还写到:“欲此中立之有力对外者,且勿论以对内,言速以兵力铲除匪类,以财力调和经济,使不生意外之变,则中立其可恃也。”[29]为政府如何保守中立出谋划策。

《申报》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时政新闻的及时报道。日德青岛之战时期《申报》对政府动态进行了实时关注报道。这种对战事的敏感性使得其具有广泛的受众。此外,《申报》十分重视言论,其独立的新闻思想、独特的批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时政防务有借鉴意义。

(三)战前对中日德之舆论报道

1.关于日本的舆论报道

8月6日,《申报》报道了日本对欧战的官方态度,即“外交省今晚发出公文如下:帝国政府对于欧洲政策最近之发展之政治、经济现局殊深忧虑,现望和平不久可以恢复,战事不致延长,日本可以维持严守中立,惟对于将来之发展将格外致意,如英国干预战事,则英日联盟之条款自无窒碍,日本将出应有之方法,尽条约之责任,惟帝国政府诚愿此项非常之事变不致遭遇云云。(四日)”[30]

《申报》又在当日时评《英德已宣战矣》中提到“以日英同盟言,似有加入战事之意。然东方果有战事,则同盟之义务不在此限,则战事又似不至加入。然而以吴军港之忙碌,与各兵舰之上煤,又以竭力计免之说比较之,则日本之加入战事否,尚在可知不可知之数也”[31]。“吴军港异常忙碌,闻千代田巡洋舰(二千四百五十吨)已奉命加入中国南方舰队,诸船已上煤(五日)”[32]。北京电报道称:“传闻日本要求加屯驻兵,政府已拒绝。”[33]8月 7日“日本之第三舰队全已集中上海以备有事”[34]。8月 8日,《申报》转载美人《大陆报》消息称:“东京最近官界消息云,日本对于此次战事必须筹备一切,以担任英日同盟条约上之责任为的。由此以观,则日本不久亦必卷入欧战漩涡似可信矣。据闻日本正在准备调遣军队一万人攻击青岛......”[35]。以此可看出,日本虽对外宣称恪守中立,但是却已积极备战,蠢蠢欲动,一旦时机成熟,可立刻投入作战,由此可以觉察出日本的野心。

8月8日《大战争与中国》一文中,《申报》初次谈论日本参战动机,即“今以中国论内外皆恐惧日本,惧其将乘机而起也......其乘机之方法如何?则言者不详,窃谓:‘日本此时宗旨决不在区区有形之实际上之利益,如吞并地方,则非全体解决之方法;如攫取路矿,则全系资本问题,日本此时大利益在利用其在东洋优势之军事上之势力,以保全和平秩序为名,而兹放大及巩固其发言权耳。质言之,即称霸东洋,将来中国之事,惟彼意为左右耳。本来日本所谓东洋永久大计者,不在此事,即英日同盟、日法、日德、日美种种协商及觉书均不外此事。今其机会至矣。’”[36]将日本意欲参战的真实意图揭露无遗。

1914年 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而中国处于远东地区,本来与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方面各国在中国有租借地,另一方面本时期的日本采取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这两方面都将成为破坏远东和平的不利因素,因此,《申报》在该时期对日本多加关注意义重大。

2.关于德国的舆论报道

“闻欧洲如遭大战,则奥德预备队均将聚集青岛,以听命令”[37]。“德国在远东海面之军舰大约将会入青岛,青岛为德国在远东之根据地,故须严加防守”[38],“德国现有兵轮两艘巡行于青岛长崎之间。”[39]从这些消息不难看出,德国对远东战事似乎早有防备。

8月2日后,《申报》对德往青运兵备战的消息进行了大量报道,如“现有德兵及预备兵共一百六十八人开往青岛”[40],“驻沪德总领事署昨日示告本埠德人,略谓青岛政府已命预备队之将士即赴青岛向政府报到,缴呈陆军文据云云。上海德人之在预备队者共约二百人,昨日下午一点零五分钟赴青火车已有德人二十名先行出发,送行者约五六十人,晚间复有一百人继之出发,余人均将于本日启程”,“德国既已宣布戎严青岛,亦将宣布此令”[41]“第一批预备队德人五十名及伐特伦特号之水手十名,今晨乘德商瑞和轮船东下,大约将由浦口乘火车前往胶州。(二日)”[42]“壮年之各德商,已均陆续往青矣”[43],“德国预备队均将开往青岛......闻青岛已埋置水雷。星期六日,港内各灯均熄,德国军队已预备作战。”[44]

