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荣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1)
[编辑学研究]
编辑与学术话语的异化及重构
郑 荣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1)
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异化的主要表征就是:学术话语的西语化、学术话语的型式化和学术话语的学阀化。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多种主客观原因,而学术期刊编辑学术导向功能的微弱、学风文风意识的薄弱、学术公平意识的匮乏是其中的客观原因之一。要净化学术生态环境,重构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编辑就要正确理解与处理好审稿、组稿过程中服务与引领、统一与多样、效益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积极发挥学术导航者、学术守望者和学术执法者的作用。
编辑主体;学术话语;异化;重构
日常生活话语、专业话语和官方话语是人类话语体系的三个重要分支。学术话语属于专业话语范畴,是客观描述现实世界并解决实践诉求的理论语言符号系统,是用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方式所构成的表达体系,它根源于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并反映一定时空的话语流向。从语用功能上讲,学术话语不但要阐释理论与现实问题、描述研究过程,向读者传递信息,同时也要表达作者的学术见解和学术意识,所以学术话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较之日常用语,它更加严谨、客观、正式。盘点中国当代学术得失,我们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问题与不足,而学术话语异化现象不得不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拟在总结学术话语异化种种表现的基础上从编辑视角反思学术话语异化的原因,并提出回归学术本真的方法,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异化即非常态化,是学术研究中不良学风和文风的体现。学术话语异化是其中主要表征,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异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术话语西语化
学术话语西语化即学术话语中的“西方主义”,“是指当前中国学界所操持和秉有的话语、规则、观念、标准等多是西方的,而中国本土仍具文化活力与生命力的学术话语、语言、资源、范式等则被学者有意、无意地遗忘与抛弃,民族学术正逐渐被西方学术所侵蚀甚至取代。”[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引进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学术界在向“西天”取经的同时也滋生了“以洋为重”或“挟洋自重”的心理,在宏观层面导致中国的人文社科领域如经济学、语言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话语,大都来自于西方,核心概念少有“中国制造”的。西方话语几乎控制了中国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导向。学术研究多囿于翻译、考证、梳理、解读西方文本与理论。套用西方话语解释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几乎成为中国学者在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时的基本方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几乎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跑马场”。其已经在微观层面上对中国的文化策略和写作话语产生影响:使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特征变得模糊。
截至目前,中国虽为论文产出大国,但却是引用率产出小国。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为模仿和重复,这实则是学术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其严重后果就是学术原创性的缺乏和学者公信力的弱化,同时造成中国学术思想的传统性失语,导致文化移情过度和价值观的严重偏移。
(二)学术话语型式化
学术话语型式化即异化是指遭学界普遍诟病的非常态的内容和文风。借用种项戎的观点:型式化论文即学术“新八股”,是那些“言之无物、面目可憎却披着形式严谨的外衣而到处招摇撞骗”[2]的学术论文。
对于当前学术话语的规范标准化和学风文风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称赞者有之,如认为学术规范使学术活动更加制度化,学术研究更加标准化和专业化,有助于突显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助于促进学风建设,等等。但诟病者也不在少数,如傅国涌认为“学术论文就是新八股”[3],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尖锐地指出:“学术八股:扼杀创造力”[4]。狄马在文章《被伤害的汉语》[5]《“学报体”文章为什么没人看》[6]分析了型式化文章令人生厌的原因。
“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思想”是型式化论文的特征之一。很多学术论文特别是经济学、语言学文章都在自觉采用“洋八股”的形式,即一篇文章“一般由标题、署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共12个部分组成。形式要素多且规范程度高。”[7]。这些论文从形式上看完整,但仔细阅读却空洞乏味。如有些经济学、外语教学实证研究型论文常常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数据图表的展示写出数万字的论文,然后得出一般常识化的简单结论。如幸福指数与住房面积有关,背诵英语短文可提高写作能力,等等;语言艰涩、深奥难懂是型式化论文的特征之二。其在词汇和句式等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陌生化”或“拽词”。有些论文作者旁征博引西方理论范式,并故意使用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修辞形式来欺骗读者;故意使用蹩脚的翻译语言,生硬的欧化句式,高深冷僻的概念范式来显示其学术权威形象或学术研究深度。
(三)学术话语学阀化
学术话语学阀化是指目前在学术领域存在的“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现象与行为。“近年来,由于学术生态的变化和金钱、荣誉、地位等利益的存在,权力场域迅速向学术活动领域扩展和渗透。”[8]从而造成学术领域权力场域的强势存在以及这种强势权力的制度性失控,其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控制学术话语。“学阀”“学霸”利用其学术威望和地位控制学术话语,搞“山头主义”,造成学术话语的“家长制”“一言堂”现象。“其学术观点别人争鸣不得,在学术研究上只能听他的声音,有时还仗势欺人攻伐异己。”[9]学术权威“挟名以重”,用名造势助长了学术的虚假“繁荣”和学术“腐败”的滋生蔓延。他们俨然成为学术话语的制造者,鲜见学术新人发出“中国好声音”,学术气氛沉闷,学术生态多样化不足。
