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规制变迁的渐进性

2016-03-17 19:16刘庆振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规制产业化体制

刘庆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北京,100192)

论我国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规制变迁的渐进性

刘庆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北京,100192)

中国正处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时期,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经历一个从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转变过程即文化产业化的过程。该文主要分析了文化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规制的变迁,并阐释了中国文化体制的渐进性特征及其原因,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建议。

文化产业;产业化;规制;渐进改革

不同国家放松规制的路径和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当前文化产业己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战略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各个层面制度的转型也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过去三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整体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放松了部分规制,释放了一定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目前,我国的文化领域更迫切需要政府持续放松相关规制,继续深入进行一系列连续的边际调整,最终完成文化产业化的目标。

1 文化产业化的主要目标及其约束性

在我国,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殊属性,加上我国具有十分特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慢,起点较低,而文化产业的概念直到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才第一次在中共的文件中使用,之后文化产业化的浪潮在国家意志的主导下逐步展开。即便官方已经赋予了文化以产业属性,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仍然是在模糊目标下的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当前文化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建立文化市场经济的目标和模式,这个问题解决的是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为什么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哪些必须坚持事业属性,哪些要进行产业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道路和方式,这个问题要解决的是从事业体制向产业运作过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的重点、次序、速度和总体战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我们要明确文化产业化是在新四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它面临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多重转型,而且必然受到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外制度变迁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

在现代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中,我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整体的和根本的剧烈变化。这种转型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比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向后现代信息社会的过渡等。因此,我们在考察文化产业化的时候不能仅仅盯住市场化这一个特征,市场化或者产业化远远没有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含义——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等多重转型浓缩在了同一个历史时代,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化道路具有了非常特殊的性质:它是与这多重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化,是这多重转型中的文化产业化,是在这多重目标约束下进行的文化产业化,它不可能离开这些目标而单独获得成功,没有经济的市场化和制度的改革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手段,没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消费市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产业化是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革命,它包含的变化涉及到人类思想行为的一切方面。而整个社会转型诸多方面的任务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和多重过渡问题,这也就是中国文化产业化所处的特殊背景。文化产业化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文化制度与我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产业经济并不是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产权关系完全无关的中性机制,中国的文化产业化进程还必须是在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和道路、界限和约束。

如何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实现文化发展从政府向市场、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轨,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而这种产业化无论是从社会整体转型还是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都具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欧美早期市场主导下的文化产业或娱乐产业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近几十年日韩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立国战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的这种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没有国外路径可照搬,因此这个进程是缓慢的、长期的和复杂的。

2 文化产业化的逻辑起点和过程

文化产业化不仅仅是文化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变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我国文化业态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一次深刻变迁。而这一时代变迁,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关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共同组成的社会制度,这就包括了以下三个层面:基本制度或曰制度环境,它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性质、范围和作用的大小;运行体制则是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文化产业运行的基本框架和规则;具体制度则包括了财税制度、劳动制度、交易制度、产权制度等。

在文化产业化对相应的文化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化体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前苏联,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初始条件,对文化体制改革道路的选择影响巨大。而过去的文化体制与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未来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文化产业化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管理方式为出发点,但是出发之后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进程也会出现反复。就像即便我国的经济改革早在1978年已经开始,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直到1992年才明确一样,文化产业的概念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而直到2000年才在党的文件中明确它的合法身份,这个时候,很多重要的经济领域都已经完成了产业化。

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看,文化产业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发展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也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化过程。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逐渐多元化,文化领域中产权界定逐渐明晰化,信息技术带来的话语权平民化,随之而来的则是权力关系、竞争秩序、市场规则等社会诸多方面的重构,并进而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全面深刻变迁。文化产业化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所引领的文化潮流强烈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的所谓主流价值观逐渐式微,多元文化相互影响、渗透或冲突。能否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框架中形成一种既能容纳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又能协调整合社会冲突的文化制度结构,构成了文化产业化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3 渐进式改革下的文化产业化特征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模仿和追随,而应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大胆试验,大胆创新,摸着石头过河,局部改革、逐步推进。事实上,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事业性质的文化部分和产业性质的文化部分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一种平衡,需要经历一段破与立的时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事业管理方式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产业发展模式也不可能在一天早上建立。具体而言,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强制性和诱致性结合的文化产业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有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两种。中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并不是单纯的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而是在自上而下强制推进制度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自发性改革的主动精神。“改革是在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但各具体部门、地区和单位的改革措施、内容和步骤却丰富多样;改革中提倡大胆创新、大胆试验,有意识的允许、特许或默许局部的犯规行为,并经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情况下加以普遍推广。”[1]这个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迅猛发展,这并不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更多的是自发秩序的产物,政府只是自上而下的进行了相应的规制或者放松规制。首先是,民营企业自发越规涉足电视内容的制作,其次是在政策界限不明确、行为规则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政府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当民营制作公司越过红线的时候政府就实行惩罚和管制,而随着民营力量的优势突显出来之后,政府开始实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支持民营影视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在尽可能减少改革风险的同时,能够使各种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改革的效率,也为新体制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和自然的环境,促进了市场的发育。