8月7日,在《奥塞开战后之青岛观》这一报道中,专门介绍了《德国军事之戒备》,即“《大东日报》云,自奥赛战争牵动欧洲全局后,青岛为德国远东海军之根据地,全欧战事一开,该处为列强视线所集,闻德国已在青岛下戒严令,并拟增调海陆军队以厚势力。据云,德国巡洋舰三艘已在青岛船坞修理,并闻有俄国军舰六艘在青岛口外游弋。德国已于青岛沿海及崂山一带密布水雷,现下商船业已不通。”[45]

除了对军事备战的报道外,《申报》还对德国安抚民众的措施进行了报道,如 “胶州通信云:‘连日青岛谣言甚多,人心颇为摇动。’故德政厅日昨出示多道张贴通告,以安人心......一、现在谣言很多,都是没有的事,打仗的事系在外国,与本埠离的很远,这儿不过防备而已,请你们只管放心,千万不要胡信谣言,倘或有危险的时候,政厅自有保护办法......”[46]。这种做法,一方面对社会来说,可以安抚人心;另一方面,对德国来说,为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而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其在远东的各项举动对一战战场是否将延及远东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其军备薄弱,可能为别国趁机夺取其在华利益提供契机,而如果其在此地积极备战,又给别国提供挑起战事的口实。所以此时《申报》对德国的舆论关注也至关重要。

3.关于中国政府的舆论报道

8月6日,袁世凯政府宣布中立,并颁布了《局外中立条规二十四条》,对外发表声明:“各交战国与我国缔约通商,和好无间,此次战事于远东商务关系至距,且因我国人民在欧洲各国居住经商及置有财产者,素受各国保护,并享有各种权利,故欲维持远东之和平,与我国人民所享受之安宁幸福,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47]同时,“政府致电各省巡按使,勿准华人协助交战国,勿准各报评论交战国”[48],希望以此可以避开战祸。

8月7日,政府认为“全欧战事一开,青岛恐有非常变动,惟该地与中国高密、即墨各县犬牙相错,不得不先事布置中立国之办法,以免殃及”,所以“已开拔军队赴中德交界处所严密驻防,以备不虞”[49]。

此间,据《申报》报道可知中国政府也曾做过外交努力。如8月10日北京电称:“此间日人声称战局已渐有延及东洋之势,似青岛方面之海战形势已岌岌,政府之向日美提议限制战区,《顺天时报》载东京电美政府已拒绝,此间日人则多以日英同盟云云为覆。”[50]之后,对中国政府中立相关事宜报道逐渐增多。

8月 22日,《申报》发表杂评《中立之难》表达中国政府的两难境地:“呜呼!中国中立之难竞若是乎。中国为严守中立故不干涉青岛,而人乃曰:中国于青岛可施主权。今一任德人之备战,是已自远中立也。设以青岛我有主权,故而收受德人之交还,则人又曰不能收受青岛于平时而收受于德人危急之时,是中国破坏中立也(此二说见昨报专电与路透电)。青岛不交还,则一方面必攻青岛,攻青岛难保不碍及中国。于是一方面又将起而责之,曰:中国不能按约行事,不能保守中立国应有之权利义务,是又自犯中立也。由斯以言,则中国无往而不违背其中立。吾不知今日所谓严守严守云者,将从何处严守耶。呜呼!难矣!其他意外之变吾且勿论焉。”[51]

8月23日,则发表《中国之中立态度》一文对中政府的中立提出质疑与批评,“何则只能守我中立之名分,不能使人不侵犯我中立,故主持中国之中立者宁使人侵犯我中立,而我决不自破其中立,盖弱国之外交弱而已矣”。[52]