其次,包揽项目申报。还有些“学阀”把持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等等游戏规则,俨然成为科研“老板”,招募一帮研究生打工,利用其廉价的劳动,走拿项目、获奖,再拿项目、再获奖的“终南捷径”,而赢得钵满盆盈,进而名利双收,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永远站在名利的制高点,可怜那些人微言轻的普通科研人员无论如何刻苦奋进也难有出头之日,其学术地位被“学阀”们主宰的“游戏规则”所固化了。
再次,进行权力寻租。当前,学术权力与行政约束张力失衡,相互侵入对方的权力领地。行政权超越了“外在保证”的职能范围,进入了学术活动内部;学术权力也偏离了真理追求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行政权力范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依附,使得具有行政身份的学者在学术资源的配置上更具有优势,其权力能力大于纯粹学问研究者,从而更易获得学术资源和学术成就。如高校中的院长、系主任拥有“教授、博士、博导”等多种头衔亦是多见不怪,政治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互渗透和越界寻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学术权威利用熟人社会和乡土情结进行学术权力运作和学术“统治”,偏离对真理的探寻轨道,转而聚焦于对课题经费、学术权力、学术资源、官位高低的追求。其后果是严重妨碍学术正常发展机制,缺乏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的氛围。
“学界之腐败,最泛滥的莫过于学术之腐败,而学术腐败的最泛滥之处就是学术论文的抄袭剽窃,这已成为学术界最大的公害。社会大众不仅对学者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而且也对学术期刊的编辑群体产生了不信任感。”[10]
编辑置身于学术生态系统的链条中,由于责任意识不强加之各种功利思想和利益关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术期刊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扩散和蔓延,成为学术生态恶化的“推手”,对当前存在的种种学术话语的异化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编辑学术评价与导向功能微弱
“学术期刊是引领学术繁荣、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科研评价、学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学术期刊引领作用的实现主要依靠有思想、有学术水平的编辑队伍。“参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整合与重构”[12]是编辑重要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时代赋予编辑的重大责任。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肩负着“两栖身份与把关人角色”[13]。当前随着学术“议程设置”功能逐渐转化到编辑身上,编辑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服务者,还要扮演学术研究海洋中的导航人角色,实际上强化了编辑的学术评价功能。
目前学术话语中的异化现象固然存在多种原因,譬如:西方话语长期主导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当代学术体制的束缚,学者的急功近利思想,等等。但学术期刊引导功能发挥不足,编辑学术研究导航人角色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要遏制当前学术话语中的异化现象,就需要编辑具有融通古今中外的全球视野,有面向问题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超前意识,有“让思想引领学术,以学术砥砺思想”的文化自觉意识,并能将思想与学术的良性互动置于时代精神的关照之下。唯此,才能“增强中国学术与世界的对话能力,提升应对西方话语权干扰和学术殖民的能力”。[14]
(二)编辑学风文风意识的薄弱
“学风是指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15]当前,由于社会风气、学术评价机制以及学者自身学术操守等因素的影响,学术界的不良学风不断蔓延发展,现状令人寒心。学术腐败如道德失范、学风浮躁、功利化取向、低水平重复等等种种怪相是当前学术界学风不良的主要表现。有些学术期刊由于对经济利益的功利性追求,大大降低对学术论文评价的要求,编辑碍于人情、关系、面子等因素,不讲学术诚信、违背职业道德、滥用审稿权力、不负责任地为“垃圾稿”、“人情稿”、“关系稿”、“交易稿”、“创收稿”大开绿灯,影响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判断,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
文风折射学术态度,也彰显学者和期刊的品位与境界。文风之弊根源在学风,但期刊编辑把关不严无疑起了推波助澜作用。面对晦涩的学术论文,某些编辑不愿问究,尤其面对知名学者的稿件时,更是不敢问究,以为这是学者功力的表现,觉得晦涩概念的罗列才显得有专业水准与学术深度。某些编辑对不良文风的稿件缺乏分析、鉴别和判断能力,选择那些空洞无物的稿件并使之出版传播,不仅误导了文风学风的走向,而且造成了对学术环境的污染。
因此,编辑对刊发稿件文风的选择,直接反映了学术期刊的风气和认同,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学风和文风走向。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宣传而在于吸引力,故作高深的晦涩文风不仅妨碍学术思想的有效表达和交流,也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晦涩不能代表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力道。改变文风,不仅需要学者们的学术担当和学术操守,更需要编辑的风向标作用和对学风文风的引领作用。
(三)编辑学术公平意识的匮乏
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成为学者的当然追求,也应成为编辑的工作准则与学术伦理。学术期刊的编辑重视名家、大家无可非议但不能过分强调。不可否认,各学科的学术名家、学术权威的有些学术观点和学术论著的确具有前瞻性和思想性,其创设的学术议题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影响。但他们的文章和论点也并非篇篇都可圈可点。相信权威是必要的,但盲目崇拜则是不可取的。
编辑心目中的“出身论”“门第观念”影响其对作者及稿件价值的判断。是否是名校,是否是名家,是否有博士、教授头衔,是否是国家课题直接影响编辑对稿件价值的判断与取舍。有些编辑甚至以作者所在院校、职称、学历为审稿的基本标准,看重名校、认同大家。而出身低微的无名小辈的稿件往往被打入冷宫,这反映了有些编辑审稿、用稿时的傲慢与偏见,“以名选稿”而不是“以质选稿”,
其后果就是埋没后继人才,湮灭有价值的成果。
