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玮志(广东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古代文学嫁接文化产业的模式与策略选择
孙玮志
(广东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在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有着很多精彩的故事、脍炙人口的诗句、耐人寻味的文化元素,这些都可能转化为有着浓郁东方韵味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影视剧改编、歌曲创作、微信传播、游戏设计、文化旅游等方式,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嫁接,有望生成形式丰富、品味隽永的文化产品,滋养富有中华底蕴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
古代文学文化产业模式策略选择
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内容建设是其势必涉及的一个部分,内容的精彩与否,将成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太多精彩的故事、精彩的诗词、精彩的语句等,这些精彩的元素完全可能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在被世界文化产业所关注和使用,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世界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大潮中。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下,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对接,是值得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产业并非天生不容,它也有一个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我们完全可以依托现代文化产业技术,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弘扬,也可以在文学产业化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大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注和阅读的习惯,在葆有中国古代文学原有风格及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拓展它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形态。具体来看,古代文学嫁接文化产业不妨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从史料来看,我国的古诗词原本就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身就具有可以咏唱的特点。在歌曲创作活动中,将中国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有效转化,可以有力提升歌词的韵味和品味,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国风的作品。而这类创作,早已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在电影《十面埋伏》中,有一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就是依据汉代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创作而成。而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其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则是直接引用古典文学作品《临江仙》完成了歌词创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用这样的作品入词,往往能凸显厚重的历史人文意义,体现出古朴凝重、深厚雄浑的特点。而在流行歌曲创作中,一样不乏运用古典诗词的案例,比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取词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育恒《梅花三弄》化用了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和元好问《摸鱼儿·雁邱词》,还有徐小凤的《别亦难》、伊能静的《念奴娇》、霍尊的《卷珠帘》、毛宁的《涛声依旧》、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等,都是引用和借鉴了古典诗词的音乐作品。实践证明,引用或者化用古典文学作品入歌词,往往能够提升歌词的古典韵味,让歌词的内容和情境更值得品味,与此同时,也可弘扬中国古典文学,能够让流行文化创作与古典诗词传承相得益彰。
近几年,古代文学题材的影视作品频现荧屏,无论是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还是综合杂糅了众多文学作品的《芈月传》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这类的影视剧作品为我们带来戏剧性和娱乐性兼具的视听盛宴的同时,更是引发了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注。另外,需要格外予以重视的是,在影视创作方面,国际化的文化传媒集团早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1998年,美国迪士尼摄制的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热映,取得了不菲的业绩,票房总收入高达3亿美元,成为该公司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而这部影片的创作素材,就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木兰辞》。这样的成功范例显然不是孤例,红极一时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其中也融入了很多的东方元素,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其中的故事,很多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色彩。此举应该引发国人的思考,中国古典文学资源已经被国际文化资本转化成了文化产品,而且有效赢得了国际竞争。《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指出,中国古典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我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源地,一定要避免走入“身在宝山不识宝”的误区,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和运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元素与故事宝藏,开发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影视剧作品。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表明,从丰富的古代文学宝库中,汲取一二,进行产业化开发,往往就能形成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以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影视化开发,从1981年的电影《曹操与华佗》,1985年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2001年的《卧龙小诸葛》,2001年的《武圣关公》,2002年的电影《吕布与貂蝉》,2008年的《见龙卸甲》,以及众所周知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等,都曾经引发广泛关注。随后这股影视改编的热潮扩展到了整个文化产业领域,从图书《水煮三国》、动画片《Q版三国》,到网络作品《大话三国》,此外,还包括各类从三国故事延展而来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三国人物(故事)剪纸等,形成了一个漫长的产业链。笔者认为,在古代文学走向产业化的今天,逐渐扩大古代文学的研究范畴,关注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可能性,有助于更好地、更全面地阐释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今天多媒体手段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传统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除了在形式上引入新的技术外,内容上却不妨汲取古老的素材——因为它们足够经典,事实也证明这种方式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成果。比如张艺谋执导的京剧《天下归心》,便是取材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这部京剧作品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对经典故事进行演绎,取得了传统技术所难以达到的审美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在表演中,表演者综合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比如借助各型舞台技术团队用多媒体皮影呈现郑庄公平叛的战争场面。在呈现这一场面的过程中,音乐此起彼伏,演员们的身形叠加在皮影之上,最后破纸而出,借助新型传媒技术措施,有效拓展了花脸、老旦等传统行当的舞台表演空间。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类似“郑伯克段于鄢”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如果能够在现代戏曲艺术当中加以运用,将极大地丰富戏曲的表现内容,也会有力地提升戏曲的艺术水准与观赏价值。