总而言之,《申报》在日德青岛之战前夕的舆论除了利用其宏大的国际视野对战事进行预测,将时政通晓大众,揭露日本意欲参战之真实动机外,还对中政府的中立及各项举措进行了报道,有批评,也有肯定,认为中立不仅仅是不偏向一隅即可,也应做好防备工作,同时铲除匪患,以避免破坏中立各不利因素的存在,并警示政府“要以武力为有严守之基,非徒以一纸空文书宣布之手续而已”。此外,继日本致德爱的美敦书之后,《申报》对德国政府的反应,其所采取的应对举措都有所报道,还对日本将要进攻青岛的路线等有大量猜测性报道,之后,对青岛的新闻报道比重也日益增多。总之,《申报》虽然是一份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但它却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

二、战争期间之舆论(8月23日-11月7日)

(一)《申报》所谈日德战事之原因

战争伊始,《申报》曾对日德战事的原因进行探究。总的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日本之为正义说。8月23日,“路透电社由日本大使署探悉,日皇曾布敕令,其词旨如下:吾日已向德国宣战。吾日以陆海军之全力而敌德意志帝国。日本原期严守中立,维持远东之和平,乃德意志之举动迫令大不列颠与之开战。德国今复在胶州竭力备战,其军舰出没海中恫吓。吾日及吾同盟国之商业、远东之和平因以阽危,以故日本与大不列颠开诚布公互商之后,允照英日联盟条约设法保全公共之利益,日本愿以和平之方法达此目的,而德国并无复文声明承认日本之忠告,迫令吾日宣战,良深抱憾,愿赖吾民之忠忱勇气,早日恢复和平而增帝国之光荣,朕有厚望者焉(二十三日)”[53]。

此外,9月6日战事要电之东京电也有类似言论:“外相加藤男爵今晨在帝国议会宣述日德开战、日奥断绝邦交之原因。加藤男爵先述欧洲之大局,以明英国为时势所迫,不得不参与战争,继曰八月初旬,英政府请帝国政府按照英日联盟条约规定条款助之维持。德国兵舰出没东亚海面,危及吾国及联盟国之商业,而胶州从事备战,其目的欲作为东亚用兵之根据地,维持远东和平一事乃觉大为可虑。英日联盟条约之宗旨在巩固及维持东亚公共之和平,担保中国之独立、土地之完全、各国在该国之商实业均等机会主义,维持订约国在东亚之土地权防卫、订约国在东亚之特别利益,此世人所共知也,故同盟国于东亚商业当受威逼之时,而请助吾国,而此商业日英两国同视为特别利益之一者也,则日本素视联盟为其外交政策依守之主义,不能不遵请而尽其责任。德国在远东之一隅占有根据地,屡有强有力之举动,有碍永远之和平,且与日本帝国日前之利益相抵触,日政府故乃决议从英之请,即有与德开衅之必要......日本并不欲投入此次战争漩涡,惟自信应恪守联盟条约,保全东方之永远和平及两联盟国之特别利益,以巩固联盟之根基。惟日本帝国愿以和平之法解决时局,乃于八月十五日致文忠告德政府......至八月二十三日最后之时限,帝国政府未接复文,故翌日皇上乃下谕宣战......”[54]但是真的像日本所说,它对德宣战仅仅是为遵照英日同盟之间的条约,逼不得已而行之吗?它真的会将胶州还付中国?

《申报》之《霸权》说写到:“......日德因争东亚之霸权因而交战......为遵守日英同盟也,为报复三国迫还辽东也,皆其副因也,皆其借口也。若其正因,英德俄日争霸之一心为之耳”[55]。

转载他报之“三用意”说。“八月二十八日,《英文京报》云:‘日本政府为保全远东和局为名,而有攻击胶州之举,此中别有用意,固不待言,默查其用意似乎不外三种,曰:报复夙愿;曰扩张土地;曰增足威信,三者必有一也。以日本爱的美敦书词意观之,乙未之事,日本君臣迄今不忘当时议者谓德国素好寻仇,殊非胜算日本。今日以保全远东和局为言,无异往时德俄法公文中之词意也,则日本此举非报复夙愿而何?然日本当局者觉徒以报复夙愿为政策耶?公文字句当同,事出偶然可也?现今华洋人士咸谓:日本敏捷手段,必欲乘此时机攫取膏腴之省,握路矿之权,变山东为南满第二。此项议论证诸爱的美敦书之字句而益信。所谓将来以胶州交还中国者,九十九年之内不还可也。证诸日本在远东二十年来之政策,必不肯将此胶州还中国,更无疑义。’”[56]这条可以说对日本出兵青岛的原因分析地鞭辟入里。