3.2计划和市场、事业和产业双轨运行的文化产业化

渐进式的文化体制改革是在保证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放松规制,由边缘到核心,由简易到困难。在改革者那里,允许乃至鼓励计划和市场、事业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兼容,并在保证经济、政治和利益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逐步的、连续的实现旧制度向新制度的更新或过渡。这一双轨运行的特征实质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并最终平稳地实现文化产业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化过程是灵活性与稳定性、计划与市场、事业与产业相互交织的产业化,回避了存量改革的障碍和难点,降低了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成本,维持了改革过程中稳定与速度的必要平衡,通过做大文化产业的蛋糕来减少改革的阻力,实现改革与发展、稳定的相互促进。

3.3从局部到整体按照改革次序推进的文化产业化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特别强调改革的次序和顺序问题,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文化产业化而言,产业的形成首先是放松政府规制,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具体的改革次序。在我国,文化领域的产业体制是逐步形成的,其市场要素也只能局部的、逐渐的引入,而不能急于求成。文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也要求文化体制的改革不能引发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变革、甚至严重的社会动荡,进而使文化产业化的方向和进程都失去控制。因此,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断试验、由易到难、稳步前进的,整体的文化产业化过程是分领域、分区域、分行业、分步骤、分次序推进的。行政力量按照先后顺序逐渐退出部分领域,市场力量逐步强化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就会最终形成市场之手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和行政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最终完成文化产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先从那些改革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的文化领域或部门开始改革,阻力少而收益大,很容易取得实际效果。而这些率先改革产生的连锁效应,为其他部分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先解决容易的问题,而把难题留在后面,不仅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成本,而且有利于维持改革中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

3.4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化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经历增量为主、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着重进行存量改革的不同阶段,增量改革先行,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进而逐步实现文化的产业化。比如,电视台的广告经营、民营电视内容制作等方面的收益增量为电视台体制内部的改革提供了进行补偿的资金来源,而随着民营的产业属性的因素增长,有助于弱化存量部分产业化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成本。当民营的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并受到了政治力量的认可和支持,也为存量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的时候,存量改革的推进就会更加顺利。当然,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事业属性,存量改革仍然对文化产业化进程有一定的制约。毕竟文化事业曾经一度覆盖广泛、规模庞大、影响深刻,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过程漫长。如果存量资源的行政配置方式不变,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扭曲文化产业的市场体制和价格信号,使得增量资源无法真正按照产业规律进行,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4 结语

可以说,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一种成本最小化的改革,在不破坏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和原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体制、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战略,渐次触及到文化体制的难点问题,使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和可能由此导致的各种损耗,控制了转轨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当然,这种渐进性使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这导致了双重体制的长期化和普遍化,容易引发各种寻租和腐败现象,同时,由于还没有较早触及文化体制的核心问题,改革越往后,其难度和风险也就会越大。

规制变迁的过程中,在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之间偶尔也会有反复,毕竟,传统规制方式的制度控制惯性和手段僵化不会随着新规制的产生而立即消失,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又处在党管媒介的特殊国情之下,对于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制就要兼顾文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既要加强内容管理确保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同时又要促进市场开放产业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了渠道控制与内容控制难度,政府在规制放松与规制强化之间左右摇摆,哪些方面应该放松规制,哪些领域应该强化规制,寻找合适的规制体制成为文化产业规制变革的关键。如何继续解决既有规制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建立巩固市场力量的制度框架、合理界定政府规制的职能定位并规范党政与媒体之间、各规制部门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关系,也成为当下及未来传媒规制体系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张宇.过渡之路[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8.

The Gradual Chang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rules in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LIU Qing-zhe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in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a great development and great prosperit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has a certain particularity. We need to experience a process from the non-market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we calle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rul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evolutionary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causes. 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Cultural Industries, Industrialization,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rules, Gradual Change

G114

A

1674-3083(2016)05-0085-05

2016-10-09

刘庆振(1987—),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传媒经济、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规制产业化体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抑制性规制到激励性规制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系统产业化之路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