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江苏省综合高中的实施现状与反思
贺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江苏省试办综合高中的实践,源起于国家推进普职融通的政策导向,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唯有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的模式延续至今。这主要受益于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的对口单招政策,由此形成了释放中职学校活力、促进中高职衔接、推动学生向上发展的渠道。反思此种模式,它与国外兴办综合高中的经验有明显的区别。推进综合高中的发展,必须厘清综合高中的定位,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强化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引导与保障。
关键词:综合高中;江苏;办学模式;对口单招;经验启示
综合高中作为一种已在多国推广运用的高中教育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在于以自主选择的课程、多次分流的制度,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启了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80年代在少数地区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开展了创办综合高中的实验,90年代末基于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普职融通的发展需求,试办综合高中的实验在各地广泛展开。作为90年代末期率先进行综合高中试办实验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形成了以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道路。
一、江苏省试办综合高中的基本进程
江苏省1999年开始推进综合高中试点,与同期进入试点的其他省市区域一样,主要通过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班)、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班)或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联合举办综合高中(班)3种方式,引导和推进综合高中的试办实验。一批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积极参与,持续推进相关探索,形成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多种模式,比如,“‘二一分段、高三分流,厂校挂钩,联合办学’的江宁中学模式,‘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与就业培训相结合’的南京行知实验中学模式,‘全县统筹,二一分段,高三校级分流’的无锡县模式”[1]。
2005年之后,全国试办综合高中的实践走过其鼎盛期,进入徘徊期。部分地区的综合高中被行政部门“叫停”,福建、河南、浙江、湖南等省市逐步停办综合高中。导致停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出于各省自身发展实际的考虑之外,与此时期实践中综合高中的教育质量差强人意、认识上缺少准确的定位和价值判断、国家层面缺少清晰的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综合高中已完成了它作为一种缓解普高招生压力、增加中职学生生源策略的使命,多省市开始将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向提升质量,推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分别沿着各自的轨道朝向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方向前进。
与试办综合高中的各省市相比较,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虽然没有“叫停”综合高中,但其数量也在急剧缩减。江苏省教育相关部门人员表示,目前江苏省已没有完全意义上(独立的)综合高中,延续至今的只有中职学校内开办的综合高中(班/年级),因其能够兼顾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升学需求,而受到社会的较高认可。此外,根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南京市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之一,将发展“普职融通高中”列入其未来10年重点建设的模式。由此,推动“普职融通”的行动不再局限于部分中职学校,而逐步成为一些普通高中自主发展、自主变革的重要选择。
二、江苏省综合高中实施现状考察
中职学校内开设综合高中的模式,之所以能够在江苏省得到长期发展,主要受益于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单招政策。尽管此政策的实施在江苏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它释放了中职学校活力、促进了中高职教育衔接、搭建了中职学生搭建了向上发展的阶梯。经过多轮的改革实践,如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与专业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及评价体系。
(一) 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的存在基础
第一,在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是江苏省释放中等职业教育活力,达到国家要求职普招生和校生规模大体相当的重要举措。江苏省在1999年进入综合高中试点之前,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历了“八五”期间的规模发展,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中阶段所占比例已一度超过普通高中。然而,“九五”期间受到普高热的影响,“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呈现明显的减弱势头,生源数量少、素质差、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小、就业难度大、招生数量不足、办学规模缩小的现象普遍存在”[2]。为扭转此局面,根据教育部《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二号文件的规定,江苏省将1987年就开始实施的对口单招政策,正式引入试行综合高中的实践,以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班为主要依托,在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
第二,在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是江苏省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江苏拥有数量、种类和层次众多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以对口单招政策为依托、开设综合高中班,有助于加强省内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充分调动和发挥中高等教育联合培养的资源优势。目前江苏省内对口单招的高校已有50余所,包括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14所本科院校及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6所专科院校,每年从中职学校选拔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应用技能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致力于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层次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通过综合高中在中职学校的广泛开设,在中高等(职)教育衔接领域,生成了一系列有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等有效衔接的改革经验,为江苏省进一步开展以“3+4”中本衔接为核心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第三,在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是学校自身满足学生继续升学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看,尽管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弱于普通高中,但其中仍有很多学生具有继续升学深造的愿望。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较多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社会大众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渴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以对口单招政策为依托,开设综合高中班,不仅能为满足学生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愿望,同时为了兼顾普通高中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中职学校必须革新原有的单一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为中职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持。
(二) 中职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的基本情况
为了促进普职融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普通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性人才和有一定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中等应用型人才,江苏曾在试办综合高中过程中试行过“分段与分流”相结合的多种模式。而延续至今的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的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双轨制模式,即以中职学校为主体、内部兼办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模式。与以前的分段培养、多次分流有所不同,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入校时,就根据全省中考中招的批次和学生的申报意向,将学生分入以对口升学为主的综合高中部(在部分中职学校也称为“对口单招部”)或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专业系部,学校则按照不同的轨道进行分类培养。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不再进行分流,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贯穿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按照不同的培养类型进行不同比例的设置。
中职学校内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以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点,以对口单招的需要及具体的考试科目为设计依据,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3类课程。通常学生在第一学年以学习普通高中的课程为主(部分学校在实践中会同时开设少量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二、第三学年以学习语、数、外3门文化课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课程为主,以开设相应的实践类课程为辅。其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按照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对口单招考试大纲确定,实践课程则重点安排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和必须的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种以升学要求为依据进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意在通过“以考促学”的方式提升中职办学质量、推动中高职的衔接,但同时也容易带来“为考而教”的实践倾向,使招考方式和内容成为影响中职学校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为此,江苏省在对口单招的招考方式上进行了多次改革,1999年从原有的推荐考试、推荐保送改为“3+2模式”, 2003年改用“3+X+Y”模式,2008年又对“3+X+Y”模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通过加强专业技能考试分值的权重、细化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设立14个专业联合考试委员会、招生院校全程参与对口单招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概念,改变一直以来因过于重视文化考试、忽视技能考试而无法彰显中职生优势的局面。对口升学招考方式的变革,带动了中职学校内综合高中课程的优化,在按照4∶3∶3比例开设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实施的重点转向全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着力于实现向高职院校输送优质生源的办学目标。