从以上三种说法可以看出,就日德青岛之战爆发的原因而言,日本极力宣扬其行为的正义性,而《英文京报》却对其华丽“正义”背后的真实意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申报》并没有一味地转载其他媒体的舆论,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从而可以看出其特有的新闻思想性。

(二)《申报》所关照战时之美国因素

发轫于在华利益掠夺战的日德青岛之战,其进程与结局不仅受制于各参战国之间的内在因素,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力的影响。当时的《申报》舆论,除了对英俄日德的新闻报道外,其笔触也注意到了美国的存在。虽然美国已宣告中立,但是如果战争破坏了它在远东的利益,它也不会坐视不理。

8月23日“德国未复日本之爱的美敦书。日本已向德国宣战。”[57]此前,美国《大陆报》专电(纽约电)称:“美国现望日本于用兵胶州之外,先行商诸美国(二十二日)。”[58]英人特约路透电(伦敦电)亦谓:“日本以用兵远东一事照会美国,美国复称:美政府知日本志不在开拓疆土,且许以胶州还与中国,维持中国土地之完全及按照英日联盟条约行事,且知日本如行事于胶州界限以外,必先商诸美国云(二十三日)。”[59]

9月1日,《申报》又载:“北京《民宪报》云:‘美国对于日本致德之最后通牒正式宣告其所持有之态度,曰:美国对于日德国交之断绝毫未发表意见,乃绝对维持中立,惟对于日本具有左列之意见 (一)日本在中国不求扩张领土之事件;(二)日本将胶州湾还付中国,保护列强在中国之商业利权,以各国机会均等主义为目的之日英同盟,于其范围内一致行动之事件;(三)发生动乱,在胶州湾境外之行动,日本须先与美国协议之事件。’”[60]由此可见,美国仍积极推行其“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外交政策,不过鉴于曾经日本占据南满后的种种举动,此时,美国对日本不得不有所防备。

9月18日的译电(北京电)写到:“日本各报谓《中美公断条约》志在抵制日本(十七日)。”又谓:“北京各报登载,美国政府扩张海军准备各消息视为预备对付日本之征兆。”可见,美国为防日本趁机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侵犯其在远东之利益而开始对日施压。

(三)《申报》所现战事外之舆论战

战争期间,除了兵力上的较量,各国也经常进行无形的舆论战,或诋毁敌国,或宣扬本国战绩,《申报》时有转载。如“哈尔滨之消息谓,德兵多由青岛逃亡,军无战心,实为无据之臆说,此间人人跃跃欲战”[61],“......闻系轰击附近某小岛,岛上并无德人,该岛距离青岛尚远,为青岛大炮所不能及。云日人得此小岛之后,即将日旗高悬岛上,而在日本各处得此消息,不免纷纷传说,日军攻克德国属地矣。惟该岛并无十分价值”[62]。

9月2日,《申报》发表《德报意见》一文,“《民宪报》载德国《贪哀布拉达报》略谓,据日英同盟条约,日本不应出兵。此次出兵非惟违反条约,实为扰乱青岛根源......如德出兵攻威海卫与香港,则按日英攻守同盟条约之第一及第二条之理由,日本出兵与德抗,本正当也。今德不过作青岛准备,防人之来攻,非德先出兵攻入,日本乃采暧昧态度,认为得计。按之日英同盟条约显然不合,是诚心扰乱青岛之平和,无复疑义”[63],对日本出兵青岛的举动进行批评。

9月5日所载美人《大陆报》三十一日青岛访函证实“日本报界所说‘攻围青岛未及一月,德人均将杀骡为食,或吃草根度日矣’,此种无根之谈均不足信也”,“兹查日本爱的美敦书未下之前,预计青岛粮食足供所有军队以及妇孺至少六个月。惟预算人数之内,现时去青岛者已不乏人,似可维持较久,且济南、青岛之间汽车按日往来,盖可作为输进之大机会,吾辈正在想望新鲜菜果满载而来,可以维持多日也”[64]。

