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的缘起、启示及实践路径

2016-03-18 07:08:01赵晓声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客学校教育

赵晓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

创客教育的缘起、启示及实践路径

赵晓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

创客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兴趣的创新或创造。创客教育实现了创造与学习一体化,在内在逻辑上与创新教育高度一致,即“兴趣—思维—技能—人格(文化)”。创客教育为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可见和可行的“操作系统”,其作用路径是首先推动教育创新,让学校成为有创新活力的场所,进而向全社会辐射创新氛围,逐步实现社会创新。推动我国创客教育,需要厘清国家、学校、社会等各层面责任,加快形成制度化安排,促进创客教育与学校对接、与社会融合,成为贯通各级各类学校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有效的创新载体,催生和培育创新文化。

创客;创新;教育信息化;创客教育;教育创新;社会创新

近两年来,创客(Maker)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热词,学界研究多、企业关注多、社会参与多。创客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也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与认同。创客自身的“创造、发现、兴趣、设计、制造、开放、协作”等核心精神,很好地契合了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对创新的追求,展现出了有效的创新催生作用。当前,我国对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前所未有,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到“中国制造2025”,都把创新定位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长远来看,创客教育为重构和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可能的“操作系统”,这对突破我国创新教育瓶颈、构建创新社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客的缘起及发展

“创客”源自英文单词“Maker”,意指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特别是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和各种开源硬件),把创意转化成现实,勇于创新的一群人[1]。创客最早可追溯至麻省理工大学和欧盟的“Living Lab”计划[2]。2005年,美国Dale Dougherty等人发起“创客行动”,2006年发起成立了全美最大的民间创客组织——Maker Faire,其宗旨是“鼓励有兴趣的创造者更好地参与技术实践,让创造和创新平民化”[3]。

创客概念在全世界广为人知,源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著名倡议“美国要将自身定位为创造者的国度(A Nation of Makers)”,这可视为美国官方首倡创客。2014 年6 月18日,美国举办了首届“白宫创客大会(White House Maker Faire)”,并把每年6月18日确定为美国“国家创造日”。在这次大会上,奥巴马作了《Building a Nation of Makers》的主题演讲,指出“创造(Making)对于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它提升学习的动力、热情和参与度”,“创客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在STEM学科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4]。这次大会后,美国白宫官方网站专门开通了创客专题“A Nation of Makers”,展示全美各地创客活动进展。2015年美国又举办了第二届白宫创客大会,并将每年6月12日—18日定为全美创客周(National Week of Making),持续推动创客行动深入开展。2014年,Maker Faire在美国举办全球创客大会,并在东京、罗马、奥斯陆和深圳等世界各地举办了133场不同规模的创客大会。目前全球至少已有1400多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遍布于全球20多个国家,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创客正以席卷全球的趋势影响各国。

我国官方提及“创客”,首见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5]。

二、美国创客教育的启示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Educate to Innovate”运动,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6]。2014年美国启动“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ucation Initiative,MEI),白宫创客大会便是该计划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方式,创客教育在美国的中小学和高校受到高度重视,成为落实“创造者的国度”的现实载体。“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旨在为所有中小学学生提供宜于创造的环境、资源与机会,尤其是借助技术工具与资源让学生将学习过程融于创造过程,实现基于创造的学习。在创造过程中提升学科学习质量,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7],“美国高校积极响应全美创客行动,充分重视创客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注重对学校开展创客教育的整体设计,着力打造优质的创客空间,灵活选择适切的创客教育实施方式”[8]。目前,美国知名的高校创客空间有华盛顿玛丽大学的ThinkLab创客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的FabLab创客实验室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开源硬件创客空间等[9]。可见,美国创客教育已经形成了课程、教材、教师等多方面的制度化安排,将学校内教育与学校外教育连接起来,构建无所不在的创客空间,为所有孩子发挥创意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自由的环境,“让所有学习者都有机会参与创造,实现创造的民主化”[10]。