除了不断优化调整对口单招的招生模式,江苏省还将促进中高职紧密衔接提上了工作日程,一系列推动课程衔接的措施陆续出台。“比如,高校落实单招班级‘三单独’,即单独编班、单独招生、单独评价;加强单招班级的课程改革,建设对口单招班级课程体系;加强单招班级的课改指导,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探索对口单招形式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3]。这意味着,对口单招政策提供给就读中职学校学生的不仅是一个升学的渠道,学生后续的发展情况已成为改革所关注的内容。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所言,“对口单招的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的培养模式不同,优势也不同。我们试图引导高校区别培养他们,并形成中高职一以贯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培养出更多企业好用、社会认可、国家急需的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3]。
三、江苏省综合高中实践现状反思
从江苏省试办综合高中的进程,特别是就其主要的实施现状来看,它与国际上兴办综合高中的实践及累积的相关经验有明显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我国试办综合高中的特殊历史背景、江苏省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及发展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江苏省推进综合高中试办试行的探索与经验,能够为进一步深化综合高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积极的借鉴。
(一) 国内外综合高中的差异分析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直接决定着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结果评价等。作为一种特殊的高中教育组织形式,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应具有自身特色,不能简单复制以往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从美国、英国、德国与瑞典、芬兰等一系列国家创建综合高中的经验看,综合高中发端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它是“集全体青少年于同一屋檐下受教育”[4]的机构,是“将造就‘全人’视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非狭隘地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发展”[5]的机构,“在同一机构内面向全体具有不同能力和倾向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民主以及‘全人’发展目标,是综合高中的本质及初衷所在”[6]。
相较而言,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进综合高中试点,是出于特定时期解决职业高中、薄弱高中生存困境的需要,而鼓励普高与职高相互融通、资源互惠共享的权宜之计,是基于学校生存的需要而非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其目标定位、指导思想从试办初期出现了偏差[7]。同时,又因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越发强烈的升学需求,使综合高中的最终的表现形态集中于职业高中内设的综合高中。尽管江苏省通过对口升学招生模式的多次调整,强化了对综合高中培养方向及培养过程的引导,形成了学生继续向上的通路,解决了中职学校“招不进来、走不出去”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在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性质和发展定位的条件下,这终究是一种以升学导向为核心的办学模式,而“一校两部”(综合高中部与专业系部)的设置延续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轨道分而置之的局面,其课程设置难以体现综合高中本应具备的种类多样、自由选择与灵活转换等多种特点。
(二) 推进综合高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推进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首先要厘清的就是综合高中的定位问题。综合高中究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还是隶属于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的一种办学模式。从美、英、德、日等多国的实施情况看,综合高中是除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外的第三种高中办学类型,是可以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行发展、公平竞争的、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相较而言,在江苏省中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综合高中要么被当作是中职学校内一种特殊的学生培养方式,要么被认定为未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始终未能走出普高与职高双轨并行的框架,未能改变综合高中对原有两轨的隶属关系,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综合高中的发展。为此,在后续的改革实践中,“必须加大对综合高中的系统研究,认真总结综合高中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国外综合高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主要模式,明确综合高中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综合高中的本质属性,探索综合高中的新模式”[8]。
进一步推进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还需要加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高与职高的办学类型,综合高中的课程不是普通高中课程与职业高中课程的简单叠加;也不应以考试科目及其具体要求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从而淡化了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内在的联系。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必须是立足于其自身的目标定位和主要职能,在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和全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普职融通的高度上重新进行的课程系统设计及相应教材的开发。在课程方案的研制中,应该整合普职双方的研究力量,综合普高、职高与国际综合高中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角度,建构一整套兼具课程类型多样、课程转换灵活、课程选择广泛、课程资源融通等特征的课程体系,在帮助学生奠定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上,也能为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供必需的支持。
进一步推进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更需要国家及地方教育政策的引导与保障。江苏省在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的形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其教育行政部门全力推进对口单招政策,并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有直接的关系。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而言,发展综合高中教育,不是简单的办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在原有普高或职高轨道上的修修补补,而是涉及整个高中教育领域的系统变革,是关涉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系统工程。为此,国家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综合高中的战略定位、形成综合高中的实施纲领,设立高中事务归口管理部门,落实在综合高中关键领域的政策导引和制度驱动。地方层面更要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做好综合高中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安排,落实高中招生与考试等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与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桂建生.论综合高中教育的产生、现状及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5(2):45-49.
[2] 刘益刚.重塑江苏中等职业教育 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J].职教通讯,2002(10):12-15.
[3] 张婷.突破的不仅是考试本身——江苏坚持6年深化高校对口单招改革的实践引人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3-06-20(001).
[4] 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88.
[5] 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6.
[6]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3(6):65-71.
[7] 刘丽群,彭李.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战略转型与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2):9-14.
[8] 常宝宁,袁桂林.我国综合高中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3(4):7-11.
(责任编辑肖雪山)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Jiangsu Province
HE Fei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Jiangsu Province originated from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fter decades of practice, only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olding a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model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e model is beneficial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which helps to activat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promote the connec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channel. Reflecting on this model, there is an obvious distinctio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ountries of setting up a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y guidance and protection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Jiangsu; school-running modes;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作者简介:贺菲,女,山东济南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2013-201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粤财教【2015】74号)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1-0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