编辑心目中的“影响因子”意识也决定其对作者及稿件价值的取舍。有些编辑心中存在着名家论文学术影响力大,影响因子高的思想。所以审稿用稿时往往重视权威、名家的稿件或由他们推荐的稿件。虽然名人论文与学术影响力、影响因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只有名人撰写的高质量的论文才能对提高学术影响力与影响因子是有所帮助的。
编辑如果用“身份设限”来对待投稿作者,用“大人物”“小人物”来决定稿件的取舍是有违公平原则的,用“教授、博导、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博士生、国家基金项目”等门槛来拒绝“低职称”、“小单位”等来稿更是荒谬之举。这些都是学术期刊编辑公正意识匮乏、编风不正的主要表现。编辑唯有坚持“学术研究人人平等”的原则,“不拘门户、不唯名家、广拓稿源”[16],才能使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当代中国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学术界的风清气正是一场“持久战”。纠正学术期刊价值偏移和功能异化现象,使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制度化、常态化,“学术期刊编辑是第一主体,编辑作为学术价值的把关人理应承担起治理学术腐败的重任”[17],同时也要在学术话语重构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落实在编辑实践中,就是要坚持服务学术与引领学术并重,引导学风文风健康发展,重视社会效益更要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服务学术与引领学术并重
编辑工作不只是被动地接收稿件和服务作者、读者,也不仅仅限于对稿件的修改、编校;不只是限于去发现一篇好文章和一本好书,或流于排版、发行等这些具体事务。“好的编辑甚至还可以起到策划学术、引领学术,甚至改变学术的潮流、重塑学术史的面貌的作用。”[18]
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的发展,要求编辑不仅是服务作者、读者的“杂家”,更要成为熟悉某一学术领域研究动态的“专家”,这就要求编辑成为“两栖人”,要么编辑学者化,要么学者编辑化。发挥学术引导和“文化谛构”功能更是时代赋予编辑的神圣职责。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标志着学术期刊编辑办刊理念的成熟和办刊境界的提升,意味着其编辑思想的自我超越与主体意识的自觉。”[19]编辑应该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使命,怀着对学术研究的敬畏,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鉴赏水平,善于发现和发表优秀学术成果,真正发挥服务学术与引领学术的双重作用。
(二)倡导健康学风,改变文风走向
学风的根本好转需要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齐抓共管。但学术期刊和编辑选用什么样的文章,客观上引导着学风文风的走向。因此学术期刊应该通过规范审编校流程、提高编辑的学术评价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措施切实发挥学术期刊的把关作用,多多刊发原创性学术论文,使刊物成为学术规范的范本,进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文风之病根虽在于学风,但优化文风也有利于学风建设,优化文风应从微观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入手。执行现行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并无可厚非,但不能一刀切、绝对化,千佛一面就会成为一种禁锢思想、扼杀创造力的僵化模式。语言八股化是学术话语的显性表征,过于严肃,令人敬畏,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恐怕是未来文风改革的一个重点。
正如任遂虎所言:“学术语言不该高山仰止”,“学术文体不是‘八股’,学术文体需要多样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格式的僵化会导致内容的异化。”[20]文风建设也可以落实到栏目设置上,如常设栏目可刊登观点新颖、论述严谨、学理厚重的理论探讨性文章,即所谓“大众”论文。临设栏目可作为学术文体与文风的试验田,刊登一些篇幅短小、体式灵活、文风清新的书评、访谈、随笔、杂感类所谓“小众”文章。形成既庄重严肃又活泼轻松的学术风格。大众化虽然不是学术语言的惟一选择,但少数通俗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术论文更有亲和力,更接“地气”。
(三)重视社会效益更要兼顾公平
编辑有责任、有义务倡导学术公平与正义,使学术期刊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模范基地。编辑在审稿、组稿、用稿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效益观。处理好社会效益、学术效益、经济效益和后续效益的关系。既要重视社会效益,也要兼顾公平原则。编辑要摈弃“出身论”,破除“门第观念”。
首先,正确使用学术评价权利,树立学术评价尊严。要树立“学术公平”意识并认真落实到编辑审编校流程中,时刻都要用“学术公平”意识来约束自己,采取开放、公正、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篇学术论文,坚持质量第一,择优取稿的原则,正确行使学术评价权力。不要因为期刊评价中的转引率、影响因子而过度关注名家作品。
其次,公平对待作者,既要重视名家、也要扶持学术新人,并为其成长提供机会。抵制学术不端,维护学术研究纯洁。作为学术守门人、把关者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当认识到“学术期刊应该内生于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应该内生于职称、学位、科研课题等功利性的制度安排。”[21]编辑应有正确的“权威”观,要相信名家但不盲目崇拜,重视职称、学位但不简单划一。合理控制名家与新人的稿件刊发比例,才能“以老带新”、“鼓励后进”,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发展。
再次,坚持质量第一、择优取稿的原则。编辑只有尊重学术期刊的公益性,开放、公正、严谨地对待每一篇论文。才能促进期刊规范发展、不断提升期刊品质。只有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突出论文的前瞻性、前沿性及创新性的学术品性,才能引导学术健康发展,形成优良学术风尚,才能以优秀的学术成果影响社会精英,引领社会民众,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同时促进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学术期刊是发表科学研究成果诸如理论、思想、观点等最新前沿知识的载体,是学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还承担着引领科学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学术刊物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学术人才的培养,甚至对于良好学术生态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2]
