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调查及分析

2016-05-25 00:37:13许红菊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调研群体社区

许红菊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3)

高校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调查及分析

许红菊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3)

基于安徽省某高校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高校各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虽然高校各群体普遍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长效性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摒弃错误认识、树立协调发展新思维,结合高校社区特点、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及统筹多方力量、保障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长效性,以期为加强高校各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力度提供决策支持。

高校群体;社区教育;认同度;调查分析

“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1]其在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素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参与度低等问题特别突出。地处一定区域的高等院校理应主动依托自身丰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教育。但由于条件有限、精力不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各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不强、认同度不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长效性。因此,调研影响高校各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因素,提出解决措施,迫在眉睫。

一、调研背景

(一)调研的理论基础:“认同”的内涵及意义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弗洛伊德曾说:“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2]。认同分为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组织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职业认同等六大类。本文阐述的认同属于组织认同。许多研究表明,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度越高,他就越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接受组织观点并采用对组织有利的行动、加倍地为组织服务,反之就有可能降低或撤退对组织的信任,甚至背弃组织。认同也表现为个体体验到的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觉得自己在组织中有主人翁的感觉并自觉承担责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实效性[3]。而作为“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心理过程”[4]——认同是可以培养的。

(二)调研的现实依据:高校各群体广泛参与社区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般来说,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三大功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愈加凸显。因此,身处区域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务必适应新形势,树立服务社会发展、地方建设、社区教育的新理念;务必使教学、科研和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与地方需求相适应。

动员高校各群体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参与地方性的社区教育,是落实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可以弥补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场所能为社区教育提供硬件支持;雄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及学生等)能够承担社区教育的组织工作、活动设计及教学任务等;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其次,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创新和发展。社区能为高校学子开展实践活动、技能训练提供场所和平台;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教育,了解社区发展的实际,有利于把书本理论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高校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密切了与社区的关系,凸显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学校知名度,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最后基于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共赢,实现社区高校资源的高效共享,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二、调研开展

(一)调研对象

调研单位是安徽省某市的一所医药类高职院校,地处该市的北部大学城内,在校生人数将近6000人(不含实习人数)。该校充分认识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社区教育。那么,该校师生是否认同参与社区教育呢?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态度与活动的实效性有无关联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4月-5月我们就高校各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展开调查,随机选取了该校120名教职工及学生参与调研。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6人,占总数的13.3%;辅导员21人,为17.5%;专业教师34人,占28.4%;在校学生49人,为40.8%。

(二)调研开展

根据调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参考组织认同的三构成*组织认同,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设计了适合本次调研需要的认同度问卷表。该表从三个维度:对社区及社区教育的了解程度、目前组织或参加社区教育的情况、未来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与规划进行调查。为保证所得信息真实有效,本次调研采用匿名方式,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在对该校各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通过走访、谈话等形式对其周边社区居民展开相关问题的补充调查。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高校各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积极地参与社区教育”的调查中,82.5%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的回复,而且表示只要有机会是很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在“您认为什么是社区教育”的调查中,81.3%的行政管理人员、71.4%的辅导员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而专业教师中有70.6%、学生中有74.5%认为“社区教育仅仅就是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公益活动”,整体回答正确率仅为33.3%;在“您认为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何在”的选项中,79.6%的学生选择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62.5%的行政管理人员、66.7%的辅导员、67.6%的专业教师认为“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可见,高校各层面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但对“什么是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内涵”等问题上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调研中发现,高校各群体主要出于“帮助他人”的公益目的参与社区教育,并没有认清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够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由于高校各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甚至认为社区教育是政府部门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现推诿扯皮或不管不问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即便开展社区教育,部分群体也是以高姿态的帮助者身份出现在社区,把社区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送爱心送温暖的公益活动、志愿行为,甚至出现作秀表演、应付了事的情况(见表1)。

表1 高校各群体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程度

表2 高校各群体对已经举办的社区教育活动的了解

(二)高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备受质疑

对目前组织或参加的社区教育情况调查发现: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较低,学生则是社区教育的主力军。在“是否参加(或组织)过社区教育”的调查中,只有4位(25%)管理人员表示曾组织过社区活动,7位(20.6%)专业教师表示指导过社区活动,42.3%的辅导员表示带队参加过社区活动,73.5%的学生则参加过社区活动;对“您参加(或组织)过的社区教育的类型”调查表明:高校一般是结合学生的身份背景和专业特征来推进社区教育的开展。如被调研单位是一所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的社区教育主要是义诊类的宣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至于这样的活动是否受居民欢迎并不在高校考虑范围中;在“社区活动一般在什么时间段开展”的问题上,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重大节假日”,被调查者表示活动开展时间较为集中,如学雷锋日、劳动节等,而且活动主要以“进社区”的形式开展。对社区居民的补充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有居民表示一到重大节日或特殊纪念日来临之际,就会出现辖区内的各高校一哄而上开展活动的情景:抢占有利地形,摆几张桌子,拉几条横幅,打开高音喇叭,热火朝天地派发传单宣传造势,活动结束,留下垃圾遍地,让居民苦不堪言。可见,目前开展的社区教育主要是学生的志愿活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教师的积极性不强,高校开放资源有限,高校社区缺乏融会贯通,社区活动内容单调,社区居民认可度不高,活动效果备受质疑(见表2)。

