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文(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梅州514526)
脉管系统概述和心的位置与形态结构的说课
陈秀文
(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梅州514526)
[摘 要]说课作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技艺的教研形式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1]。笔者就脉管系统概述和心的位置与形态结构课程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达到与同仁共勉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解剖学 脉管系统 心脏 说课设计
说课作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教学交流的一种形式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笔者就脉管系统的概述和心的位置与形态结构课程的说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达到与同仁共勉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1.1 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脉管系统概述和心的位置与形态结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怀生等主编的《解剖学基础》第七章脉管系统第一节概述和第二节脉管系统的结构心的内容。笔者计划用2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第一课时:心血管系统概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途径;第二课时:心脏的位置和外形,心的结构。从知识特点上来看,脉管系统的概述和心的位置与形态结构立足于医护生一年级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在学生对心有一个简单了解的基础上,教材更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心的解剖学位置、形态并结合临床详细讲解了心腔结构。本课题在编写上注意凸显结构和功能相联系以及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的学习观点,便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感悟,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概念及循环途径。掌握正常心脏的位置外形。熟悉心的结构。
1.2.2 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常见心脏疾病的形成原理、临床特征、心内注射药物及心脏骤停时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
1.2.3 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
1.2.4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心脏对于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心血管系统的学习兴趣进而扩展为对医学的兴趣。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心的位置和外形。
难点:心脏瓣膜的开关与血液流动方向的内在联系。
2.1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基础确实比较差,但也有差别。有高中毕业来的,有初中毕业来的,还有一些是上过大学来的。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水平不一样,认知水平也不一样,那么学习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我们的学生课前很少预习,学习方法单一,学习能力不强,听课质量也不高,课下也不复习,只满足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靠单纯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成绩不理想的一个原因。从心理品质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就感缺失以及不思进取的缺点。也有部分学生想学可是不会学,导致成绩不好,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有的学生对中职中专教育不了解,受社会环境影响,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但我们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认知能力较初中生有明显提高,好奇心强,喜欢接受并且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自由争论。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说话这个特点来组织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课外知识的引入带动课内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改善学习氛围。
2.2 学法分析
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图片、心脏动画和医生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患者的紧张场面的直观观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刺激他们去看书听课分析,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课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高阶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单向叠加,而是思维的启迪。使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进行重、难点的教学,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中枢。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既对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又有效突破难点、抓住重点。
听讲、讨论和病例分析相结合,环环相扣,达到学习、消化知识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勾画圈点法用于总结回顾这一教学环节,增强课下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2.3 教法分析
在介绍心血管系统概述的基础上,自然联系到血液循环的路径、大小循环的血液变化特点以及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介绍心脏内腔结构特点时,自然联系到“心动周期”,心脏收缩、舒张与心瓣膜的开关、血液方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风心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实质。
笔者选择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情景设置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点拨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热情参与进来,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得课堂不再是教师对少数学生的知识传授,而是大多数人积极求知展现自我的过程。
总的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复习(7 min)→导入新课(3 min)→教学+讨论+病例分析(70 min)→概括、总结(8 min)→布置作业(2 min)。
3.1 知识回顾复习并导入新课(10 min)
由心动画面说明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分布非常广泛,心脏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高心病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增加和年龄年轻化的趋势。进而引入课题进入脉管系统的内容。
3.2 教学(70 min)
利用提问法和讲解法使学生理解心血管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实质区别。
3.2.1 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一节课开始,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使用情景设置法用幻灯片播放一组“外心人”的图片,使学生眼前一亮,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学生提问:这些小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吸引学生注意力,稍后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心脏位于胸腔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外心人”。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心脏该位于哪呢?首先播放一组“西子捧心”的图片,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引发学生讨论:到底该捧哪边呢?心到底位于哪个位置呢?然后,屏幕播放探究——“心的位置”,让学生结合课本和模型自主探究找出答案。全部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轻松找到答案,适当及时的表扬让学生体验一下求知带来的成就感。然后再结合心的位置图详细讲解心的位置和毗邻。接着,笔者会用情景设置法,设置一个冠心患者突然发病出现了心跳骤停现象的情景,使用点拨法诱导学生想到使用心内注射药物,再结合临床给学生介绍心内注射,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临床操作技巧并进一步介绍右位心畸形和“外心人”来拓展学生眼界,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心脏是内脏么?看学生对心的位置的掌握情况。再往下,使用提问法和点拨法结合教学模型和多媒体图片讲解心的外形。通过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条沟的总结,帮助学生们掌握心的外形。让学生通过学习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来完成这张表格。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讲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他们存在的疑惑。最后,结合学生讨论和代表发言情况,笔者再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强化学生对形态结构的理解。
3.2.2 引导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在左胸前触摸“心尖搏动点”。
3.2.3 讲解讨论 讲述心脏的内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及房间隔、室间隔、房室隔、房屋口瓣膜),着重讲解各瓣膜的位置、结构特点,各瓣膜的开关和备注流动方向之间的关系。讲述中穿插病例分析,穿插学生讨论。
3.3 小结(8 min)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引导学生使用勾画圈点法在课本上将重点做标记,通过简单的达标测试,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4 布置作业(2 min)
布置少量的作业,供学生课下复习、预习使用。①血液循环的概念。②心血管系统组成。③描述大小循环的途径?
3.5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为三个区域,左侧为“标题栏提纲区”,中间为“推演区”,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显示出来,右侧为“草稿区”。重点内容采用不同的颜色突出,方便课中的讲授和最后的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乾,徐建,崔波.人体解剖学说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