9月8日、16日,《申报》载有《两方之言》、《交战外之攻击》两文,专论交战国之舆论战,一谓:“交战国两方之言,虽其词各执,然未有如今日之铢两相称,针锋相对,而且相反之甚者。德谓日破坏中国中立,日谓德破坏中国中立;英法谓大胜德人,德人谓大胜英法......且如青岛有洪水,德人谓有妨于攻者,而英日又谓有妨于守者。呜呼!何其两两相对而又两两相反也耶!”[65]一谓:“交战国之两方,于兵力决战外往往又有附带之攻击方法,或以言论,或以文词。”[66]

此外,日本还在舆论中宣扬中国袒徳排日,德国则抗议中国无视日本破坏其中立,这类新闻在该时期有大量报道。

朱金平的《舆论战》一书中说:“舆论战开展于武力对抗之前,贯穿于武力对抗之中,继续于武力对抗之后,其激烈的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真枪实弹的战斗。”其实,舆论战不仅可以激励我方的战斗精神,而且可以削弱敌方的战斗意志,从而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申报》不仅关注到了各交战国间的舆论战,还对其发表了自己的评价,体现了其新闻敏感性及新闻思想。

(四)《申报》所载日军之恶行

在交战期间,《申报》关于日德青岛之战的报道中,交战双方的备战、运兵、交战情况等占了绝大篇幅。日兵在山东登陆后,有各种不当行为,给当地民众造成了巨大损失,《申报》中也多有关注。

9月5日,烟台电称:“日本水兵约千人,前夜在龙口登岸,刻方以抢夺之材料建造码头。”[67]

9月6日,“建造码头,凡所应需之材料,概用强权取之”[68]。

9月7日,“黄县电:日军需用车千辆,强迫派雇,否则自由举动。龙口电:自日军登岸,占据民房,附近一带苦不堪言,迫令商会代雇小工数百,于海岸搭盖木桥卸运兵马粮械,自由行动,无敢过问。”[69]

9月13日,潍县电:“日本军队自龙口登陆后已陆续前进,黄山馆、招远一带,凡高大民房悉被强占,公署无论地方官无可如何。”[70]

9月20日,《关于青岛方面之北京消息》载称:“.....日军未携攻城大炮,惟军队所过一带田禾非被割取,即遭践踏。”[71]

9月21日,《山东蹂躏记》谓:“.....又闻日军索要牲口,强逼人民帮运军需品等种种行为不可胜载......”[72]

9月 22日,“《顺天时报》上海电称,近上海华洋各报登京鲁间各地通信电报,多谓日军虐待官民。 ”[73]

9月25日,战事要电(北京电)谓:“九月二十一,日兵至平度掠取柴草,枪毙王永祺。又迫运秫秸,枪毙袁仲兴,并伤张德安等.....日军参谋官带队赴平度县署,将前后门把守,始与胡知事会面,限五日内预备牛千头、鸡三千只、猪千余头、米面草料五十余万斤,骡车千五百辆,按日交齐,如有违误,即以军法从事。当时并威迫胡知事签字后始去。”[74]

根据《申报》所报道的新闻可看出,自日军登岸后,衙署被占、民房被占、人民被杀伤、物品被征取等事件多有发生,这与其所宣扬的“为维护远东永远和平而采取应有之举动”的正义之举显然是相悖的。

(五)《申报》所评我国之战时中立

8月26日,《申报》发表时评《忍受之中立》,对中国政府“苟属美意我感谢之,苟非美意我亦忍受之,忍受之而至于极地仍忍受之也。国破破于忍受可也,破于协约不可也”[75]的不抵抗、不迎合的做法进行批评。

9月5日,时评《战线外之中立》中谈及:“呜呼!可怜哉!中国之中立也,不能举全国所有之土地而中立,特划分交战国战线以外之土地,而中立之尚惴惴焉,唯恐战线以外之中立不能保,何其含痛而隐忍也......夫含痛隐忍之苦策我所主张者也,然试问此含痛隐忍之所由来,则皆我政府、我国民平时不知振作,不知爱国,甚且自相残杀,有以致之也。”[76]以此劝诫国人团结一致,奋发图强。

9月6日,《中立之前例》谓:“中国之中立开世界未有之奇,而乃亦有前例。所谓前例者,即中国中立之前例也。中国中立之前例维何?即日俄战时中国辽东与满洲之中立也。然则满洲与辽东即今后山东之前例也。欲知今后之山东者,试观今日之满洲与辽东。”[77]以此来警告政府及民众,要以之为前车之鉴,避免山东沦为南满第二。

......

