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莉(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850007)
论朗读对师范生优质教师口语的形成
姚春莉
(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850007)
摘要:作为以语言为主要形式施教于人的教师,如何以朗读推动教师口语教学,并以此提高师范生对教师口语课的兴趣和技能是其最根本的意义。此文以朗读所投入的感情、运用的技巧、深入的影响等方面为论点,深入剖析朗读的内在魅力及作用于优质教师口语形成的各方面因素,以此引起教师对口语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朗读;优质;教师口语;形成
Abstract:It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for language teachers to improve oral class teaching by reading aloud so as to arouse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ˊinterest in the oral class. Taking feelings, techniques and effect in reading aloud as its argu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deeply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and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xcellent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form so as to arouse teachersˊgreat attention to oral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reading aloud; high quality; teachersˊspoken language; formation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教学主张朗读,要求学生“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纵观我国整个古代教学,教师皆要求学生“诵之唱之”。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带着情感的技巧性朗读,是传递学识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作者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朗读并非仅仅作用于语文教学,对于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深入理解也大有裨益。教师应如何朗读,如何让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即将投入教育工作的师范生的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教师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师劳动的工具。良好、标准、感染力强的教师口语,是教师职业素养高与低的直接体现。如何提高教师口语水平,朗读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必须夯实理论基础,看什么方法能提高朗读水平,看朗读怎么吸引人、影响人、教育人,看朗读向各个学科辐射的力度和深度。朗读技能训练不能没有目标,教师要按照教师口语教材制订教学计划,确定短期、长期目标,在一个阶段内必须突破方言性语言的影响,令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普通话学、用过程。师范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迥异的语言习惯,不同知识基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掌控教学进度,平衡分布教学力量。
教师口语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职业性语言,而朗读则是根据个人对不同文字、文章、文体的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科学的朗读训练是提高教师口语表达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口语训练的捷径。娴熟的朗读,需要良好的音色及标准规范的发音作为基础,此并非一朝一夕的训练可形成。作用于教师口语的朗读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如何训练,达到怎样的效果,是教师考虑的重中之重,也是师范生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一)平心静气练声
男性有磁性的音色,女性有亮丽的嗓子,对于朗读而言可谓先天优势。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嗓音,经过科学的训练,都可以拥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一副好嗓子。古人练声,以气为本,以气中和,气定神闲,气沉丹田。因此,在教师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师范生的发声训练,要求掌握发声技巧,平心静气练声,有了好的嗓子,才不致于朗读至激情昂扬之时而歇斯底里,才不会出现朗读到节奏长缓的句式时气若游丝。
(二)标准规范发音
朗读,音准是一道坎儿,过不了,就难以对教师口语产生作用。我国要求普及普通话,以此为前提的发音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按照教材规定的声调、声母、韵母、语流音变等训练之外,还必须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将标准的发音与朗读结合起来,使朗读听起来字正腔圆,更具吸引力,使其对于优质教师口语形成的作用更为明显。
(2)将技巧性发音与朗读结合起来,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现儿化音、语气词、变调和轻声词等各类型词汇,使朗读具有多种语言色彩和意境,同时作用于教师在教师口语运用过程中的情绪表达。