通过对可供戏曲创作吸纳的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其角色元素、剧本元素、声音元素以及戏曲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等内容,相信可以开掘出一条不错的戏曲产业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戏曲创作者不宜简单地复制传统、抄袭传统。而是不妨把中国古典文学作为戏曲作品的魂,结合现代声像技术、现代舞台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开展戏曲创作。如此一来,完全有望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质且深富中国特色的戏剧作品。
旅游的实质是什么?找个时间,让自己彻底愉悦。触及或品味到文化的旅游,往往能够让人的内心有更加深厚的愉悦感。云南有个风景名胜区叫石林,其地质景观壮丽秀美,素有"地球天然迷宫”、“天下第一奇观”、“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等美称,可凡是去石林旅游的游客,相信很少有人会讲“我去了‘地球天然迷宫'”,“天下第一奇观”,或者说“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等。甚至也很少有人会说:“我去了石林。”很多人可能不约而同地会说:“我去了阿诗玛的故乡。”很多人去游览石林,不是冲着自然景观去的,很大程度上是被阿诗玛的古老故事吸引去的。而这个故事则来源于彝族的古典叙事长诗《阿诗玛》。
将古典文学作品的故事与诗情画意导入旅游业,会让原本枯燥的景观顿生人文色彩,能够让人们在享受景观本身的同时,体味到深沉的文化讯息。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可以被导入旅游业的素材显然非常丰富:《水浒》里的梁山故事,《徐霞客游记》中的山水情怀,《长恨歌》里的缠绵爱情,等等,都可能转化成为文化旅游的元素。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网络游戏作为文化产品,健康的游戏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的经营活动是保障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如果能在追求娱乐化的同时,能够让网络游戏多一些历史人文的色彩,无疑会让游戏的品位有所提升,另外,具有文化质素的游戏情节与游戏内容,也更容易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产业,更容易激活国际化市场。而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为内容依托,开发东方特色的网络游戏,无疑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
中国有很多的故事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比如《三国演义》的故事,《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而这些故事本身就有着浓烈的传奇和奇幻色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冲突情节层出不穷,非常适合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和演绎。就实践的层面来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游戏开发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比如曾经被很多人追捧的《三国志》便取材于《三国演义》,很多人喜爱的《通天西游》便改编自经典小说《西游记》。诸如此类的游戏作品,已经得到了不少网游者的热捧。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发展,游戏产业的升级,有意识地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网络游戏相嫁接,完全有望开发出更为经典、更为有趣的游戏。
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演化,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益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正是信息革命的发展,使得数字化、全球化,以及实时性、交互性等传播特质开始与文艺作品亲密接触。二十一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的趋势更加深化,媒介技术和信息科学极大地改变了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微信。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和关注。微信除了具有沟通媒介的功能之外,同时还有着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册和使用微信,使得微信的内容传播成为越来越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一种本质:微信的普及,所改变的只是传播的媒介和形式,它不可能改变内容为王的传播规律。
微信传播,有着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内容可供选择。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宝库,储存着非常丰富的文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微信的传播属性相结合,顺应微信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望极大地扩大经典作品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经典文学作品。当然,这一定有赖于传播方式的考究和规划。在媒体融合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情境下,非常有必要凭借多维的信息媒介使古典资源与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辐射与推广。也即是说,要想不断延长和扩展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生命,借助新媒体优势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借力微信的传播优势,引导更多的受众主动关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设想的中国古代文学借助新媒体传播的路径,可能是这样的:首先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故事,然后借助大数据分析将各类故事元素实行拆解和重组,最后凭借“创意驱动”制作和传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媒体文化产品。
中国古代文学如要实现有效的传播和传承,顺应时代的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视域内来解答这一命题,应该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借助这一领域的优势,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现实性,而文化创意产业依托中国古典文学,则可能获得优质的内容和民族化的品位。关注中国古代文学所包含的各种生动主题和精彩元素,借助产业化理念和技术创制文化作品,促成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嫁接,很有可能形成二者相得益彰的双赢格局。
[1]郑羽洛.韩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产业化方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69-74.
[2]李萍,李庆本.《西游记》的域外传播及其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21-24.
[3]杨艳伶.世俗化的正面与背面——大众文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影响[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2-77.
[4]艾斐.文艺创作是文化产业的芯源与引擎[J].东岳论丛,2012,05:143-148.
[5]王杨.中国古诗词在影视歌曲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2,08:100-101.
[6]朱平.论媒体融合视野下古代文学的跨媒介传播[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62-67.
[7]晓华,张光芒,贺仲明,何平,汪政.文学教育的出路[J].文艺评论,2005,04:51-56.
[8]王伟萍.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学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13,06:111-11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研究”(GD13XZW19)阶段性成果。