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蕊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基于《实践论》谈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有效性
张蕊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篇章,逻辑严密、内涵科学,语言通俗、表达生动,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有效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诚然十分重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有效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论; 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艺术
1.1《实践论》逻辑严密,内涵科学
《实践论》运用认识和实践这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而阐释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重要内容。
其一,文章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科学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进行了解释与说明。
其二,文章完整地阐明了认识的辩证过程,运用大量的内容对认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并阐明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是由浅入深,其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
其三,文章深刻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章通过阐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2],对党内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刻揭露,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和“左”翼进行了反对与批评,认为他们割裂了实践和认识的联系。
其四,文章科学地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知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
1.2《实践论》语言通俗、表达生动
一方面,文章语言运用准确,措辞恰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打官腔,不说空话,不讲过头话。毛泽东用“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种俗语来进一步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进行解释说明,抛弃了晦涩难懂的术语,使读者准确领悟到文章含义;为了论述“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毛泽东用“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样通俗的语言模式来阐述。
毛泽东在文章中还用了“知识里手”这样的方言。“里手”是湖南的方言,是“内行”的意思。毛泽东在论述“知”与“行”的关系时,提到“世界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4],用所谓的“知识里手”形容脱离实践的理论者。
另一方面,文章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实践论》中灵活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文章在阐述“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时,通过用外面的人到延安考察的过程来解释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过程。另外,文章也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与“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对“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的过程进行解释与说明,灵活地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学因素与艺术因素相互结合的过程,科学的教育内容与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能够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准确的语言能够顺利地将信息从传播主体传播到传播客体,而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能够强化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实践论》中,毛泽东运用了许多通俗话语来解释抽象的哲学内容,如用“开倒车”来形容“思想离开社会实践”的右倾机会主义。比起晦涩难懂的术语,教育客体更能对通俗的语言有更好的体会,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能够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情。通情才能达理,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沟通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互动,有助于教育客体更有效地接受教育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毛泽东在文章中用了“里手”这样的湖南方言,就起到了很好的“接地气”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风格也十分“接地气”,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定了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决心,提升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能够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使教育客体的思想得到内化,也要外化教育客体的行为。充满激情或感情深沉的语言能够激励教育客体实施正确的行为及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毛泽东在《实践论》的最后部分说到,“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5],话语铮铮有声,影响着教育客体的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通过其影响人们态度的功效来达成激发公众产生预期行为的结果,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许多高校大学生都不重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认为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不如学科专业课,逐渐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懈怠感。
高校思政理论课现状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课程教学内容深奥,教学方式沉闷、死板,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距离感。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改变其刻板的教学方式,使用语言艺术的魅力吸引大学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兴趣,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1要讲究“以理服人”,传播正能量价值观
存在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的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都曾被称为人类理想的最崇高原则,这个大道理因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而获得了久远的延续。可见,正确的、彻底的道理能够说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及思想的课,由于他们的“三观”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讲话尺度和分寸,一定要讲究“以理服人”,不传播错误、消极的言论。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 的头版报道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这样一封公开信,文章称,高校中存在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用戏谑的语言抹黑中国,用消极的授课方式对大学生传递负能量信息的现象。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领路人,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做到“言教为后,身教为先”,以身作则。“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长期接受不当言论,十分容易影响其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与发展。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注重授课语言,用正确的道理教育大学生,字里行间应该充满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
3.2将晦涩难懂的术语通俗化
尽管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系,但大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接触仍然十分有限,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该课程课时有限,学生不能深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掌握,二是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专业化术语,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感兴趣程度不深,不能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时抛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对教学内容做出解释说明。
首先,教学语言要贴近大学生,多讲大众语。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站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角度思考其教学语言的表达,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使用大学生这一特定受众群体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利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其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用自己的话表达书本上的话。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算是书上的话也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坚决不要说“套话”,这样的语言才能更易于大学生所接受,也更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3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释深奥的道理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释深奥的道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四门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其对高校开展经典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途径。然而,其教学内容的深奥使高校大学生无法体会其深刻内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改变授课的语言方式,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释深奥的道理,将教学语言通俗化、生活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兴趣。3.4善于寓教于乐、寓理于事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寓理于事,用灵活生动、真实具体的事例对讲授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将思想与知识以趣味性融入课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一般以说理为主。然而,一味地呆板说理并不能“以理服人”,只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厌倦。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寓教于乐、寓理于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熟悉感,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讲授爱国教育时,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用国庆阅兵、亚投行成立、北京获得2020年冬奥会举办权等大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
[1]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1.
[2]王幼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7.
[3]康秀华.谈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思想教育研究,2006(4):57-58.
[4]宋平.蒋介石生平[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26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72.
责任编辑王红岩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guage ar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heory"
ZHANGRui
(Marxism Research Colleg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121000, China)
"Practice Theory" is the Marxism classic text. It has strict log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 popular language, vivid expression, both science and art. It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content is very important, but the effective use of language 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ssential.
Practical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guage art
2016-03-20
张蕊(199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3.012
G 651
A
1671-7880(2016)03-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