(三)“缺兵少粮”极大影响了高校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长效性

在“您认为影响社区教育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52.4%的辅导员和59.2%的学生选择的是“缺乏理论指导,技术支持”,62.5%的行政管理人员则认为是“缺乏资金支持及远景规划”,70.6%的专业教师表示说不清;在“您认为目前的社区教育哪些问题亟需改进”的调查中,65.3%的学生认为是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尤其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47.6%的辅导员、68.8%的行政管理人员认为需要健全配置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也有一部分师生(18.3%)提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可见,高校各群体从总体上是愿意参与社区教育的,但师资缺乏、资金不足、缺乏远景规划,影响了高校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长效性。对社区居民的补充调查表明,居民希望高校扩大资源开放力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活动内容更贴近日常需求。那如何改变“缺兵(教师的参与)少粮(资金不足)”的现状,开展“教师参与,学生喜欢,居民欢迎”的社区教育活动值得思索(见表3)。

表3 高校各群体对未来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与规划

四、调研启示

(一)摒弃错误认识,树立高校与社区共建共赢协同发展的新思维,是动员高校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调研表明,高校各群体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如何处理高校与社区的关系上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高校只是高高在上的帮助者,是为了帮助社区发展而开展活动,这种错误的认识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各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事实上,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一方面确实有助于解决社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提高社区教育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社区也为高校教师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有利场所。可见,“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是工作伙伴关系,双方既是互相服务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互相利用的教育资源”[5],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因此,高校各群体应该摒弃错误观点,树立高校与社区共赢共建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不要片面夸大高校在社区教育的贡献,无视甚至否认社区教育对高校发展的作用,而应该充分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将服务社区作为其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将参与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战略发展的计划之中”[6],打破过去高校与社区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局面,打造高校社区共同体,建立平等、协作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双方互帮互助、协同发展,共建双赢。

(二)结合学校、社区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升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实效性,是促进高校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突破口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既有必要也有优势,但高校如何参与社区教育,值得思考?方式有很多,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强硬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而应结合高校、社区居民乃至地方实际情况,做到各种关系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内“设立独立的社区教育职能机构或专职人员,该职能机构及相关人员应不断深入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群众的教育需求,构架高校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协调校内师资和教学设施安排校内外的社区教育活动”[7]。该机构的设置明确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领导部门,避免活动一哄而上情形,减少活动开展过于集中的现象,有利于高校社区各种信息资源的融会贯通。高校开展的社区教育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要根据居民需求引入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方式,否则就会出现无人参与、无人喝彩、无人附和的尴尬局面。当然,“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为了服务社区忽视了立校宗旨,因此,高校开展的社区服务也要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训来进行。”[8]毫无疑问,社区发展和居民的教育需求是社区教育开展的依据和基础,而高校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促进自身发展,是动员高校各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突破口。

(三)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统筹多方力量,保障高校与社区合作的长效性,是高校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依据和保障

“缺兵(教师的参与)少粮(资金不足)”极大影响了高校各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长效性,导致高校各群体对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较低、认同度不一。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统筹多方力量,保障高校与社区合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十分重要。第一,促进高校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教育,应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由于高校和社区隶属于不同部门,尚未建成平等、协作的对话交流平台,且我国还没有关于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系统性法规,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地方性文件,明确政府、社区及高校的职权与义务,推进高校积极融入社区教育;由政府牵头,协调高校社区关系,促进双方优势资源有序流通和交融,改变过去高校“进社区”而社区无法“进高校”的状况;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解决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少粮”困境;并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和监督。第二,高校方面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首先,营造舆论氛围。“争取社会舆论导向的参与和支持,营造全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主抓、党政共管,全校一盘棋的工作局面”[9]。其次,对学生参与社区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估,作为学生评优择干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最终成绩。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参加社区活动的次数换算为工作量,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和奖励,同时把参与社区教育作为高校教师评聘和晋升考察的重要环节,以此鼓励和吸引教师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最终改变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缺兵少粮”的现状。

[1] 厉以贤.社区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1999(03):20-24.

[2]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12.

[3] 王彦斌.西方组织认同感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6(06):34-37.

[4] 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5-16.

[5] 姜东,韩兵.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利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75-77.

[6] 李先富,吴晓怡,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06):72-74.

[7] 陈军强.高职服务社区发展的可行性及保障机制探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5):63-66.

[8] 王志华.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0-12.

[9] 苏镇松,周志红,潘虹.高校学生工作进社区的模式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1):67-69.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dentity of university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Xu Hongju

(Anqing Medical College,Anhui Anqing 246003)

Based on th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dentity of the university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o to abandon the wrong cognition, establish the new thinking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multi-force, and ensure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pport to strengthe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ducation.

University groups; community education; identity; survey

2016-09-18

许红菊(1981—),女,安庆医检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779.2

A

2095-5987(2016)06-0028-05

●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

猜你喜欢
调研群体社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5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