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杨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重要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积极发展人的心理潜能,健全人的心理,从而抵御各类心理问题。目前,基于传统心理学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教育目标窄化、教育对象受限、教育途径单一、教育内容贫乏等诸多问题,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释放,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革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全面释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要义究竟是发现心理问题、调适心理障碍,还是挖掘心里潜能,促进心理成长。这个问题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本思路与方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其心理疾病,预防由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引发的学生极端事件,这种“心理保卫战”的模式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被动、消极地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在“亡羊补牢”,难以发挥预防作用,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也遭到了极大的制约。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一改传统心理学被动的、消极的教育视角,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原有的问题导向转换为健康导向,即通过强化心理素质,促进心理成长,进而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肯定人的美德及力量,关注人的潜能及幸福,为全面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内涵及其健康观
众所周知,心理学担负的使命有三个:第一,使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得到调适,心理疾病得到治疗;第二,开发人的潜能,挖掘人的天赋;第三,服务广大人群,使其获得幸福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创伤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窄化了心理学的原有功能,使得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具有悲观色彩、消极态度的心理医疗行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全面释放心理学功能的要求愈加迫切,积极心理学也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应运而生。
1.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运动是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其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大大地释放了心理学应有的功能。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提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缺憾就是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赛里格曼提出,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消极情绪与矫正功能,具有消极导向,心理学已窄化为关于心理的病理学。这个观点的提出,激发了积极心理学思潮的产生,成为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源头。2000年1月,赛里格曼和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海伊(Csikzentmihalyi)在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系统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要素,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发展方向,这标志着积极心理学走向社会、走向大众。2001年3月,《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设立了研究专栏,专门发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冬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出版了积极心理学的专辑。2002年,斯奈德(Snyder)和洛佩兹(Lopez)主编了象征着积极心理学运动阶段性成果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标志着积极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逐步走向成熟[1]。
1.2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的美德等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心理问题、心理创伤及缺陷的解决、修复和弥补,也应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并挖掘人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基于此,心理学的定位出现了转向:即心理学不仅是关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解决与治疗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教育、爱和成长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人的心理问题转变为人的积极力量。同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也基本厘清,即以人自身的美德为基点,以积极的态度理解人性,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帮助个体获得幸福感。从研究对象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有三个层面,即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及群体层面。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幸福感、生理机制以及积极心理的获取途径,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对现在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精神等;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创造力、交往技巧、宽容、勇气、毅力、天赋等,研究焦点集中于各类特质的根源及其产生的效果,并将人看作是具有适应性的整体,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社会组织对公民美德的影响,社会组织包括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良好氛围的校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研究重心侧重于社会组织如何促使个体成为具有礼貌、责任感、宽容、乐于助人等美德的公民。
1.3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积极观,积极心理学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倡导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身及社会,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其次是幸福观,积极心理学将主观的幸福感指标作为判断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将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定位为促进人的幸福感,通过幸福感的获取,来促进心理健康;第三是预防观,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更关注人潜能的挖掘,通过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来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如果传统心理学是解决心理问题,以求达到“治疗效果”,那么积极心理学就是通过增强心理健康,即增强心理“抵抗力”的方式,来抵御各类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2]。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于问题导向,具有传统心理学消极、被动的意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育目标窄化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进行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级教育模式,普遍施行的是“问题模式”及“疾病模式”,主要目标是控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极端心理事件,减轻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比率。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提出了“非正常死亡”的“零指标”任务,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甚至被戏称为“心理保卫处”。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局限于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心理疾病的排查,严重窄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结果是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重心都放在问题学生身上,忽视了广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3]。在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难于判断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反而被少数问题学生所困扰,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失去了高屋建瓴的视野,不能从整体到个体,从预防到治疗,循序渐进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2教育对象受限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对象定位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忽略了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使心理教育的发展功能受到抑制,不能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诊所”。由于这种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贴标签”的嫌疑,充斥着消极的态度和悲观的色彩,使得广大学生甚至是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均对其产生排斥态度,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传统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的结果是广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功能缺失;少数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也会排斥这种消极的治疗行为,使其心理问题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调适。
2.3教育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以心理干预为辅,和一般学科的教学模式并无太大差别。由于心理健康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如果不能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角度进行全方位改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心理干预只是杯水车薪,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试想,如果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每天面对着恶劣的人际关系,如惊弓之鸟,那么,如果不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而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有限的心理干预,无异于按图索骥、缘木求鱼。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单一的途径,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从而很难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2.4教育内容贫乏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多是心理学知识及一些治疗手段,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精神疾病及自杀危机的识别、诊断、干预等。学生心理水平测试、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委员设定、心理社团组建、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开展均以筛查问题学生为目的,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常常可以看见“调适”这个关键词,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将对象锁定在问题学生和心理问题上。这种将眼光锁定在问题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训练,造成了教育的缺位。也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与思想政治理论一样的说教课,由于内容贫乏,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意听课,也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日趋乏力[4]。
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转变教育目标、为全体学生服务、建设和谐校园,丰富教育内容,释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功能,强化教育的效果。
3.1以积极品质培养为目标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是方向,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摈弃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消极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发展健康心理,增强“抵抗力”抵御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积极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勇气、诚实、毅力,让学生客观面对过去、面对现在、关注未来,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幸福感。同时,要积极挖掘问题学生的的积极品质,帮助问题学生关注自身的优秀品质,规避自身的弱点,使学生具有善于预防和调适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强调“打铁还要自身硬”, 通过健康学生个体,消除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对学生的侵扰。
3.2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提供心理保健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问题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调适,更应该起到为全体学生心理做保健的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教育重心从问题学生的心理调适迁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保健服务上。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措施:第一,明确心理健康保健是每名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每名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第二,明确心理保健的基础性地位,无论是否是问题学生都应该进行心理保健,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作用;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取向的普适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3.3以创建和谐校园环境为途径培养积极情绪
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疾病的治疗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处于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培养积极情绪,是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创建和谐校园、培养积极情绪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优美整洁的环境能使学生生活处于愉悦状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第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人际冲突是造成心理冲突进而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第三,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宣传正面事迹,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5]。
3.4以积极心理为导向丰富教育内容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素质拓展和心理训练,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通过素质拓展和心理训练,培养积极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对于问题学生要进行针对性辅导,主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诊断问题,发现问题,俗话说“对症下药”,诊断学生在积极品质方面的缺陷,做到辅导工作有的放矢;第二,心理辅导,针对积极品质的缺陷情况,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建立积极心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不要生套成型的方法,既要注重他们共有特性的发展,也要关注其个性的培养[6];第三,多管齐下,在心理辅导的基础上,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自身成长三个维度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巩固辅导效果,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慧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积极”转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9-102.
[2] 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31-34.
[3] 朱翠英,胡义秋.积极心理取向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必然性及其模式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7):124-128.
[4] 李红梅.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17-18.
[5] 陈素霞.积极心理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河套大学学报,2012(9):27-29.
[6] 谭璐.积极心理学视国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5):31-34.
(责任编辑:骆磊)
Study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YANG Z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11, China)
Abstract:Positive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 in late 20th century, which advocates solving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y actively developing human mental potential and building up human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rrently,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psychology,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narrow educational objective, limited educational object, simple educational way and poor educational content, which inhibits the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greatly discounts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form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order to fully release the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help students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杨珍(1980—),女,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诊断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562(2016)0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