(三)持之以恒积累
积累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积累朗读方面的知识,师生必须博览群书,这是认知相关文字内容的基础。首先,要积累文学知识,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拿准;对于精彩段落,要进行朗读,反刍、回味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意图。其次,要积累古代诗词、古代散文、自由体诗及白话散文方面的知识,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个人的见解要以教师口语纵情朗读,宣泄个人情感,加深学习印象。最后,要不间断地针对开学演讲、课前演讲等内容进行必要的训练,积累经验,彰显个人魅力。
口语是智慧的标志。中国语言内在的感情色彩特别丰富,形成文字后,所蕴含的情愫基因更为复杂而嬗变。教师在朗读训练教学中,要反复熟悉文章,理解其精髓,透析其本义,投入感情进行朗读,吸引人、影响人、教化人,以此促使优质教师口语的形成。
(一)选择好的对象
最初的朗读训练,必须选择好的对象。以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品三国”为例,第一讲“大江东去”之初,即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气势磅礴,情韵大雅,意蕴深刻,以易中天先生的见解,此举成为“品三国”的金字招牌,一鸣而惊人,显示出一个学者高深的素养和高雅的风范。因此,朗读训练要选择一些韵律较好、节奏明快,有利于教师表现、创造的诗词和散文来进行示范。例如,《诗经》第一篇的《关雎》,就是一首极易表现个人感情的诗,朗朗而上口,切切而动情,既有内含的诗韵,也有直白的俗趣。
(二)投入十分感情
好的朗读就如一首动听的歌,融入心田,感化灵魂。当前,我们国家关于朗读的电视节目、网站、视频和各类比赛很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首好的诗、词、散文,必须投入十分的感情去理解,而后才是个人个性化的朗读。以朗读于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为例,教师就应该把感情融入到作者的境遇里,去体会离开母亲、离开家乡、离开祖国大陆的情绪纠结和无尽悲伤。而教师在朗读训练中,感情应是多变而不断转换的,既要有深切的伤感和悲壮,也要有落落的大气和喜悦,避免出现念字式、念经式、演戏式等朗读形式的出现。但是,教师口语毕竟不同于表演性的朗读,因此,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还必须对学生充满十分的爱,只有这样,教师口语才能更加贴近教学现实,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晓明其中道理
在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朗读训练,不同于舞台炫技,教师必须将自己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说清楚,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并从中得到启示。
1.说清是什么
以朗读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为例,教师在朗读训练之前,必须说明作者出生的时代,是什么身份,遭遇了哪些经历,有了怎样的人生结局,这样的背景材料是赋予该词感情色彩的根本,是说清是什么的基础。否则,教师在朗读训练中所投入的感情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被视为滥情。
2.讲明为什么
朗读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口语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在朗读训练中所运用的方法讲清楚,不要让学生觉得只是好听,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朗读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必须就朗读的激昂之处、停顿之点、用情之句、缓急之节的读法讲明白,作用于学生对教师口语的学习。
教师口语涉及各个学科,因此,应凭借朗读有益于加深题文理解这一优点,由文即理,全面辐射,影响各个学科的教师口语。由于文科、理科、技术类学科教学用语各有特色,在朗读的取向上应准确把握,文科要饱含情感,理科要条理清晰,技术类学科要寓教于乐,这样形成的教师口语才能有质量、有效果。
朗读对于优质教师口语形成而言,其作用决非是语文课或某一学科的专利。在教学过程中,也并非某一学科需要优质的教师口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由于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为严谨、有序的教学语言,对于教师口语的要求反而更高。因此,教师口语教学要将朗读作为与各个学科衔接的中枢,进行不同类型的朗读训练,确保教师口语的流畅有序、说理易解。
教师口语最忌结结巴巴无序无章,朗读训练要抓住流畅有序这个关键,多做技巧性训练,避免教师在理科教师口语中遇到生僻、译音等外来词汇时吐词不清。可把朗读古代散文、古代政论性文章作为理科教师口语训练的辅助方式,由文即理,以其简洁性强、逻辑性强的形式影响教师口语的形成,满足教师口语的要求。
每一名教师都可能从事多个学科的教学,教师应在教师口语的运用上是多面手,既能教学生习文,也能从事理科教育。要练成教师口语的多面手,教师、师范生就得常朗读、多朗读、深朗读,以对朗读的深入体会与感悟,全面向各个学科的教师口语进行辐射,使教师在转换学科教学时能顺利进入角色。
“学海无涯勤为径”,方法再多,办法再好,一个“勤”字仍是根本。在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督促检查,多讨论研究,多想好的办法;师范生要将勤朗读与好方法高度结合起来,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达到教师口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程明.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姚春莉(1977,2-),女,藏族,西藏山南人,本科,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