编辑工作是内涵丰富的创造性工作,编辑是作者论文的第一个读者,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从源头上遏制学术失范、净化学术环境,维持学术生态平衡关键在于编辑。所以,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助推原创的崇高使命,努力发表原创性成果,奖掖后进人才,使学术研究的真谛薪尽火传。”[23]
编辑作为学术园地的守望者,担负着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探索争鸣、培育优良学风发展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为学术话语的本土化、学术问题的多样化、学术竞争的公平化和学术环境的纯净化贡献力量是编辑的职责所在。编辑唯有树立学术为本的思想,坚持期刊的学术性水准,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术鉴赏水平,才能形成一道抵制学术腐败的坚固防线,才能增强中国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和传播力,构建起与世界进行学术规范融通、对接的中华学术规范体系。
[1]曾洪伟.学术失语致文化失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3-11.
[2]种项戎.也谈“八股”与学术论文[J].社会科学论坛,2003(6):37,37-38.
[3]傅国涌.学术论文“新八股”[J].社会科学论坛,2003 (2):35.
[4]钱理群.学术八股:扼杀创造力[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36.
[5]狄马.被伤害的汉语[J].书屋,2008(6):16.
[6]狄马.“学报体”文章为什么没人看[N].杂文月刊,2008 (10):28.
[7]刘炜评.论“学报体”及其改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66-172.
[8]王华生.权力场域的强势存在:学术腐败的深层制度诱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5-29.
[9]郑良勤,赵燕.论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88,87-90.
[10]罗哲.从学术腐败看编辑的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4(5):250-253.
[11]冯宇,张凤娜.引领学术研究是学术期刊的神圣使命[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12.
[12]阙道隆.试论编辑价值观[J].出版科学,2000(4): 7-9.
[13]李孝弟.学术期刊编辑:两栖身份与把关人角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03(B06).
[14]陈叶军.创新适合中国现实的学术话语体系[J/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index/index_focus/ 201401/t20140120_947519.shtml.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47.
[16]韦光化,张欣蓓.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公正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70,168-174.
[17]程民生,王华生.期刊编辑是抵制学术腐败的担纲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17(B04).
[18]龙迪勇.编辑工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7(5):21-25.
[19]柯锦华.学术期刊编辑三境界:从旁观者到引领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12.
[20]任遂虎.学术论文不仅仅是格式文章——由《编辑独语》引发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7(5):41,40,39-41.
[21]赵文义.国家利益视域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编辑之友,2014(11):29,26-31.
[22]姜朝晖.论学术生态视域下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8,148-151.
[23]张振元.试论学术期刊的原创助推使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14,13-16.
(责任编辑:郭丽冰)
Editors and the Alien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Academic Discourse
ZHENG Ro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The alienation of China′s academic discourse at present mainly features foreignization,formalization and sense of scholar-tyrant.Among divers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it is the weak academic guiding role played by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weak academic consciousness in both learning and writing and the lack of fair academic consciousness that form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sons.To purify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tructure academic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ditors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and leading,unification and variety,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and contribution soliciting,and serve as academic navigators,academic watchmen and academic enforcer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subject of editor;academic discourse;alienation;restructuring
G232
A
1009-931X(2016)04—0075-5
2016-09-12
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项目“外语类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14BSC04)
郑荣(1967—)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中西文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