其实,战争期间,包括日本登岸中方没有提出严正抗议、未明确划出战事区域等种种事项都曾为他国抗议中国之中立提供口实,中国境地困难。

总的来看,在战争期间,《申报》对日德青岛之战的报道除了注意交战双方外,对中立国的态度、举动、舆论等也多有关照;除了关注兵力较量外,对无形之舆论战也有大量报道。此外,其还关注到了战争给当地民众造成的损失及伤害,如日兵登岸后种种不当行为。它对战争这种全方位的报道为政府及广大民众了解战事舆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战后之舆论(11月7日-11月30日)

11月7日,青岛炮台全部陷落,日本宣布对其实行军事管制。在10月底到11月初,除了日本对德国总攻击之军事情况外,《申报》对中国政府战后应行如何对付各交战国的报道已崭露头角。据《申报》11月2日消息,中国政府针对“(一)青岛陷后,山东及其比邻各省中国政府应当如何维持秩序,保全和局;(二)青岛陷后,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对待德日两国人民”[78]两问题已开特别会议。

11月 10日,《申报》所载时评《青岛将来之处置》中:“......我而能强,终有归还之日;我而不能强,今日归还之明日复取之,青岛终非我之能有......”[79]也就是说,领土的完全,需要国家的强大作为保障,但是对于刚刚成立三年的中华民国来说,它还处于成长期,不足以对日益强盛的日本形成震慑。11月28日“《亚细亚日报》载称,日人已在济南府设立商会,其进行各事悉依在南满洲施行之方法,日本军用票现仍强行民间,该报恐日本将占据山东全省”[80]、“此间日人口吻谓,日本并无对德宣言同时而负返还青岛于中国义务,日既受重大牺牲,何时及以何种条件返还,日本可自由撤军与否,绝对非中国所能置喙”[81],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软弱。

综观此时期《申报》中有关日德青岛之战的新闻报道,其内容主要包括交战国死伤情况、中国政府望日本尽快撤退假道战区之兵之交涉、日本是否交还青岛于中国、青岛开城事宜、日人庆祝青岛陷落、青岛俘虏处置情况等方面。此时期《申报》有关日德青岛之战的新闻报道情况详见表1

表1 《申报》关于日德青岛之战新闻报道一览表(11·7-11·30)①该表为笔者根据上海书店 1982年影印本《申报》制作。此外,该时期电文报道总数为 307条。

3 323 11月23日要闻一 战事拾零记6 326 要闻二 山东善后之所闻战区损失特别会议2 352要闻一 英美报之青岛陷落谈11月25日政府议设交涉局6 356 要闻二 青岛陷落后之鲁省近讯日人管理胶济路开议临时管理法11月26日 3 367要闻一 战事拾零记6 370要闻二 鲁事杂报2 408时评 日人口吻对于胶州之归还11月29日要闻一日本前大藏大臣之时3 409局谈对于美日问题要闻一青岛德日两军之损失要闻二 京讯中之鲁事近谈11月30日 10 430 6 412本埠新闻 胶澳战役之华民惨史

四、结 语

日德青岛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远东的唯一战场,当时日本借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契机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力图取得在华霸权,从而提高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德国为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对日本《爱的美敦书》没有进行任何回应,积极备战。之后,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虽然中国政府在战前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争取使一战战事不要延及远东,但最终未能避免战事侵扰。当时中国政府仿照先例采取中立的外交政策,但是日本、德国等交战国多以各种口实对中国提出抗议,中国当时的境地十分被动。