美国的创客教育实践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第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在本质上是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敏锐洞察。与此相比,我国教育乃至全社会,不仅缺少内发的创新意识,也缺少创新活力与执行力。第二,创客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兴趣的学习、创新和创造,其内在逻辑是“兴趣—思维—技能—人格(文化)”。创客的理念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基本特质:基于兴趣、重视思维水平、面向实现的设计开发、成为一种文化。概言之,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兴趣的学习、创新和创造,以及在创造中学习。基于兴趣、融通创造与学习过程,可视为创客教育的最大优势。因此,创新是创客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终极目标。创客教育直接指向创新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施路径,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动和融合关系。创客教育不仅指向技术创新,也应指向文化创新。创客是一种领先于互联网时代的理念和文化,其快速兴起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创新追求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良好适应性。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无时不在”的话,创客则是“无时不创造”,创客教育就是“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

三、创客教育的本质——信息时代的新教育形态

祝智庭认为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创新教育、DIY理念等,是一种基于团队协作和学生深度参与的自主学习[11]。郑燕林认为创客教育是基于创造的学习,具有整合、开放和专业化特征。杨现民认为创客教育包括旨在培养创客人才的“创客的教育”和旨在应用创客理念与方式改造教育的“创客式教育”[12]。王旭卿认为创客教育是伴随着创客行动的兴起,在学校内外发展起来的创新教育热潮,它把数字技术同时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将重新定义中小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13]。笔者认为,创客教育在本质上是信息时代创新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形态,为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可能的“操作系统”,不应把创客教育仅仅看作是“教育中的创客行动”,而应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或教育模式。

在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创客教育直接渊源于杜威的“做中学”,强调体验和实践,创新教育理论和建造主义思想是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在目标上,创客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创新人才成长打好基础、做好“孵化”;在贯通各级各类教育方面,创客教育不仅要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对接,也要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在范围和边界上,创客教育应打通传统的STEM学科,还应实现与文化和艺术类学科的融合,对STEAM和STEM-x学科进行重构和融合。因此,创客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互联网、开源硬件、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纵向贯通各级各类学校、横向融通家庭和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形态,具有综合性、复合性和跨学科等特点。美国对创客教育目标定位十分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造者、打造创造者的国度。美国十分注重创客教育对中小学和高校的全覆盖,以及对学科课程的重构和融合,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创新教育形态。反观我国,要实现创客教育实践常态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四、加快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实践路径

要培育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育适合创新的土壤、氛围和文化。要破解我国创新困境,最迫切的是培育良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关键在于让每个人从认识社会和接受教育开始,就能在一种创新的文化或氛围中成长。高度抽象地来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想路径应该是:首先,每个孩子在学校中接受创新型教育,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基础素养,然后由学校将他们推送到社会中,在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中,让他们能够在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创新实践,强化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最终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即创新型人才。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具备创新活力的“场域”,又给予社会文化以创新的正向激励,于是创新型社会便形成了。因此,创客教育的使命是首先推动教育创新,让学校成为有创新活力的场所,让创新成为教育文化,进而向校外辐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逐步推动社会创新,最终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使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而当务之急,是加快创客教育与学校的对接,加快创客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使其成为有效的新型教育形态、教育模式和创新载体。

当前,我国社会上的创客行动方兴未艾,但创客与教育领域的融合相对滞后,既缺少理念上的深化,也需要实践上的普及,亟需厘清国家、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不同责任,形成我国创客教育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路向,从国家规划、政府支持、学校参与、社会互动等各个层面统筹规划同步推进。

(一)国家层面:加快出台创客教育规划,推动创客教育走向制度化安排,强化教育创新的政策保障

美国的创客教育之所以能在中小学和高校快速发展,主要是意识层面积极响应白宫提出的一系列倡议,而规划层面高度重视整体设计,将创客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创客教育推广。当前,我国企业与创业方面的创客行动十分迅猛,各级政府部门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创客教育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国家应当尽早出台《创客教育发展规划》,并在创新人才战略相关制度设计中体现创客教育,在国家层面将创客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适合的行动计划,促进创客教育在硬件环境、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评价标准、社会对接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安排,使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在理念上迅速达成共识。在我国新一轮的五年规划中,应将创客教育纳入教育领域的规划中,也应同步体现在科技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的“十三五”规划中,这对推动创客教育走进校园、提升全社会对创新的认知、形成宜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二)学校层面:及时跟进顺势而动,推动创客教育成为学校常态,让教育充满创新活力

