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丽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项丽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立足国情,建构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从发展本土化的教育体系、完善本土化的培训体系、健全本土化的配套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本土化;体系建构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a localized talent system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a. Several ideas an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ized educational system, the completion of the localized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ocalized supporting system.
Keywords:social work; talent cultivation; loca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民众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和集合化,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探讨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培养体系的建构,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历史和国情所决定,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实际社会工作人才。前者指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且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后者指虽然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但实际从事着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后者形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托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福利团体、基层组织等机构,以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为支撑条件,形成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与工作方法。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的包含上述两部分成员,一方面,通过学校专业正规教育进行培养,同时,脱产培训、在职学习、联合培养也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初具规模,社会工作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配套体系初步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效果初显。但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限制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作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会工作人才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1.教育层次不完善
我国虽有三百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也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三个教育层次。但是总的来看,存在专科教育严重不足、本科教育规模不大、硕士教育比较欠缺的情况,博士教育还没有设置,各教育层次特色不分明,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合理。
2.专业目标不清晰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发展,尚未对专业提出明确需求之前就已经开展起来,这就造成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空泛,与社会现实职业需求之间的断裂和错位。
3.课程设置不成熟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于没有成熟完善的体系可以借鉴,各个院校设置课程时往往都是互相“复制”,并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以本科教育为例,实务课程偏少,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老人、妇女、青少年等领域,其他很多重要的领域如企业社工、医疗社工、学校社工、精神卫生等涉及很少。
4.师资力量不健全
在我国,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迟又扩张过快,虽然通过引进、培训、进修、转专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教师,但是总的来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机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这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
5.实习实训不规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实训课程不成体系,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实训督导难以提供有效指导。另外,实习时间、实习实训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学生往往在与社会工作专业不相关的岗位上,从事打杂、文字处理等文员性的工作,根本不能将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中。
(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尚不健全
在政府的重视之下,我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有关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办法的文件,并陆续展开了培训工作。但是社会工作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存在以下不足:
1.培训组织体系不成熟
社会工作培训涉及的各方力量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培训经费投入有限,资金渠道单一,难以给社会工作、培训工作提供系统支持和经费保障。
2.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培训机构、师资、课程和教材相对短缺,培训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培训的有效性难以保证。此类培训一般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由于培训时间短、督导缺位,导致培训往往连实务方法和技巧也没有达到既定要求,更别说理论和价值观的引领了。
(三)社会工作人才配套体系尚不完善
1.社会认同度依旧偏低
在我国,民众对社会工作还存在误解和混淆,有些人把它等同于义工或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甚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也不全面。如此低下的社会认同度势必影响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很多专业学生缺少工作热情,转投其他行业也不足为奇。
2.相关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宏观政策居多,缺少微观的具体方案;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定政策需更多从社工角度出发;专业人才评价和“持证上岗”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等。
针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必须以本土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构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培养体系,加快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
(一)发展本土化的教育体系
1.实行分层分类发展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社会工作需求巨大和社会工作教育相对薄弱的现实矛盾,社会工作教育要提高学科地位,实行分层分类发展。首先,要建立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四个教育层次,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其次,各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所差异、各有特色。具体说来,专科层次教育侧重于实务能力的培养,本科层次教育以理论和实务并重,硕士和博士层次侧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注重对中国社会工作的理性思考,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最后,各教育层次要做到互通有无,进行交流沟通,做到优势互补。
2.实行多元化的培养体系
社会工作是嵌入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之中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及并随之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做法,而是要从本土社会需求出发,着重培养能解决本土社会问题的实践型人才。把握我国政府社会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把社会工作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管理与服务范畴,尝试建立两个专业方向:社会管理方向与社会服务方向。同时,基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区域需求出发,发展符合地方需要的特色社会工作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八门主干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院校结合区域特色、学校层次,多开设一些个性化、特色化课程,形成特色专业教育。
3.健全教师队伍体系
健全社会工作教师队伍体系,需要充实师资力量、提升专业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一支素质精良、专业水平高、机构合理的本土师资队伍。首先,对于在职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坚定专业价值理念;通过到政府相关部门或社会机构锻炼,参与实际项目的运作来提高实务能力,积累实务经验;通过给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社会工作相关培训,与实际社会工作者互相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其次,可以选聘一批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善于授课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督导。通过集中授课、讲座等方式,提升社会工作师生的实务能力。
4.完善实习实训体系
实习实训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实践能力本土化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价值观的确立、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训来实现。针对现阶段我国实习实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必须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考虑地区、学校、专业特色,建立关系密切的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实习有稳定的平台;加大实习督导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校内外督导的实务经验以保证给予学生专业的实习指导,保证实习效果。
(二)完善本土化的培训体系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必须整合各种力量,健全组织体系,形成培训的工作合力。具体来说,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培训机构为主体,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
2.提供经费保障
培训机构的建立、培训基地的建设、培训师资的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开发都需要经费的保障。因此,必须保证培训专项基金并多方筹措,为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3.开展全面培训
在学校正规教育之中加入短期培训,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对实际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定期培训。要根据社会工作需要实际,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有计划、多形式、分领域、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实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水平。
4.开发课程和教材
根据在职人员特点和需要,分领域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
5.加强评估和监督
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以保证培训效果。
(三)健全本土化的配套体系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稳定,离不开社会民众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和理解,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强有力支持和保障。
1.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
通过各种媒体、各种途径宣传社会工作。比如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进行宣传,开展社区宣传,组织专业活动等,增加民众对社会工作的熟识度,消除误解并亲身体会专业社会工作的魅力。
2.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完善:继续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苏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3 (4).
[2]王立红,周光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周林波.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2009 (12).
作者简介:项丽萍(1979-),女,汉族,浙江武义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浙江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2015B028)成果;金华市第三批重点学科——社会学学科阶段性建设成果,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