综观7月底到11月底 《申报》中所有关于日德青岛之战的报道,对其当时的舆论特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宏大的国际视野。日德青岛之战时期《申报》的报道对象不只是局限于交战国,对中立国的种种态度及举措亦有所关注,比如美国与日本之间关于战事的交涉。第二,广泛的报道内容。《申报》对日德青岛之战的报道包括战前预测、战事究因、战事进程、战后伤亡情况、善后事宜、各国之相关舆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大家了解当时战争及社会概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第三,多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欧洲战电这个新闻栏目,就有本馆特电、英人特约路透电、英人《字林报》专电、美人《大陆报》专电、德人《德文报》专电等多种新闻渠道为支撑。期间《申报》转载了大量来自《大陆报》《文汇报》《字林报》《大阪每日新闻》《英文京报》等报纸上有关日德青岛之战的相关报道。第四,独立的新闻思想。《申报》十分重视言论,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独立的新闻思想。比如其对中国政府战前只需不偏袒任何一方,防守一不预备的批评。第五,敏锐的新闻性。在战争期间随着日德青岛之战的发展,战事信息越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因此,《申报》特设东方通讯社电、战地快信、青岛战事谈等多个栏目,对新闻进行实时报道,体现了其对新闻的敏锐观察。

不过,《申报》所载报道亦有前后矛盾之处,尚需留意。比如,8月10日,欧洲战电特约路透电,上海消息:“路透电社得悉,日本已以爱的美敦书致与德国。(九日)”[82]北京电:“日本迄今尚未宣布中立,此事极关重要,现有种种朕兆可证日人意欲加入三国协约之战团,向德国宣战,占据青岛及远东德国之所有权。(九日)”[83]其中,上海消息传达的意思是日本已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而北京电传达的意思则是日本还没有明确表明态度。两条消息为同一天新闻,但是内容上却存在矛盾。这种现象在该时期《申报》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

参考文献:

[1][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第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周荃,李厚基.谈一九一四年日德青岛之战[J].齐鲁学刊,1987(04).

[3]陆安.论日德青岛之战[J].航空史研究,2000(02).

[4]戚海莹.论日德青岛争夺战[J].东岳论丛,2003(04).

[5]刘艳杰,刘宜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青岛[N].光明日报,2014-08-19(05).

[6]刘宜庆.一战亚洲战场.日德青岛之战始末[J].同舟共进,2014(08).

[7]刘平,江林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场——青岛之战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14(04).

[8]丁金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

[9]刘立红.《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10).

[10]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7月 3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476.

[12]欧洲战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490.

[13]时评.又紧一步.申报(1914年 8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04.

[14]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04.

[15]译电—东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04.

[16]译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4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37.

[17]欧洲战电—东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20.

[18]欧洲战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20.

[19]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4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37.

[20]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7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78.

[21]欧洲战电—特约路透北京电.申报(1914年8月 10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622.

[22]欧洲战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490.

[23]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04.

[24]欧洲专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04.

[25]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490.

[26]杂评一—保守中立.申报(1914年 8月 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490.

[27]杂评一—交战国外之态度.申报(1914年8月 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21.

[28]杂评一—欧洲战事与中国.申报(1914年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5.

[29]杂评一-中国宣布中立.申报(1914年 8月 8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93.

[30]欧洲战电-特约路透东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4.

[31]时评-英德已宣战矣.申报(1914年 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4.

[32]欧洲战电-特约路透东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4.

[33]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4.

[34]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7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78.

[35]要闻一—欧洲战事与日本.申报(1914年 8月 8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93.

[36]要闻二—大战争与中国.申报(1914年8月 8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96.

[37]特约路透北京电.申报(1914年 7月 3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476.

[38]要闻一—欧洲战事杂闻.申报(1914年 8月 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21.

[39]本埠新闻-欧洲战事之上海观.申报(1914年 8月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72.

[40]欧洲战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04.

[41]本埠新闻—欧洲战事之上海观.申报(1914年 8月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12.

[42]欧洲战电-汉口电.申报(1914年 8月 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21.

[43]地方通信-天津.申报(1914年 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9.

[44]本埠新闻-欧洲战事之上海观.申报(1914年 8月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72.