创客教育要发展成为新型的教育形态,必须实现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贯通和对接。当前我国创客教育只是个别学校的自主动作和一些创客组织的校外探索,离全面进入学校教育还很远。对中小学校而言,当务之急是让创客理念和创客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在技术类课程(如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中渗透创客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计划,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创客教育实践。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附小在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机器人创客、工艺设计创客、传统文化创客等系列课程,打通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科学课程学习进度,每个孩子都能根据兴趣成为小小创客。应当指出的是,中小学创客教育重在激发创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让创新成为习惯并初步内化为情感和人格,应当强化创客理念中“基于兴趣的创新”特质,而淡化技术和产品导向。

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鼓励和培育创客社团组织与创客文化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拓展创客实践平台。可以预见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创客教育的引入将有效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更多竞争力。而可以预见的困难是短期内创客教师队伍将会紧缺,尤其是中小学校,可通过组建创客教师小组的方式解决这一困难,以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为主,引入其他学科教师和社会上的创客组织成员,组建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学校创客教育活动。

(三)社会层面:加快校内和校外、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协同,推动社会创新,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融合,尤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社会层面,推进创客教育的关键词是“协同”,包括家校协同、校企协同、政府部门协同、创客组织与教育系统及科研机构协同等。家校协同旨在促使创新氛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无缝对接,这也是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的首要环节。在创新的时代,孩子的创造力启蒙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在家里打造小型的创客空间[26],为学校创客教育做好准备。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主要是教育系统与科技系统之间的协同。这是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效能的核心领域,教育系统重在学校教育阶段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科技系统重在社会实践层面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打通校内和校外界限,充分利用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科技馆等载体,是创建校外创客教育基地的可行途径,这也有利于扩大全社会对创客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应在一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或推广项目中,适当向创客教育倾斜,形成集群辐射效应。

学校、企业、创客组织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旨在构建创客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兴趣激发——创意萌发——创造生发”的一站式学生创新孵化平台。笔者正在筹建陕西省青少年创客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客教育协会,发挥省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教育信息化主管机构和相关高校以及一些创客公益组织的作用,共同研发教材并举办创客大赛、创客周、创客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加快普及创客教育,培育创新氛围。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创客及创客行动展现出了催生创新的先天优势。美国创客教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创客教育不能只定位为“教育界的创客行动”或“理念上的启示”,而应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或教育模式。创客教育实现了创造与学习一体化,其内在逻辑与创新教育高度一致,为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可见、可行的“操作系统”。我国应该抓住这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在国家、学校、社会各层面同步推进创客教育,以制度化安排促进创客教育与学校对接、与社会融合,使其成为贯通各级各类学校的新型教育形态、教育模式和有效的创新载体。本质上,创客教育是指向文化创新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

[1] 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2] 百度百科.Living Lab[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854.htm.

[3] Maker Faire. A Bit of History[EB/OL].http://makerfaire.com/makerfairehistory.

[4] The US White House.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ational Day of Making[EB/OL].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4/06/17/presidential-proclamation-national-day-making-2014.

[5]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6] Obama,B.(2009).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Education To Innovate” Campaign [EB/OL].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education-innovate-campaign.

[7] 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4(6).

[8] 郑燕林,李卢一.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3).

[9] Watters,A. The case for a Campus Makerspace[ED/OL].http://hackeducation.com/2013/02/06/the-case-for-a-campus-makerspace.

[10] Halverson,E.R.,&Sheridan,K.M.The Maker Movement in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014.

[11]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12] 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路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

[13] 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8).

The Origin,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Maker Education

Zhao Xiaosh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Shanxi 710062)

The core idea of Maker is interest-based innovation or creation. Maker education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creation, which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creative education in internal logic, that is, interests-thinking-skills-personality (culture). Maker education provides a visible and operational “operation system” that could be helpful for 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fost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First, Maker education can advanc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which could help change schools into places of innovation. Then it spreads innovative atmosphere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us gradually promotes social innovation. Ultimately, Maker education will put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social culture and make innovation a distinguish feature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Mak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top priorities are 1)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tate,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2)to quickly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adaption of Maker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society. As a consequence, Maker education will then become a new form of education and an effective media of innovation at all levels and kinds of schools, and will breed and foster innovative culture in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Maker; Mak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novation

2016-09-03

陕西省2015~2016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立项号:ZDKT1514)与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基于TPACK模型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立项号:156222350)的阶段性成果.

赵晓声(1983-),男,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

G434

A

2095-5987(2016)06-0068-05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

猜你喜欢
创客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是小创客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6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新时代(2016年6期)2016-07-07 20:18:30
创客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56
创客
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 05:49:35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