[45]要闻二-奥塞开战后之青岛观-德国军队之戒备.申报(1914年 8月 7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82.

[46]要闻二-欧洲战事之东方观.申报(1914年 8月 8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96.

[47]转引自黄嘉谟.中国对欧战的初步反应[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69(01):01.

[48]特约路透-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64.

[49]要闻二-奥塞开战后之青岛观-局外中立国之自卫.申报(1914年 8月 7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582.

[50]北京专电.申报(1914年 8月 10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622.

[51]杂评二-中立之难.申报(1914年 8月 2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795.

[52]时评-中国中立之态度.申报(1914年 8月 2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29册:804.

[53]欧洲战电-英人特约路透伦敦电.申报(1914年 8 月 25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29册:832.

[54]战事要电-东京电.申报(1914年 9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72.

[55]时评-霸权.申报(1914年 9月 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2.

[56]要闻二-青岛问题之北京消息:各国态度-英报揣测.申报(1914年 9月 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34.

[57]欧洲战电-英人特约路透东京电.申报(1914年 8 月 24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29册:818.

[58]欧洲战电-美人《大陆报》东京专电.申报(1914年8月 24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29册:819.

[59]欧洲战电-英人特约路透纽约电.申报(1914年 8 月 25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29册:832.

[60]要闻二-战事影响之京津观.申报(1914年 9月 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6.

[61]战事要电-英人《文汇报》青岛专电.申报(1914年9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30册:16.

[62]要闻一-青岛战事谈(七).申报(1914年 9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17.

[63]要闻二-关于青岛问题之京津消息.申报(1914年9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30册:20.

[64]要闻一-青岛战事谈(九).申报(1914年 9月 5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59.

[65]时评-两方之言.申报(1914年 9月 8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100.

[66]时评-交战外之攻击.申报(1914年9月1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212.

[67]战事要电-德人《德文报》烟台专电.申报(1914年9月 5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30册:58.

[68]要闻一-德人之战事谈(三).申报(1914年 9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73.

[69]战事要电-本馆特电.申报(1914年 9月 7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86.

[70]战事要电-本馆潍县特电.申报(1914年 9月 13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170.

[71]要闻二-关于青岛方面之北京消息.申报(1914年9月 20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30册:272.

[72]要闻一-山东蹂躏记.申报(1914年9月 21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283.

[73]战事要电-本馆北京特电.申报(1914年 9月 2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296.

[74]战事要电-本馆北京特电.申报(1914年 9月 25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338.

[75]时评-忍受之中立.申报(1914年 8月 2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846.

[76]时评-战线外之中立.申报(1914年 9月 5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58.

[77]杂评一-中立之前例.申报(1914年 9月 6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0册:73.

[78]要闻一-中国之红皮书.申报(1914年 11月 2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1册:17.

[79]时评-青岛将来之处置.申报(1914年 11月 10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1册:132.

[80]译电-北京电.申报(1914年 11月 28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31册:395.

[81]战电-本馆北京特电.申报(1914年 11月 29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31册:408.

[82]欧洲战电-特约路透上海消息.申报(1914年 8月10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622.

[83]欧洲战电-特约路透北京电.申报(1914年 8月 10日)[Z].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 129册:622.

[责任编辑:卓影]

中图分类号:G 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6)06-0102-12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聂文静(1989-),女,山东滨州人,中国海洋大学 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史。

The Consensus of Shenjiang Daily News During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Germany

NIE Wen-j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Germany in Qingdao in 1914 is small in scale and scope as well as short in time,very few studies are conducted on it.Most related studies concentrated on pre-war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iplomatic conflicts,the process of the war,the influence of the war on Qingdao people and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after the occupation of Qingdao.This present study chooses a new perspective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data from all news and articles about the war from Shenjiang Daily News from the latter half of July to the end of November in 1914.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war is outlined,all kind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re summariz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spaper report of that period on the war are also presented.

Key words: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Germany in Qingdao;Shenjiang Daily News;research of the consensu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spaper report

猜你喜欢
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我校开展科研课题申报与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缴纳的问题及建议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国际收支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关于开展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申报的通知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
察汗乌苏水电站CDM项目申报成功略谈
机械类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